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会堂
文图·虎威
新加坡大会堂是与我国同庚 的法定古迹。它在1965年 10月15日由当年的李光耀 总理主持开幕。旧名新加坡大会堂与 职工会大厦,目前是新加坡华乐团之 家。纪念开幕典礼的大理石牌依然嵌 在入口处墙上。
这优秀的现代建筑由当年的马 来亚建筑事务所负责。其作品在设计 比赛中脱颖而出,最终从纸上的概念 变成真实。新加坡大会堂不但成为珊 顿道上的地标,也见证了我国自独立 以来许多重要的会议,包括第一届在 伦敦以外举行的英联邦政府首长会 议、职工会的五一集会、国庆日的群 众大会。
这是座多种用途建筑物,设施包 括一个能容纳一千人的大会堂、展览 厅、办公处、餐馆。独立初期我国会 堂不多,许多和全国学生有关的活动 也在新加坡大会堂举行,我因此有机 会和它结缘。
体验一次失败
念中四时教化学的罗老师让我 和两位同班同学组成三人队,代表公 教中学参加全新中学化学演讲比赛。 这个比赛很特别:三人要按研讨会 形式分别以主席、主讲者和发问者 的“身份”演说,还得准备六个不同 的题目,临场抽签才决定讲哪个。须 下的准备功夫可想而知。
当时我们从未参加过研讨会, 对这些“角色”的扮演不是真的很明 白。三人平时化学成绩俱佳,老师按 演说能力分派我和蔡同学每人当三个题目的主讲者或主席,发问者则都由 邱同学包办。我们齐心备战,成功进 入大决赛。
大决赛的地点就在新加坡大会 堂!第一次走入这座极有气派的建筑 物,第一次进入它巨大的会堂,还得 上台面对上千名观众,非常紧张。我 们全力以赴,并没失场,但成绩揭晓 进不了三甲。三人感到无比失望,却 又无可奈何。我学会以“胜负乃兵家 常事”看待生命中的比赛。
拥抱一次成功
那时我是公中军乐队队员。这支 乐队曾有过一段辉煌岁月,但当我加 入时却并非处于最佳状态,甚至逢赛 必输。那年伊始出现了转机:新选了 队长新换了指挥。李队长十分尽责, 每每在乐队练习前一两天打电话给团 友,呼吁大家出席。年轻的沈老师满 腔热情,将音乐感带进所指挥的每一 首曲子里,使我们边奏边觉得感动。 水平的提升使我队士气高昂地参加全 国军乐队室内演奏比赛,地点同样是 新加坡大会堂。
参赛的歌曲有两首:规定必奏的 《在修道园花园里》和自选的《歌剧 阿依达组曲》。为充分表现前者所要 表达的气氛,指挥不放过乐谱的每个 细节,包括模仿鸟鸣,以及让我们几 个单璜管乐手在一乐段咏唱“祈求上 主垂怜”的拉丁语祷文。后者突出我 们全男生队伍的阳刚气息——乐曲中 有段小号独奏由队友们威武地吹出, 气势十足。成绩揭晓我队名列前茅, 大伙儿拥抱辛勤耕耘换来丰美果实 的欢乐。
经历一次转变
念高二那年我最叛逆。一个理科生放弃理化科目改修美术,甚至瞒着老师报读职专实用美术课程,连高中也不想继续。
这时学校须派三名代表参加一年一度的大学先修班研讨会,教经济的陈老师偏选中我为队长。推辞不果只好参加。为其数天的研讨会聚集了全国各源流大学先修班的学生代表,白天在新加坡大会堂进行研讨会议程, 晚上到当年的新大宿舍留宿。
这是我这个华校生第一次参加 全以英文为媒介的研讨会,第一次尝 试和英校生交流——我的同房便是个 英校生。如果平时除了上第二语文课再不接触英文,必感无助。然而自高 一起已开始大量看英文书,并和两个 来自说英语家庭的同学在学校里说英 语,在这个环境里竟不觉不自在,甚 至鼓起勇气在会上向台上学者发问, 完成“壮举”。
数周后急转弯不去职专,“改道” 申请奖学金到英国修读建筑学,大学 先修班研讨会所给予我的信心是原 因之一。
期望一次修复
少年时代的成败微不足道,却 是当事人成长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影 响他一生的方向。我的此类事件在发 生时恰恰让新加坡大会堂见证了,而 我也视它为老友。这座比例与造型怡 人,配合热带气候设计,建筑语言简 练有力的大楼,肯定是我最爱的本土 建筑之一。十多年前当听闻因职工总会撤离,它易为新加坡华乐团之家将 进行装修时,很担心它会被改头换 面。后来怅然见到建筑外观与前庭景 观的确难与之前相比。
最近进入它内部观看,但见建筑 师当年营造一个个大气的空间犹在, 但因后来所做细节的改动和摆设的增 添使它失去往日的风采。听闻新加坡 大会堂将在本年度再次装修,衷心希 望这项工程在照顾到新功能的同时, 忠诚地重现这座与国家同庚的古迹上 世纪60年代的独特风华。
(作者为本地建筑师兼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