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语的国际定位
文·新沼雅代
目前,英语实际上是世界的共同语言。日本学者加藤晴久曾指出:一般来说,语言的兴衰取决于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不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多么好,只有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力量超过其他语言的群体,这种语言才会超越国境被广泛使用。[1]
另一位日本学者染谷泰正也指出:同样,19世纪后半叶以后,英语普及于全世界不是源于英语的性质,而是首先作为英帝国主义世界战略的一部分,然后是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压倒性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领域的力量,而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2]
在网上搜索“汉语、世界通用语言”时,查到很多。比如,“在21世纪汉语能取代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吗?”、“未来能取代英语在世界地位的语言可能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等等。以上说明,将来汉语有可能成为次于英语,或者超越英语的全球通用语言。本文要论述汉语、普通话和新加坡华语的关系。
学习者的需求量的增加
一般来说,海外华人社会的通用语被称为华语。“Mandarin”本来是官话。现在,Mandarin多指中国的普通话。相对于中国的普通话,海外华人的华语被称为Standard Chinese。Mandarin有时会包括海外华人的华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有关中文的一些报道和数据。
《侨报纽约网》上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汉语在海外也日益受到热捧。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3],这里使用“汉语”。
下面看一下,Mandarin和英语的母语话者和第二语言话者的总数对照。
这个资料摘自于维基百科,只可以作为简要的参考。
表1列出,Mandarin母语话者有八亿九千七百万人,英语母语话者有三亿七千一百万人(资料的注释,如果包括方言的话,Mandarin超过英文,但总体排名不变)。从表1可以认为, Mandarin母语话者(第一语言话者)和第二语言话者的定义不明确。比如,双语话者(bilingual)的新加坡华人,他们算是英语母语话者还是Mandarin母语话者?
“汉语”、“普通话”、“华语”等的区别
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汉语”词汇的解释是:
汉语:汉族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
中文:①中国的语言文字,特指汉族的语言文字,②中国语言文学,特指汉语言文学
普通话:我国国家通用语言,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官话:①普通话的旧称。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的北方话也统称官话。 ②官腔
华文:指中文。
华语:指汉语。
华人:①中国人 ②指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5]
在2010年出版的《全球华语词典》中,“华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词典》不同,“华语”跟“普通话”被联系起来了。《全球华语词典》的解释:
汉语:无。
中文:无。
普通话:跟《现代汉语词典》一样。
官话:无。
华文:跟《现代汉语词典》一样。
华语: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以汉语普通话为基础。
华人:跟《现代汉语词典》一样。[6]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方发表了“大华语”的概念。李宇明说:“大华语是以普通话/国语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大华语拥有多个华语变体,最重要的是大陆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港澳华语、新马印尼文莱华语等,北美华语正在形成,欧洲华语略有雏形。”[7]
“大华语”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于Mandarin Chinese和Standard Chinese的模糊性给予了有效的回答。普通话代表Mandarin Chinese,港澳华语、新马印尼文莱华语等代表Standard Chinese。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通过将海外华人的华文定位为普通话的亚种,将导致建立以中国的普通话为核心,以海外华人的华语为周边的结构。语言与文化和社会密切相关,所以这种结构不限于语言。这个结构也可以说反映了中国对于海外华人和社会的想法。
普通话和新加坡华语
东南亚的华人移民不算是“离散(diaspora)”。史书美也指出:大部分汉族移民都是受到经济诱因的驱动才选择定居“边疆”的。“中国离散(Chinese diaspora)”这个概念仍然把台湾和东南亚的汉人与中国“故乡”牢牢地绑在一起,即便他们已经在中国境外住了好几个世纪⋯⋯即便他们在政治上已不再效忠于中国。[8]
