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

——追忆已故艺术家林婷婷

文图·邹璐

故事从一开始就显得很有些不一样,这位性格内敛,低调沉静的先生,要为两年前离开人世的夫人举办一场个人艺术回顾展。这很有可能是本地首例先生专门为夫人举办的个展,地点就选择在最聚人潮的时尚地标乌节路画廊(ION Art Gallery),时间是在今年7月7至15日。这位女性艺术家,她是谁?这将是一个怎样的回顾展?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梁华栋,今年75岁,说起夫人林婷婷(1940-2016),脸上依然难掩忧伤。看来他为筹备这场画展已经做了很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听他说起夫人林婷婷的往事,说起筹备中的画展,就好像是一段一段剪辑好的影片,故事就在他的口中徐徐展开。

书香门第 才华美女

说到太太林婷婷的艺术成长,就不得不提到她所来自的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林婷婷,1940年生于新加坡。她的父亲林建1907年生于中国广东梅县。

林建早年就读上海中国公学法学专业,获得法学士学位,并在中国公学认识了马来亚侨生张秀莲女士(1904-2000),后来二人结为伉俪。张秀莲在中国公学就读文史专业,当年文史学院的院长就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 ── 留美博士胡适先生。

梁家至今还珍藏着当年林建夫妇在中国公学读书时老师、同学们的亲笔题赠,这些题写在卡纸上的诗文图画,似乎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和风气,保存至今竟已是88年之久。在那泛黄的纸卡上,有人会抄录一段自己文章中的句子,有的则是抄录一段古今中外的至理名言,还有人题写一幅画作,山水画鸟,题材丰富,虽然寥寥几笔,也把那个时代人们的风雅情趣、思想和才华表现出来。尤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的书法,毛笔的雅致温润气息透过岁月扑面而来。

毕业于中国公学的林建、张秀莲夫妇(1930年代)

林建夫妇后来又比翼双飞,东渡扶桑在日本留学。林建就读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回国后,曾在母校中国公学任教,后历任中国西安、兰州等地民国政府的官员。

1939年中国爆发抗日战争期间,夫妇俩回到吉隆坡,开始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吉隆坡的尊孔中学以及新加坡的启发学校、华侨中学、南华中学等校执教。

两夫妇还曾联手创办《风光》杂志。如果不是梁先生的私人收藏,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本地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夫妻档的出版社,以及这本夫妻档的休闲杂志。杂志中收录了两夫妇分别撰写的大量文章,也把当年二人就读中国公学时,校园内师生的逸闻趣事娓娓道来。他们也将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个人经历、风土人情,以散文的方式记录下来,让我们约略了解到他们的种种人生历程。

施香沱先生题赠给林建先生墨宝手迹

郁达夫题赠给林建墨宝手迹

有些令人不解的是,虽然林建夫妇与本地文化教育界交往密切,包括郁达夫、刘抗、施香沱等人都有手迹题赠,林建也有多达10本的个人出版著作,但我们几乎无法从其他任何搜索管道查到相关的记录。也幸亏梁家以家族收藏的方式,为我们保留了这大批的文本和手迹,并且做了较为详细的收集、整理工作。

梁华栋表示,有关这些珍贵的名人手迹将会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让我们看到,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其日后学习文化艺术打下坚实基础。

林建夫妇育有三名女儿,分别是大小姐林灵灵、二小姐林秀秀以及排行第三的林婷婷。父母学识渊博、经历不凡,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熏陶成长,三姐妹因此都接受良好中英文教育,并且她们都表现出对音乐和美术的浓厚兴趣。在一本旧杂志中就专门介绍过多才多艺的林家三姐妹,其中灵灵擅长演奏吉他,秀秀弹钢琴,婷婷则是拉小提琴。此外她们三人都曾就读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作品多次参加新加坡国家级美展,获得好评。

林婷婷早年学画留影。当年约27岁。

林婷婷小学六年级就展现艺术及文学才华

热衷艺术 遍访名师

早年就读道南学校和克信女子中学(Crescent Girls Secondary)的林婷婷,从小就展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艺术有更大的热诚和抱负。她曾就读南洋美专,学习西方艺术,师从钟泗滨老师。在她就读美专期间,就曾有五幅作品入选参加国庆美展,与当时本地重要艺术家的作品同场展出。

1965年,林婷婷新加坡理工学院毕业后进入建屋发展局,从事绘图工作。当年的新加坡媒体曾报道过她的事迹。报道中林婷婷表示,她热爱艺术的原因是因为艺术让她和自然走得更近,在创作中让她忘记烦忧。她表示会利用在美术比赛中获得的奖金以及日常生活中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有机会远赴法国巴黎、意大利等地,亲炙艺术,实现艺术梦想。事实上,她也是这么做的。她是那个时代少数走遍欧洲,一次又一次踏上艺术之旅的新加坡女性。

