从古典走向现代
——《琴笙阮语II》音乐会
文图·徐李颖
进入六月,狮城热浪一日胜过一日。何以解暑?当然是去听一场空灵清冽的音乐会啊!新加坡华乐团多年来致力于为本地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华乐演出。除了呈现大型的交响乐、盛大的音乐会,主办音乐节,还在工作日的晚上以“周二聚会”的概念举办中小型华乐演奏,以更精致、幽雅的方式,带给听众近距离的视听享受。演出后,再以访谈的环节,让听众与音乐家互动,不仅加深听众对所听曲目的理解,深入了解演奏家的思想,以此提高听众的音乐修养。
“周二聚会”系列首先登场的就是6月5日由钟之岳、韩颖夫妇联袂呈现的“琴笙阮语II”。看标题就知道该次演出以古琴和阮为主调。事实上,钟之岳是非常杰出的笙演奏家,当晚的笙演奏非常惊艳。
这次演出是钟之岳、韩颖夫妇继2012年首次呈现“琴笙阮语”后的第二次尝试,其中不乏二位最近几年来的新作。曲目中既有古老的古琴独奏曲《碣石调幽兰》,现代创作的中阮独奏《游泰山》、琴箫合奏《孝经吟》,还有最新创作、首次出演的琴阮合奏《秋籁》、笙独奏《呼吸III》,以及中阮与小乐队合奏《菱花影》。
演出中的古琴独奏只有一首,但却非常特别。这首就是古曲《碣石调幽兰》。据说此曲为六朝(梁)丘明(479—590)所传,原件为唐人手抄,曾被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中,现作为日本国宝,保存在东京博物馆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文光于1979年据《古逸丛书》所刊唐人手抄卷子本文字谱打谱而成。
钟之岳以一身汉服登场,带着明代老琴“霜钟”,坐于一盏灯下,焚香挽袖。顿时四周静寂,乐符从七弦琴中流淌而出,将听众带入一种浑厚、深沉,时而萧瑟、时而激昂的时空里。
古琴从不曾以娱人为先,《碣石调幽兰》的创作据说是以孔子周游列国为背景,反映了他于幽谷见茂盛的兰花时所引起的复杂心理和无限感慨。彼时的孔子,惶惶若丧家之犬,满怀忧愤、失意之情。想要从此曲中听出浪漫、惬意的意境,怕是不可能的。倒是按音、滑音中的凝涩、颤抖、呜咽,暗合了圣人复杂的心绪和细腻的矛盾的情感。
琴箫二重奏《孝经吟》听起来便轻松了许多。《孝经吟》是2012年新加坡华乐团“三字经与弟子规”音乐会中的一首琴箫二重奏。据介绍,此曲采用现代作曲技法,用古老的中国古琴与箫这两件文人乐器以重奏的形式来表现儒家“以孝治天下”的传统美德。箫演奏家也是华乐团的年轻音乐人曾志。
是否能够从音乐中听出“孝”,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作为一个音乐知识十分有限的普通人,我只听出了琴箫合奏带来的惊艳之美。琴声沉稳,箫声缠绵;琴如流水,箫如风鸣。二器合奏,时而和缓、时而激荡,琴来和箫,箫来引琴。怪不得琴箫自古以来便是绝配!
《菱花影》是另外一首特别打动我的乐曲。这首曲子是韩颖根据昭君出塞的故事创作而成,以阮为主调,辅以竖琴、大阮、低音笙、箫和打击乐的合奏,非常婉转动人。亦或许只是女性之间产生了情感共鸣。
昭君出塞曲以琵琶出名。但汉代的琵琶非今日的琵琶,史料多指阮咸的前身。韩颖此曲是纪念昭君,更是纪念汉代乐器阮咸。曲名取自南北朝诗人庾信的诗作
《王昭君》:
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
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
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
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
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张。
乐曲后半部,韩颖一边弹阮,一边哼唱无字曲。曲调从哀鸣到激越,犹如娇弱女性从无奈的饮泣到激愤的控诉,令人听之动容,心有戚戚焉。
演出中还有两首非常现代派的乐曲《呼吸III》和《如同你我》。前者由日本音乐人真锅尚之创作,后者原是德国作曲家老锣为笙与手风琴创作的二重奏。《呼吸III》是一首以笙为主的合奏曲,《如同你我》则改编为五重奏。
就像它的题目一样,《呼吸》体现了非常现代派的思考,关于人类、关于生命、关于呼吸。笙是非常传统的华乐器,但在演奏中,钟之岳的笙完全符合曲子的意涵,以律动和颤音表现出作者对生命与呼吸的观察。他娴熟的技巧、自如的台风,为此曲增色不少。
压轴曲目《如同你我》也是一首轻松明快的曲目,由高音笙、中阮、低音笙、大阮和打击乐合奏。基本上属于笙与阮的对话与唱和。用这首曲子压轴,就像介绍册里所说:“这两件乐器有着相同的发声原理,都是簧片乐器,他们是一对中西兄弟,就如当代诗人王艺的诗:那被时空阻隔的不是你我,你我是分不开的,如同琴和瑟,如同风和雨,如同你和我。”
最后这句诗,我猜是钟之岳、韩颖这对乐坛伉俪的爱的誓言;同时,也是华乐演奏家们与听众的约定:无论时空阻隔、风雨无情,华人华乐,永不分离。
(作者为本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