在已经普及英语的新加坡,发生“汉语学习热”看起来好像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因为有可能推进新加坡的华语教育。但是,“汉语学习热”也意味着,承认新加坡华语被中国的“大华语”概念所吸收。
笔者认为,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里有很多方言。方言之间的差别很大。英语没有现在这么普遍的时候,他们为了交际需要共同的语言。新加坡华语经历了华人社会和英国、马来、印度人社会的双重过滤,以及受到了汉语方言的影响以及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的影响。经过很多语言的接触,他们的语言排除了多余的因素,进行简便化,后来变成了lingua franca(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共同的语言)。史书美还指出:华语包含了大约四十几种语言,而彼此之间的差异又是如此地大,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往往无法理解对方在说什么,更不用说它们所形成的混合语了。毕竟,语言是活的。所以,华语语系是多音和多语的。[9]
把以上所述的内容,可以总结成图1。
一般来说,到南洋的移民是从郑和出使西洋以后开始,郑和出使西洋带动华人移居海外风气。虽然明、清大部分时期实行海禁政策,但华人大量迁移国外、世代侨居南洋也是在明、清时期。[10]每个时代的移民都把当时中国的语言(包括方言)带到了南洋,影响了新加坡华语的形成。
笔者认为,普通话和新加坡华语形成的过程不一样。普通话有一个全球传播的未来目标,一开始是中国语言的统一和文盲的消除。新加坡华语在多语言、多元文化社会上被迫切需要的结果,可以说特化为多语言、多元文化间的交流工具。此外,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主要区别在于新加坡华语是在与英语并存的前提下存在的。以前在新加坡,反对英语的优势,但是现在在新加坡,英语的实用性是理所当然的。
笔者有在中国和新加坡生活的经验,从一个外国人的客观角度来看普通话和新加坡华语,可以认为新加坡华语不仅仅是普通话的变形。在新加坡讲普通话,把要说的意思传达给对方会更容易一些。比如说,在新加坡,即使不懂普通话的词汇,也可以用英语词汇代替传达意思。一般日本人英语讲得不好,但是,实际上他们知道很多用片假名的英语词汇。另外,虽然笔者的文化背景跟新加坡华人不同,但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分享各种感受,容易分享常识也会能顺畅的沟通。结果,对笔者来说,在新加坡讲普通话让对方能听懂的机会更多。
虽然普通话和华语在语法上和词汇上基本相同,但实际使用上并不统一,而华语的运用则扎根于当地。史书美也指出:
华语语系文化“非离散”和“地方性”的特质因此得到突显;华语语系文化成了所属民族国家多元文化主义和多语主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构成的层面来看,华语语系文化是跨国的,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华语语系文化却是在地的。[11]
基于以上所述,新加坡华语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如下:
一,成为新加坡华语(或者与邻国合作,成为东南亚华语。)
二,作为普通话亚种语言(“大华语”概念)。新加坡华人已经具有稳定的生活和经济实力,现在在考虑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文化的阶段。新加坡吸收英语,并将其升华为“Singlish”,新加坡英语可以说是新加坡社会的文化之一。
作为一个新加坡粉丝,想象新加坡华语将被称为“Singarin”或“Sindarin”等也是非常有趣的。
(作者为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副教授)
注释:
- 加藤晴久、「言語と文化の多元主義のために」朝日新聞1996年10月30日。
- 染谷泰正、「英語の国際的普及の諸相–英語の現代的位置づけと英語教育への視点–」1996年1月24日、未刊行論文http://www.someyanet.com/kamakuranet/kokusaieigo.html2017年12月27日阅览)。
- 侨报纽约网》,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2017年11月28日阅览。
- Ethnologue 20th edition,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2017年11月30日阅览)。
-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出版。
- 全球华语词典》第1版,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
- 李宇明,〈大华语: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语言文字应用》,2月,第1期,2-13页。
- 史书美,〈何谓华语语系研究?〉,《文山评论:文学与文化》,第9卷,第2期,105-123页。
- 同注释7。
- 柯木林主编,《新加坡华人通史》,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2015年出版。
- 同注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