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华族文化走上康庄大道
文·韩山元 图·编辑部
由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筹建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加紧建设中,这是总会成立30年来一项特大的工程,也是总会在继承与发扬华族文化优良传统上所做的巨大贡献,可喜可贺不在话下,任重道远也是不言而喻。
宗乡总会本身的宗旨十分明确:主办或资助教育、文化、社会及其它活动,以促进公众人士对华族文化及传统的认识和了解;主办或资助有关华族语文、文化及传统的研究。我深信,这也正是“中心”成立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两项任务。我建议:
一、“中心”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两者的关系。“中心”究竟是以普及文化知识为主还是以提升文化质量、创造文化精品为主?抑或两者不分主次?我个人认为,“中心”还是应该把普及华族文化摆在第一位。并非提高不重要,而是考虑到“中心”现阶段毕竟不是一所大专学府,它的长远目标可定为高等学府,但创立初期的目标不宜太高。中心要提升华族文化,那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学术研究队伍,设立多个研究单位,任务就太沉重艰巨了。在中心创立初期,还是脚踏实地,量力而为,一步一脚印地前进为宜。
近二三十年来,新加坡的文化环境是西方文化强劲,大有压倒东方传统文化之势。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由于尽人皆知的原因,许多新一代华族对本族文化既陌生又疏远,对于“进口”的洋文化(包括“洋节日”)则是趋之若鹜,几乎是全盘接受。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靠政府与民间共同努力,在这方面,宗乡总会与“中心”可扮演重要角色。
有鉴于此,希望“中心”能开办一系列课程来帮助年轻人了解华族文化和华人南来的奋斗史。文化课程应包括传统与现代文化,还应当包括介绍华人礼俗节庆的由来。更希望“中心”在宗乡总会大力支持下,将广泛宣传华族礼俗节庆知识的工作深入到各会馆、各学校去。
具体的做法是:
- 配合华族传统节庆,在中心主办展览会与专题讲座,一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探讨这些礼俗与节庆的现代意义,以及保存与传承的途径;
- 由“中心”派人到各会馆、学校发表专题演讲;
- 华族南来历史是新加坡学校教育非常薄弱的一环,华族年轻人不了解先辈的奋斗历史,也就无法理解今天华人会馆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影响,更不会参加会馆。
二、建立一支有实力的研究队伍,开展文史研究。这个“中心”是由具有崇高社会地位的宗乡总会创立并得到新加坡政府支持的文化机构,“中心”的组织与活动应与宗乡总会的地位相衬,它不应是一般的补习学校,而是负有推广华族语文与文化使命的机构。所以,“中心”同时也是个学术机构,需要集中一批对中华文史、华族传统节庆礼俗以及华族南来历史与对历史名人有研究的专家学者,针对特定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研究。“中心”可聘请多位专职或兼职的研究员,壮大研究阵容。目前,很多会馆都缺乏人才来整理与书写他们的会史,我建议“中心”将来能与各会馆携手合作,帮助各会馆编写他们的会史。这是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如果能够做出成绩,诚可说功德无量。
三、设立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图书资料中心:要负起推广华族文化的任务,让这个“中心”成为弘扬和研究华族文化的基地,设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图书资料中心是必不可少的。宗乡总会原来已经有个图书资料中心。总会成立后收集了大量书籍和各会馆的出版物,特别是纪念特刊,这些都是研究华人史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应该让它发挥最大作用。“中心”要设立图书资料中心不需要从“零”开始,只需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与扩大就行了。
最后,衷心祝愿“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如旭日东升,让华族文化走上康庄大道!
(作者于1983年起任新加坡《联合晚报》编辑兼记者,后任副刊主任。长期从事华人社团的采访工作。1996年调到新加坡《联合早报》任执行级编辑兼记者至2004年退休。1984年参加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的筹备工作。总会成立后,先后担任行政组秘书及出版组主任。1985年起先后担任新加坡海南会馆理事、文教部主任、会馆的中华文史班讲师。2010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现为《联合早报》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