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
——我们的声音 我们的故事
文图·赖素春
口述历史是组建国家历史的重要原始资料之一。它可小于个人、家族,大至关乎种族、国家。有鉴于此,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于1979年成立,目前隶属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属下的国家档案馆,是一个专门向各阶层人士做有关于新加坡历史访谈录音的部门。通过访谈,可以收集到受访者有关各项事物发展的个人经验、情感和想法,弥补其它历史记录的不足。中心也负责将收集到的访谈录音加以录制、记录、保存和传播。访谈录音完成后,将存放在国家档案馆供学者和公众参考。
迄今,中心已访问了4100多位各阶层人士,收集了2万3000多个小时的录音。访谈涵盖的内容包括日治时期、先驱人物、消逝中的行业、医疗发展、关键历史事件、民事服务、教育发展、表演艺术、广播等等约30个项目,广泛地收录了国人的记忆。通过他们的回忆,展现了国家的各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是国人的集体记忆,公众可在档案馆阅览室与网站,聆听录音。部分精彩的访谈,亦有文字稿供公众查阅。
了进一步丰富有关国家方面的记录,在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博士的倡导下,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于2017年成立了华族、马来、印度和欧亚裔四个社群口述历史委员会,推动各社群收集自己的口述历史,以便收集到更多深入地反映新加坡不同层面的历史资料,完善历史面貌。
华族社群口述历史委员会的成立,获得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各界的大力支持。委员会(图一)由主席黄山忠(总商会会长)及委员吴学光(总商会副会长)、白南泉(总商会文教与社会事务主席)、吴绍均(宗乡总会副秘书长)、陈奕福(宗乡总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刘心玲(南艺董事会主席)与李慧玲(华文媒体集团主管)组成,顾问是通讯及新闻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
首届委员会分析了口述历史中心的馆藏后,将首两年的任务重点放在华裔商人,之后会陆续拓展到其它范畴。委员会希望在发出邀请时,受邀者能接受访问与大家分享其人生经历,使珍贵历史得以保留。
以下分享几则口述历史小资料
你知道老板希望有什么样的员工吗?
韩:我觉得是这样子,你对你的上司的指示要绝对地遵从,那么之后,你就把工作做到最好,呈报上去。你能够做到连你的上司都不想问你的时候,你就很成功了。就好像我们以前上班的时候每次都说“哎呀,我要做⋯⋯”,我做工做到没有人问⋯⋯我的上司不用问我的。不过上司问起来,统统不知道,你怎么搞,你要唬人啊!那么好像我进去开会的时候,我的资料全部准备好了,我的上司等下问我,这些都我拿出来给你看,问的我拿给你看,所以之后他不想问我了。
(2003-2007年老曾记韩权元访谈,编号002769)
你知道大华酱油厂的创业艰辛吗?
白:所以当时这个创办的时期,这个工厂一共4个人。那么后来我创办这个事业,我家庭的人啊,才跟我帮忙,慢慢才增加两三个人。那出去卖酱油那种苦衷啊,实在真是不能够忍耐的。当时,但是有个勇气就决定:有路,一定要走;有店,一定要停,一定要招,不管他买不买。总之顺照全新加坡的街道,一条街里面先建立一个点,有这个点再建立一个线,有这个线再建立这个面。那么间隔每一年每一年这样,很苦很苦去做,种种的困难啊,种种的困难,所以,都要回来啊,要去想着,要克服它。
(1980年白清泉访谈,编号000027)
你知道我们的先辈对社会的回馈吗?
连:我抵达新加坡已有62年了。这些年来,我为连瀛洲有限公司,也就是当时的华兴公司,投入许多心力。想当年我从什么都没有,来到新加坡之后,靠着自己努力的打拼,至到今时今日,我个人是感到非常欣慰的。我将我从社会赚取的48%资产,回馈社会。我这样做,也是从我那并不富裕,却常会为家乡做善事的父亲学习的。
(1983年连瀛洲访谈,编号000057)
你知道凯发集团到中国拓展业务的情况吗?
林:中国经济开放之后,吸引许多跨国集团入驻中国,而这也为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助益。这些跨国集团非常注重环境的保护,非常遵守法则,并尤其注重雇员的福利。
而当时,我们是那里唯一会说英语的公司。我能说英语,一方面熟悉中国的法规,另一方面也能以中文与中国的雇员沟通。所以跨国公司例如M-way、东芝、日立等国际机构就纷纷使用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突破。
(2016年林爱莲访谈,编号004037)
你知道以前是怎么养鸡取蛋的吗?
何:那个时候我起先从日本回来,我就直接到新加坡各地的农场。那个时候也不是农场,就是住家。在邻近的乡村里面,他们就先养一点猪跟养一点鸡。那么鸡是由它乱跑的,以前我们新加坡都是树胶园,有橡胶树或者是椰子树,郊外的。那么那个时候要跟他买鸡蛋是拿一个篮子,满园里面去找。树底下的,有草的地方,或者他们放一个牛奶箱,放一堆草给他生蛋。
(1994年何成春访谈,编号001519)
你知道诗家董创办人董俊竞先生过番时的行李有多少吗?
董:两件,一个皮箱跟一个铁箱。
铁箱里装着什么呢?装着董先生的货物抽纱。董先生南来后就沿家挨户地售卖,诗家董,就是这么起家的。
你知道董先生过番九年后,回了一次家乡,回去干嘛呢?
董:没有,我是要回去娶老婆,结婚。
这在当时的第一代,甚至第二代华侨中,可是很普遍的哦!
(1982年董俊竞访谈,编号000197)
口述历史中心提供访员培训,并负责技术支援音。有意成为义务访员者,可电67183973联系国家档案馆的陆国基先生。若有会馆有意记录会馆史,亦可与陆先生联系,洽商合作形式。
有意查询中心现有馆藏,请浏览http://www.nas.gov.sg/archivesonline/,或到位于维多利亚街的国家图书馆大厦11楼的档案馆阅览室查阅。
(作者供职于新加坡口述历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