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Yuan #129, Yuan Issue, Yuan Magazine, /滨海五行到雁门记忆─佟暖行脚之吟咏

滨海五行到雁门记忆─佟暖行脚之吟咏

文 · 林高

佟暖诗集《秤砣集》今年四月刊行问世。拜读后深有感触。佟暖诗很有本土的一面,语言平易,意象贴近地气,脚步的日常时可闻见。因为技艺拿捏得好,一半亦是年纪过半百历练出来的眼力,他的诗以抒情为湖面之涟漪,以主见为投影,波光粼粼闪闪。另一方面,因为做生意,1996年起佟暖在厦门待了8年,在山西待了6年,旅居期间写了好些诗,收在辑二。因为某地景、某情境或风土人情勾起的诗兴与感怀,又颇有异于本土特质。怎么读辑二这些诗呢?

我略知佟暖有个大哥叫杜中,1965年只带一把琵琶,瞒着家人返回中国。之后杜中被分派到大埔蕉岭华侨农场,种茶。隔年中国掀起文革之狂风暴浪。1968年传来大哥已死的噩耗。是被打死的,佟暖后来得知了真相。杜中被指为新加坡反动集团的奸细,他太犟,不跪,不吭声。1978年获得平反,称爱国归侨。

也许是这样吧,杜中因为参与当年文艺出版社的工作,思想渐左倾,以至于毅然选择投入中国。母亲得知大哥死,哭了三年,想起就哭。1980年父母回去给大哥收尸骨,造墓立碑,带回来的是大哥带去的一把琵琶。佟暖讲起大哥没有忘记母亲。母亲不识字,能背诵很多童谣,还有三字经,阅人很准,凭直觉的。爷爷最宠母亲。1984年佟暖回去爷爷的老家马甲,去看爷爷当年那么穷是怎么坐船过番的,去看中国改革后现在的体制下是什么状况。母亲听到他要回去,很高兴,说没有这样回去的啦。佟暖是临去才告诉母亲的,从香港,母亲嫌他没带手信去,礼节呀心意呀不能没有的呀。佟暖发现马甲的小学、中学、祠堂的捐款芳名石碑上凡刻有石叻坡,爷爷的名字必排在第一位。乡下的婶母告诉他,太公(曾祖)当年觉得奇怪,每天都有人送肉来,原来爷爷交代村里的肉贩,切记:每天送去这一块肉不能少。母亲曾说起同样的事。母亲9岁过番。她觉得自己是新加坡人,这一点母亲没有含糊。佟暖的国家认同亦清晰而坚定。

说了这一大串,因为我发现,若认真把诗集里的题记、注释、副题、后记,还有上面一个午后亲切的闲聊当作“侧文本”来参照,读他的诗可以体会到更多美感与意涵。我准备这样切入谈他的诗。先读《咏树二首》之二。

《番樱桃》

从没想过出逃

你没有 我也没有

你藏着

一只纸飞机的奥秘

我记住

童年时的一方天井

滚过风雨雷电⋯⋯

众鸟 再次飞临

高声聒噪 叼走

所有的斑斓和甜果

从没想过出逃的日子

在水泥的人行道上偶遇

你难以辨识的树顶

掉下 一颗失联的buah ceri

这首诗有个注:番樱桃,马来文buah ceri kampung,俗名峇蔗里(闽南口音)。佟暖选择童年记忆里的一种植物,并以马来语直接入诗,很有实质地表达生长于斯的观点。所谓“从没想过出逃”正是生发于此土壤人情。“不出逃”喻示不逃出此乡土、此家园、此现实;而诗人所关切与所反思亦根源于此心志。末二段在情绪上有明显的落差。“众鸟”与“高声聒噪”相应和,而“一方天井”与“水泥道”不协调,“斑斓和甜果”被叼走是诗要释出的一种失落与怅惘。

