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福州
文图·俞玥
在福州会馆1月27日主办的福州传统风味美食节上,如果说会馆会员洪先生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大概是没有吃到自己的心爱的红糟鸡了。因为美食节刚开始不久,两个售卖红糟鸡的摊位就排起了长龙,他去别的摊位转了几圈,回来人龙始终不见缩短,直到两个摊位的红糟鸡双双告罄。
这场售卖福州精粹小吃的美食节,在4个小时内共吸引了两千多人品尝美食,大快朵颐,场面火爆,到下午3点活动结束时,大部分摊位的食物都超额完成了预计的销售量。
福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福州菜是中华八大菜系闽菜的主体,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号称“天下第一汤”的佛跳墙就是闽菜的代表菜之一。除了能够摆上中国国宴的特色名菜,福州还有许多风味小吃。至于本地的福州菜和福州小吃则延续了中国福州的传统风味,令众多乡亲难以忘怀。特别是老一辈的福州人,他们关于福州美食的记忆,往往就是早餐时一碗鼎边糊配上一块蛎饼,晚餐来上一碗红糟鸡面线。
福州美食节是福州会馆的一个传统项目,每几年就举办一次,迄今已经举办到13届,采用过的形式有小吃摊位,也有美食宴会,每次都会吸引到众多的福州籍乡亲和其他籍贯的公众前来捧场。 在今年的美食节开幕仪式上,福州会馆主席程文銮表示,会馆举办美食节,不仅希望福州乡亲能在这些从小就熟悉的滋味中感受浓浓的乡情乡谊,也希望年轻的福州人和公众能够从中了解福州美食文化的魅力。
这届美食节再次采用小吃摊位的形式,共设有十多个摊位,推出的美食有三十多种。大家熟悉的福州鱼丸、红糟鸡、鼎边糊、福州蛎饼、福州年糕、光饼等传统小吃都能找到。总务陈莉玲介绍,为了让热爱福州美食的人尝到地道的食物,美食节工委会做了精心准备。福州人“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太平燕是必有的一道菜。在这次美食节上,单单是冷冻福州鱼丸和扁燕丸,工委会就请来了三个商家售卖。老福州餐馆刚开张不久,有不少厨师也来自福州,他们为了这次美食节更是特地从福州直接进口了福州鱼丸和扁燕丸在美食节上售卖。文东记以鸡饭闻名,但老板程文华是地道福州人,福州鱼丸和燕丝球也是文东记的特色食品,这次程先生向美食节报效了福州鱼丸和燕丝丸以飨乡亲。另一个摊位是来自马来西亚的江记鱼丸,这样,来宾们可以一次就尝到三地不同风味的鱼丸和燕丸,而且还可以打包冷冻鱼丸和燕丸,以备农历新年之用。
福州人最爱的鼎边糊,可说是尽显福州菜善于调汤,滋味鲜甜的神韵,主料就是米浆,做法也不复杂,但要做得好仍需要一定的技巧。这次呈献这道美味小吃的也是老福州餐馆。鼎边糊的绝配蛎饼则是由本地颇有口碑的宝华蛎饼前来献艺。两个摊位的炉灶都设在大厦外面的大棚里,一是因为冷气的礼堂不能点明火,二来主办单位也希望来宾在一饱口福之前先睹美食的产生。在一楼见识了这两种美食的真材实料,和厨师们炮制美食的精湛技艺后,大家在二楼礼堂的这两个摊位前排起了长龙。人潮最多的时候,楼下厨师供不应求,楼上宾客则翘首以盼。
这次,会馆妇女组负责协办活动。妇女组里的几位烹饪能手当仁不让地承包了好几个摊位:福州春饼、丸、糟菜粉干、拗九粥⋯⋯妇女组主任王品华在妇女组的动员会上一直强调,要把最具有福州传统特色的美食呈献出来。为此,她自己也拿出当年经营福州餐馆的看家本领,呈献两道本地不常见到却很地道的福州美食——炒糕、醉排骨。炒糕由番薯粉制成的果冻状甜点,也叫“炒肉糕”,虽没有肉,但从外观、色泽上看,与红烧肉相似,加上是用猪油炒制,还透着一股肉的香味。而“醉排骨”是一道绝不能望文生义的菜肴。不要以为这个“醉”与福州菜擅用的红糟、红酒有关,也不似上海菜中醉鸡、醉虾的作法,而是把酱汁直接浇在炸得酥脆的排骨上,有腌醉的意思。这恰恰说明了福州菜中酱汁独运、调味奇异的特点,所以味道让人心醉、陶醉、沉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强交流,美食节工委会特别邀请了汶莱福州十邑公会妇女组一行八位姐妹前来助阵,呈献诗巫福州干拌面。这是诗巫闻名遐迩的福州美食,配料简单朴实,但却香气扑鼻,十分诱人。佳肴虽美,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同乡鼎力相助的这份情谊。正如程文銮主席说的,美食节呈现的美食,虽然并不尽然名贵,但却体现了本地乃至本区域的福州社群为了推广福州美食而做的共同努力。
除了福州小吃,美食节也准备了丰富的福州干粮,有来自“小福州”实兆远的红糟、福州面线,也有福州人平日常吃的福州面片、锅边片、面线、白粿干、燕皮、糟菜、金钱饼等等。
这次美食节是舌尖上的盛宴,也是文化上的盛宴,福州会馆妇女组的姐妹们特地准备了一台丰富的节目,其中的福州文化元素为美食节的舞台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福州人在冬至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搓X,在节目中,妇女组表演了用福州方言朗诵的福州童谣《搓X》。与此同时,也邀请现场的小朋友上台,手把手教他们搓X,让他们亲身感受和学习福州的美食传统和文化。使用福州方言表演的戏曲闽剧也是福州独有的传统,在本地的年轻人中已不太为人熟知了,美食节上呈献的闽剧小调《亲母闹》,让现场的老一辈福州乡亲陶醉,也让包括非福州人的年轻一辈领略到福州戏曲文化的魅力。
(作者为福州会馆执行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