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族文化 多元色彩——新加坡华族文化化中心隆重开幕
文·吴明珠
图·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5月19日的晚上,我以兴奋的心情参加一场不平凡的盛会。犹如与“老朋友”相聚;这个聚会带给我的收获可不少呢!
在我国,英文是主要的教学语文,也是职场使用率最高的工作语言。马来文虽然明文规定是国文,却和华文与淡米尔文一样,在学校只是一个科目。华校一一关闭,华文在公共场所的能见度也越来越低。在高楼林立的市区和艺术区里,建筑物都没有华文名称。笔者的这场约会也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
那一晚,我以《源》杂志特约记者的身份出席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开幕典礼。从Tanjong Pagar D出口出来,我沿着大街步行,过了马路就是1 Straits Boulevard。眼前11层楼的华族文化中心向我召唤。在中心的楼面上以红、白、橙、紫、绿五种颜色构成的华文名称显著地排成三行,令中心成为一个有个性的新地标。笔者60年代在华校就读科,看到久别的汉字,倍觉亲切。华文名称底下是中心的英文名称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AL CENTRE。
耗资1.1亿元兴建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是2012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倡议建立的。中心的大部分建筑费用由政府出资。筹款期间,华社筹募了超过2900万元,这笔捐款还在文化配对基金下得到政府另外1500万元的拨款。
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多元文化的特质
李显龙总理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举行开幕典礼时说:
“新加坡华族文化既有中华传文化的面向,也有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特色。
在本地艺术工作者创作的绘画、音乐、舞蹈和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到 南洋风,也可以看到融合中西文化的风格或是其他本土色彩。新加坡华族文化已经有不少代表人物和团体,例如孙燕姿、林俊杰、蔡健雅、陈洁仪等在华人世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戏剧方面,我们有实践剧场、戏剧盒、九年剧场等优秀的剧团,传统戏曲则有敦煌剧坊、陶融儒乐社、传统艺术中心等。在舞蹈方面,我有聚舞坊和新加坡华族舞蹈剧场等。在电影方面,从早期梁志强的《小孩不笨》、陈子谦的《881》到近几年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本地的电影工作者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精彩杰作。当中一些作品更是在国际上获得肯定,为新加坡带来骄傲。因此,华族文化中心所发展的本土华族文化,将是从以新加坡人为本位的定位出发 。”
除了李总理,其他出席的贵宾还包括副总理张志贤、国会议长哈莉玛、多位内阁部长、国会议员、外交使节和华社领袖等。
希望通过节目加深种族间的交流和互动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主席蔡天宝透露,今年一月以来已有超过50场各类型的文艺活动在中心大楼举行,参与人流近三万人次。他说:“我们期待通过中心这个充满活力的平台为新加坡华族文化奠定更深的基础。中心可以成为移民接触本地华族文化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切入点。我们更希望不同年龄层、种族、语言的公众,参与我们为大家精心筹划的文艺节目以及在中心大楼举办的各种活动。我相信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能让我们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识,在发展与强化自身文化的同时,促进本地文化的多元发展。”
以歌、舞、鼓乐传达优秀的传统文化
华人的节日和庆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专业鼓队惊鼓人以《大鼓无限》为文化中心的开幕仪式掀开序幕。《大鼓无限》是在传统的24节令鼓基础下进一步进行精致化的鼓艺。十多位不同年龄的男女鼓手表演《春秋和谐》、《升》、《腾跃》、《碧波荡漾》、《冀鼓无限》和《自成一格》。他们以磅薄的气势和无穷的震撼力紧紧扣住观众的心。