《滨海五行》写本地兼具时尚与艺术的著名地景,小题目用英文,传达之情思别有一番跋涉。起句之“应许”一语可圈可点。国度既是诗之国度,亦此生相许的所在地。孤单-徒劳-发现-独抱,四句描述诗人脚步之所以寂寞的缘由。诗人铭念不忘的“收获”不是硬体实物,而是那一如梦幻的“灯影”。“灯影独抱”凸显诗人择善固执,末句掷地铿锵。第二首“脆皮面包,夹着火烤的世界“是一个警示。连锁的市场策略转化成为日常的态度,一种无孔不入的行销强势。由商业转入政治,勾起历史记忆,再由历史到日常,想到本土的、民族的面目可能在一体化的经销下失去本色。现代生活的隐忧暗藏在果腹的鸡蛋里,防不及防。第三首在心路上是个逆转。“心弦,划上孤高穹顶”暗示诗人有自己的向往。“潇湘水云”乃古筝曲,不标示专名号是有意拓展其意涵。Esplanade的星空里萦回着别的声音。“飘起一朵神游的潇湘水云”与“灯影独抱”暗通声息。《滨海五行》吸纳异质,检视异质,展示了诗人本土情怀里的视野和期盼。

《滨海五行》

(一) City Link

在诗人应许的国度里

孤单不只是十几分钟的脚程

他徒劳地收获每一根钢骨水泥

才发现,通往艺术的廊道里

灯影是独抱终身的唯一字句

(二) Coffee & Toast

连锁一桌大理石的伪话语权

脆皮面包,夹着火烤的世界

殖民记忆往黑色咖啡里加奶

端来水煮的鸡蛋,难以辨认

那一张并未熟透的黄色脸面

(三) Esplanade

不知身往何处,他

突然回到琴键的海疆

心弦,划上孤高穹顶

繁花若絮,自天外

飘起一朵神游的潇湘水云

《世上有这样一棵树》的副题是“写给笨珍培群独立中学”。“注”说明此诗依2014年7月罗祖谚编曲/李培勤演绎的歌词修订。修订过程有“热带文艺俱乐部”朗诵组的集体努力,最后由佟暖执笔。原为歌咏而写,所以浅白流畅,风起绿浪,情感奔涌。诗中的“树”象喻独中之教育精神,并寄意传承久远、庇荫后人的殷盼。有趣的是,诗中之“我”立足于在地之岛国,却跨出时空之疆界,上接唐宋诗词,转身便到南洋的橡胶与椰林;写歌献给友国之学校,所思所感兼顾到所在地─读懂它的盘根错节。这是文化视角的伸延与包容,无关政治认同之混淆;情之所系,拳拳之枕仍在脚下的土地。

《世上有这样一棵树》

─写给笨珍培群独立中学

世上有这样一棵树─

它是寻根问祖时老人常说的千年老槐

它是唐诗宋词里风华独立的松柏长青

世上有这样一棵树─

它是给祖国河山以乳汁的一片片胶林

它也是滋养我马来甘榜的一树树椰果

这棵树啊─

当我读懂它的盘根错节

我也痛苦着快乐着它的苦与乐

当我寻找它的经络叶脉

它陪伴我走过了所有春夏秋冬

我愿是─

千百棵树中的一根苗

共创这片天地的山欢和水笑

当滚滚绿涛冲向大洋的彼岸

树啊 树啊─

我也是朵朵浪花上的一叶风帆

还有许多这样的树─

始终矗立铁笔银钩的身子骨架

纵使四面八方都有刀风剑雨

它仍是张开一把把翠绿的伞叶

福荫一处处家园一方方热土

《穿街走巷十四行》写Geylang和Little India,触及之社会现实离不开各族同胞的身影。我想谈谈《听一位印族盲女吹口琴》这一首。诗分十小节,每节两行,每行字数不一,尾音和谐,但不固定每节押韵。用大白话写来,叙事兼及抒情写景,脉络清晰。所描述之情境由诗艺感化出来一种美感。诗是这样的:感喟的黄昏/脚步声纷扰//人来人往的地铁站外/口琴的乐音格外悠扬//折椅下,脚板轻打着节拍/肩上,时紧时慢旋律起伏//嘴唇抚过,琴的每个音孔/心肺被吹进,音箱里扩张//月色,树梢上升起/软如一爿黄油面包//很社区的灯影婆娑,香兰叶/的夜空,“美丽的梭罗河”荡漾//你看不见面前起舞的女孩/她举起小手,一双桨儿摇曳//有人踅足你的“寻梦园”/有人徘徊你的“望春风”//路过的同情点点滴滴/爱心,似乎很近又很远//当所有人的疲惫已走进家门/你也带上绑紧紧的钱箱,柱杖而行⋯⋯

