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Yuan #129, Yuan Issue, Yuan Magazine,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石叻四大山亭》讲座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石叻四大山亭》讲座

文 · 欧雅丽(本刊记者) 图 · 编辑部

为配合农历七月中元节,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于9月9日假唐城图书馆举办《慎终追远:石叻四大山亭》讲座,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高级研究员许源泰博士和宗乡总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嘉琳讲解新加坡历史上的四大山亭─恒山亭、青山亭、绿野亭和泰山亭,与超过100位公众一起探讨山亭文化在新加坡的历史定位和现代意义。宗乡总会财政方百成、学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国大中文系系主任丁荷生教授、寻墓人吴安全等嘉宾出席了讲座。

恒山亭

慎重追远是华人的传统。在殖民地时代,华族各籍贯社群为了照顾本籍贯人士的身后事,都建有各自的山亭,其中以福建人社群的恒山亭、广府人和客家人社群的青山亭、绿野亭,以及潮州人社群的泰山亭最为著名。虽然这四大山亭已不存在,但它们仍以独特的方式,继续发挥其作用。

据许源泰博士介绍,恒山亭位于石叻路(Silat Road),就是现在中央医院周围,俗称“施排埔”(Sepoy Lines)。它是本地福建社群最早的总机构,其原型来自于马六甲,因为早期新加坡漳泉人士除了从中国来,还有一部分来自于马六甲。在马六甲有一座华人坟山─三宝山,山下有一座宝山亭,根据宝山亭的创建者─马六甲的第8任华人甲必丹蔡士章的碑文《蔡士章奉献市厝碑》(立于1801年) 记载,三宝山存在已久,人们祭拜的时候遇上刮风下雨不方便,于是设立此亭,因此是先有坟山再有亭。经过大约30年后,这些马六甲的漳泉人后代来到新加坡,他们在新加坡建立了坟山恒山亭,也是先有坟山后有亭。

从1830年薛佛记的《恒山亭碑》可知创建恒山亭是为了客死异乡的漳泉人士有安身之处。维持恒山亭的方式也很特别,每月初一、十五恒山亭的和尚会外出化缘,化缘的对象主要是漳泉人士的船舶。它还规定了捐款的方式以及惩罚性条规,如果不捐钱,那么船上人员病故后就不能安葬恒山亭。

1840年代,本地福建社群的领导机构逐渐从恒山亭转到天福宫。此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埋葬在恒山亭的人越来越多,原有的坟山已不堪重负,于是开始扩建,扩建的坟山在今天中峇鲁一带,恒山亭开始式微。

1873年,新加坡发生了严重的霍乱。英殖民政府认为在市区的华人坟山影响卫生、水源,要求坟山搬迁。原本中央医院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不干净的水容易聚集在这里,通风也不畅。殖民地政府决定把医院搬至地势较高的“施排埔”,也就是恒山亭所在的位置,附近的坟山必须起坟,但华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不能动祖先的坟墓,于是与政府辩论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最后殖民地政府决定另辟一地,将坟山搬迁至这块新的墓地,这个新的坟山就是武吉布朗。许博士说,目前国大中文系在丁荷生教授带领下,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在武吉布朗发现一些墓穴来自于恒山亭,并且根据这些墓碑的信息,制作了大数据表,分析这些墓主人的原籍地、关系网络等信息。

1879年,恒山亭年久失修,在薛佛记四子薛茂元的主持下,开始重修计划。据1891年本地报纸的报道,当时恒山亭已满,福建人社群又在今天的大巴窑一带建立了新恒山亭。1894年,旧恒山亭封山,停止埋葬。1992年,恒山亭发生大火,损毁严重。当时福建会馆想要重修,但因政府征收了这块地,只好作罢。1994年恒山亭被下令拆除。

青山亭

青山亭是广府人和客家人的坟山,真正设立的年份不详,它在今天麦士威巴刹一带,占地约6.5英亩,大约在1838年此坟山已经被占满。陈嘉琳说,青山亭是第一个因城市发展而被征用的公共华人坟山,它于1906年被征用。1907年至1908年迁坟,原本计划用1年时间完成迁坟,预算1万元。但在迁坟的过程中发现骨骸太多,有的墓穴甚至埋葬着两三个棺木,于是预算增加至3万元。

当时迁坟的条件除了政府负担全部的费用外,还答应拨一块地给广客社群做公共用途。1921年,政府拨给青山亭一块地,就是现在南洋客属总会和天一景大厦一带。1920年代,本地各籍贯华人社群成立了很多联合机构,当时广帮也考虑成立一个联合机构─珠江公会,但广帮认为精神团结就足够,不需要建立一个总机构,不如把这块地作公益发展,于是决定建10间店铺,4间留给养正,6间留给广惠肇医院,就有了天一景酒店和新亚酒店。资料显示,当时申请这块地时用的就是养正学校和广惠肇医院的名字。随着天一景酒店和新亚酒店的关闭,这10间店铺联合成了天一景大厦,管理这个大厦的就是养正基金。

绿野亭

青山亭占满后,本地的广客社群又开辟了绿野亭。绿野亭俗称“马交塚”,始建于1840年,位于今天中峇鲁和欧南园之间,占地约23英亩。陈嘉琳从当时的地契上看到,坟山属于广东公司(Kong Teong Congsee),也列明了这块地只能作祭拜或义山埋葬用途。

绿野亭约于1880年至1890年封山停葬。1957年绿野亭被政府征用,当时土地局提出了2个方案,一是留一半地供绿野亭发展公益事业,二是土地由双方估价卖给政府,最终决定卖给政府。同年6月,绿野亭迁葬委员会成立,1958年完成迁葬工作,新的坟山在蔡厝港坟场。

绿野亭虽然不在了,但是管理坟场的机构─福德祠绿野亭公会至今犹存,每年举行春秋二祭,同时也进行一些其他公益事业活动。

 

泰山亭

泰山亭是本地潮州人社群的坟山,1845年义安公司获得地契,佘有进为信托人。泰山亭位于今天繁华的乌节路一带,1904年被工部局下令封山,1951年至1953年迁葬至广德山。与其他三座山亭不同的是,泰山亭并不是政府要求迁坟,而是义安公司主动要迁坟。因为当时泰山亭所在的地段已经是商业地带,店铺林立,义安公司有意要发展这块地,可以有资金做公益事业。

早在1935年,义安公司已经提出要发展泰山亭,但因为二战而搁置。二战过后,又旧事重提。但发展并不顺利,期间不少曲折,1957年还建了一座义安大厦。直到1988年义安公司和美罗控股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开发此地段。后来高岛屋也加股发展项目,在此地段建了义安城。义安公司用义安城的收入资助本地教育和福利事业,在新加坡的很多学府, 都可以看到义安礼堂。义安公司秉持当年创办宗旨,设立潮州殡仪馆和潮州公墓,每年同潮州团体在公墓举行公祭与追思仪式。

谈及山亭文化的意义,陈嘉琳表示,一般人们谈起坟山时,会认为是活人跟死人为了空间起冲突,但是从这些山亭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坟山虽然已走入历史,但是管理坟山的机构并没有因此而关闭或消失,它们仍然在延续公祭传统,慎终追远。更难得的是,它们善用先人的坟山继续做着公益事业,这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和先人的一个互动,通过先人的遗产造福后人。许源泰则表示,慎终追远对现在的新加坡人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通过这些先人的墓碑可以追溯到马六甲、中国等,这对新一代的新加坡人也会有所启发。此外,有了对祖先的敬畏之心,人们在做事的时候就会有所顾忌,不会什么都敢做,道德品行也会提升,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