1970年《南洋商报》的一篇报导,同样为我们留下近半个世纪前的珍贵记录。这是当年文化部与本地10个美术团体共同举办的国庆美展,242位艺术家提交了多达416幅作品,经过严格遴选,最终有253幅作品获选参展。时任文化部长的易润堂在多位艺术家黄葆芳、刘抗、陈人浩等人的陪同下,在维多利亚展厅参观画展。他们一起驻足观赏,并对一幅作品发表评论,这副作品就是出自林婷婷之手笔。记得当时老师及观众的意见普遍认为,作品笔力遒劲,气势不凡,完全不像是一位女性艺术家的创作。

林婷婷也擅长左手挥毫

事实上,从小就有良好美术基本功训练的林婷婷,十指纤纤,手指的灵活度优越于常人,并且因为从小学习小提琴等乐器演奏的缘故,她也是罕见的可以用左右手进行绘画和书法创作的艺术家。钟泗滨先生显然对这位颇具才华的女弟子十分欣赏,他曾专门为林婷婷画过一幅肖像画。一直为梁家所珍藏。

林婷婷一直没有停止对艺术的学习和追求,后来她选择以中国水墨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并拜本地先驱艺术家,著名水墨画家陈文希为师,展开长达数年的每周登门求学的道路。梁华栋回忆说,那时候,他时常接送林婷婷到陈文希老师的府上去学画,时常看到婷婷在上完课后,立刻就在宣纸上练笔,反复揣摩,家中练笔的稿纸堆了一大堆。

有关艺术道路的选择,林婷婷显然有其个人见解和主张。早年在南洋美专专攻西方美术,热爱西方音乐,并且游学欧洲的学习成长经历,原本以为她会对西方艺术情有独钟,但从小的华文家庭环境,良好的中英文教育背景,以及新加坡独特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环境,最终让她选择把中国水墨画作为努力的方向。她也是较早就开始思考如何在传统水墨画创作中加入西方美学思想的,这其实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水墨画家苦思冥想的大哉问。

林婷婷60年代受益于陈文希,导师就是不断从西方当代艺术中汲取经验和养分,并对传统水墨进行大胆创新的先驱艺术家。70年代,林婷婷也曾追随齐白石的及门弟子,长期旅居美国的学者画家郭大维(David Kwo)。郭大维以其长期在西方工作学习的经历,很早就提出“现代中国画”的主张,强调以西方当代艺术理念增加中国水墨的抽象表现力。此外,林婷婷也曾跟随父亲飞赴宝岛台湾,向张大千请教并得到其指点。

春色(水墨宣纸)

林婷婷写竹

不是花中偏爱菊(水墨宣纸)

这样的求学经历,以及老师们的艺术理念、创作技巧,显然对林婷婷的艺术创作产生影响。例如,当她画竹时就会刻意让笔触在画面呈现不规则游走,让竹枝脱离写实进入抽象语境。

投身建筑 扩展领域

建筑设计师出身的梁华栋1975年从澳洲留学归来后,继续在建筑设计以及建筑管理领域大展身手,并在80年代建筑业飞速发展中,把握时机,开创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以及工业设计公司。他成功说服林婷婷放弃政府部门的工作,加入他的私人公司。

婷婷的良好美术基础,对梁华栋的设计工作帮助很大。梁华栋形容,她是一位极其聪慧、敏锐、勤奋的女性,她很快就掌握建筑设计图以及工业设计图方面的绘制技巧,在实用美术方面发挥所长。

实用美术的意义在于实用,它不能像纯艺术创作,可以尽情发挥个人想象力和艺术才华,甚至可以说是对纯艺术创作的一种扼杀。这也就是梁华栋后来深感歉疚之处。一方面他看到一个纯美术专业背景的人同样可以在实用美术领域发挥所长,占尽优势;但另一方面,他也深感由于个人事业发展,婷婷放弃了自己的艺术追求,难免让他感到惋惜。

梁华栋表示,他们曾经相约两个人提前退休,之后就一起追求艺术的理想和梦想。但不曾想到的是,2014年林婷婷被诊断罹患胰腺癌。被发现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医生宣判仅有半年时间,但是个性坚强的林婷婷表现出一个女性少有的坚韧勇敢。梁华栋带着遗憾和感叹回忆说,她真的很勇敢!她的求生意识非常顽强,她非常努力地配合治疗。但是没有办法,病痛一直深深折磨着她,她延长生命超过医生的预判,但最终无法战胜病魔,还是带着未尽的艺术梦想,离开了大家。

林婷婷走后的日日夜夜,她未尽的艺术梦想就成为梁华栋千头万绪的牵挂。在一点点整理林婷婷遗物的过程中,过去岁月中夫妇俩共同经历的甜酸苦辣,喜乐忧伤,一遍一遍像冲击波一样拍打着他的心房。他说,对于家庭、事业、孩子的栽培和教育,他们都尽力了。从某方面说他们是成功的,令人羡慕的。但是生命需要经过不同层次的成长过程,而艺术追求才是此生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婷婷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让他看到人生的缺憾、不圆满,因此他决定要为妻子圆一个艺术家的梦,要把林婷婷的艺术成长过程和她一路来的艺术创作进行一次完整的整理和回顾,也把这样一个人的生命故事和宝贵人生领悟与更多人分享。

如果说艺术才华是上天的赐予,请一定要好好珍惜。艺术是对自我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超越。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