结尾的画面潜沉,耐人寻味。笔者特别欣赏第五小节:

月色,树梢上升起

软如一爿黄油面包

第五小节化景物为情思。琴声之美如月色升华,却转喻为黄油面包,比喻顺手从日常拈来,正是盲女演奏的目的。诗人怜悯之心溶化在琴声月色中。有趣的是,题记曰:印族盲女用口琴吹奏民族乐曲,动听感人。曲终人散,有车来接,传言她也是被利用来挣钱的工具,不免感喟。题记有些煞风景。细细再想,不然。它提供一个观照社会的视角;它警示诗与现实的距离;它说明诗人之触觉所欲伸延的角落。题记无疑拓展了此诗的阅读空间。“传言”削弱了语感,却是写实,将如何?写作须面对的尴尬往往触及写作以外的问题。

下面再来谈佟暖旅居中国的诗歌。只举例摘要来谈。《葬礼》写老家泉州送殡旧习;《祷念》写于汶川地震周年前夕,表达对灾区的关注与祝愿;《南京南京》写历史的伤痛与感悟;《奥运 . 北京》写申奥成功的庆祝场景;《三坊七巷》之饮食融进对祖宗的记忆。等等这些诗歌都写到人文筋脉的纵横交错。其中有两首写到雁门。《雁门归来》最后一节这样写:“塞上琵琶早已还乡/多少怨声,蜿蜒地穿行/雪白的羊群,在山与山之间/每次峰回路转,一心记挂/从前的美人。和隐姓埋名的/石头对话,它颈下挂着一管/春秋的羌笛,含泪的长城/长长 横在你的唇边⋯⋯”《山西随想》之一“雁门”末二小节这样写:“瞭望四十里关沟蜿蜒而下/我缅怀曾在山间相遇的一群羊//多少骨节眼/留下江河悲伤/他拄杖,我随行/天上仿佛又响起飞将军的箭/将你的使命射向遥远的海疆⋯⋯”。来到雁门这么一个古迹地景,很奇妙的,历史时间接上现实时间,诗人生发的情思是对人类命运的质疑,对宇宙星空下未可预测的将来存一丝真切的眷念。值得留意的是,二首都出现随地势蜿蜒穿行的“羊群”这个意象,无他,诗人念兹在兹的正是:诡谲风云里“世人”的现实际遇。不妨再来读一读这首《小亲圪蛋》。

《小亲圪蛋》

─写给张石山老师的诗

今天是个好日子。寒风的

长弓,横过七百里汾河

紧蹦的琴弦上。唱着小亲圪蛋

寻访羊群的洼白云的沟,带水的人家

都在黄土高原的那个峁那个坡上,

你说

这可是咱祖祖辈辈的炕。想着小亲

圪蛋

唱起走西口的长短调,嗓门之外

也起伏着,当年下南洋的风帆

赤手空拳的汉子,走南闯北

舍不得诗的行当。写着小亲圪蛋

蘸黄河之水,画南海之浪

在父亲的肩膀,从母亲的胸怀

你奔腾的日子,我也飞扬着来

扑在脸上的雪花,是你暖暖的小亲

圪蛋

从题记看,这首诗是在一个宴席上豪饮畅谈,因友人唱山西作协会歌“小亲圪蛋”有感而作。写来豪情奔驰,千里无阻。随当时当地之情绪的起伏,而忆起“当年下南洋的风帆”。又因为人文人情之接应,而有“蘸黄河之水,画南海之浪”的兴叹。从佟暖诗歌,我们看到:追本溯源无碍于本土意识的成长。恰恰相反,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有一大部分在积淀的层次,有一大部分在生活的层次,二者其实有相互激荡并创生新意的时候。

佟暖把写诗比作射击。倘若失准,弹壳卡在心底,“烧干每滴血 / 冒烟直至冷却”。他投注深情于写诗时。祝福他健笔耕耘,秋来丰收。

(作者为本地作家、新加坡文化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