紧接着《大鼓无限》,新加坡福建会馆文化艺术团数十位儿童和少年演员为观众呈现一场体现古典文学的《欢乐读书郎》。演员们以节奏明快的体操舞和嘹亮的歌声展现一幅快乐的学习图景。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移动的屏幕上出现篆书体的 《弟子规》。《弟子规》是清朝的文学作品,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体方式编撰,内容在于宣扬儒家思想——特别是家教和生活教育的道理。欣赏过传统教育的规训以后,观众被带进现代的新加坡。通过梁文福领唱的三首歌曲和大银幕上的照片,观众看到新加坡从60年代开始的转变。梁文福是新谣的核心人物,荣获我国政府颁发的文化奖。当晚他演唱其代表作《麻雀衔竹枝》、《新加坡派》和《细水长流》。
《华彩2017》展现丰富的新加坡华族文化
紧随着华族文化中心的开幕,一连串为期八天的《华彩2017》给公众人士带来丰富的文艺节目,让人们进一步认识本地的华族文化。
5月20日,中心为公众人士提供一场日间的讲座《早期学政人员在新加坡》,主讲人柯木林和廖文辉的讲题分别是《百年前政府官员的华文读本》和《新马研究的播种者》。21日由聚舞坊表演《和谐之辉映》将现代华族舞蹈、诗歌和对话融为一体,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叙述新加坡如何从小渔村发展成今日繁华都市的过程。
21及22日晚上的重点节目是由名导演陈子谦监制的《起航》。本地著名的乐团The TENG Ensemble 将国人熟悉的民谣和童谣重新编曲,结合音乐、舞蹈、灯光和多媒体元素(立体全息投影),为观众提供一场置身幻境的视听飨宴。23日下午新风相声学会呈献《新风相声工作坊》,为观众介绍相声艺术。两位主讲人纪庆荣和苏维胜是相声大师马季的弟子,常在学校传授相声。
五部本土短片重现方言的魅力
24日晚本土电影《回程667》为特邀观众播映。《回程667》由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特约制作,著名导演陈子谦担任总监制。陈子谦召集了5名导演来导5部短片。问及为何取名《回程667》,陈子谦说:“把不同的组屋比如三房四房等等的面积加起来得到的平均面积是667平方英尺。”因新加坡人大都生活在组屋,借此让5名导演在生活空间里探索,并以短片的方式重新创作与展示华族文化。《回程 667》以新加坡人熟悉的5 种方言叙述故事。5部短片是邓宝翠导演的《柳影袈裟》(粤语);陈敬音导演的《武松杀嫂》(潮语);廖捷凯导演的《夜曲》 (福建话);何书铭导演的《两地书简》(海南话)以及张峻峰导演的处女作《客》(客家话)。《回程667》长达75分钟,于25日以售票方式为公众人士放映。
24日另有一场由十指帮表演的木偶戏,为公众人士介绍木偶的类型,结构和掌控木偶的基本技巧。27日“Sing·浪演唱会”在本地名歌手悦耳的歌声中圆满地为《华 彩2017》举行落幕仪式。“Sing· 浪演唱会”是一场大规模的音乐会,由艺术总监范东凯制作。参加演唱的艺人包括《新谣》的代表人物梁文福及多位流行歌手如潘盈、玖健、麦克疯人声乐团(MiCapella)、郑可为、沈志豪、铃凯、周玮贤和 THELIONCITYBOY。他们表演新谣的曲目和音乐总监吴庆隆重新编曲的本地创作。
同日另有一场由白雪莉(Shelly Bryant)主讲的《翻译的艺术》。白雪莉是英文诗人兼翻译员。曾翻译名作家尤今的小说集。一个由三位本地演奏家组成的乐团——众音组合在午间音乐会表演多首经典曲目,包括《月儿高》、《康定情歌》、《彩云追月》、《旱天雷》等。
为装置艺术提供平台 颁发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
中心也给一批青年艺术家展示作品的机会。一个取名《新·创艺》的艺术展从5月20日开始展至9月30日。19位艺术家通过装置艺术诠释他们对本地历史、文化和族群的理解。参展的作者包括梁惠芬、杨佩华、陈慧玲、吴威、刘志雄、余欣颖、陈彦翰和陈佳玉等。
中心也颁发了首届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荣获个人奖的是我国戏剧家韩劳达,团体奖则颁给湘灵音乐社。韩劳达原名永元(69岁),从事戏剧和相声编导40多年,出版劳达相声集(共3集)。劳达目前是新风相声学会主席、汉语文中心校长、新加坡文化奖得主。湘灵音乐社是个有76年历史的音乐团体,自创立以来努力不懈地发展和推动南音与梨园戏,到过多个亚洲国家表演,在英国民族音乐节更得几次奖。劳达和湘灵音乐社各获得一万元奖金。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