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eople, Yuan #109, Yuan Magazine/石叻坡记忆之四 星洲四才子

石叻坡记忆之四

星洲四才子

文·杨以恬(本刊记者)|  图·编辑部

叶季允(1859-1921)、释瑞于(1867-1953)、邱菽园(1874-1941)和李俊承(1888-1966)四位人物分别在早期新加坡的舆论、宗教、文化和商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他们才情横溢,具有高深的文学造诣并留下了珍贵的著作,其非凡的文学成就值得受到重视。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于2014年5月24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星洲四才子》座谈会,带领听众一探叶季允、释瑞于、邱菽园和李俊承四位才子的风采。此座谈会是《石叻坡记忆》系列的第四场座谈会,宗乡总会同样地邀请了学者和专家前来与听众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

听众聚精会神地听讲

一代报人叶季允

本地历史学家柯木林以《报人心血诗人泪─勿忘叶季允》为题,首先开讲。他一开始便为此次座谈会的题目《星洲四才子》做出定义:四位才子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物,而所谓“才子”具有“四情”:听众聚精会神地听讲 文学创作的才情、忧伤国难的悲情、咏史怀古的幽情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热情。

叶季允是本地第一份华文日报《叻报》的主笔。作为杰出的报人,叶季允有其一套办报哲学,即“报中之我”和“报外之我”的严格区分。在《惺噩生绪言》中,他解释道:报外之我,是我自己,但是报中之我,不是我自己,是代表了社会舆论,“必须屏去我之私臆”,是“众人之我也”。

历史学家柯木林为讲座讲者之一

柯木林认为,作为影响大众舆论的媒体工作者,叶季允以儒者、社会导师的身份自居,这可从其多篇社论中看出来。如:《论教子弟》、《论诚实乃为人之本》和《论傲字为处世大病》等。

和其他早期文人一样,叶季允对于中国国难有着深切的悲痛。柯木林指出,叶季允对清政府的态度,在甲午战争前后有了明显的改变。在光绪三十二年,叶季允发表了他所写的《新年吉语》,仍然表现出对满清的信心所在;在慈禧太后60大寿时,《叻报》上刊载了《恭拟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六旬万寿颂》,遥祝慈禧太后万寿无疆;甲午战争失败后,《叻报》刊载社论《虑患篇》,对清政府颇有微词;丁汝昌和邓世昌自杀,《叻报》再发表社论《急救中国之病论》,严厉批评清朝官员“不知古今之时局大不相同也 !”

叶季允时时掌握中国时局。柯木林注意到,武昌起义成功后,《叻报》的纪年方式由“大清宣统”改成“岁在辛亥年”,之后再改成皇帝纪年、阳历纪年和中华民国纪年。柯木林认为,由此可见海外华人对中国新政府的期望。

除了关心当代中国局势,身为本喻生动、用情真切,令人回味无穷。

士僧瑞于上人

第二位主讲者是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的林纬毅博士,他以《瑞于上人诗集》为切入点,为听众呈现第二位才子瑞于上人。瑞于是都城隍庙的住持,他寓佛理于诗歌,但诗稿散失,现存诗作是由李俊承出资刊印。另外,也可在陈延谦的诗集中找到几首瑞于的诗作。

瑞于同时具有“士”和“僧”两个身份。林纬毅从“四情”来看瑞于的诗。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士”所必备的;忧伤国难是“士”的社会情感;咏史怀古是“士”才情的延伸;期。以瑞于的时代而言,他所忧、所悲的国指的是中国。瑞于把他对中国国难当头的悲情寄情于诗作中,如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写的《哭六君子》(副题为《戊戌杀身成仁者》):“可怜燕市儒生泪,不化临淄六月霜。”在义和团之乱时,他更写诗痛骂义和团“荒唐神话乱朝端,鬼域苍生误百官。”

咏史怀古的诗歌是诗人最常用的题材,作为诗人的瑞于当然也不例外。诗歌如《项羽》、《苏门答腊怀古》、《马六甲三宝井怀古》等,都是瑞于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身为出世的僧人,瑞于秉持着入世的精神,积极参与龙山寺、居士林等新加坡佛教事业,与其他佛教人士如太虚法师、圆瑛法师都建立良好的网络。他对推动新加坡佛教发展功不可没。此外,他对于勇敢的信佛女性也不吝写诗歌颂,如《端一如夫人捍贼护夫》。

在演说的最后,林纬毅提出了反思:在瑞于的时代,移民的目的、重商的殖民政策和社会风气造成“士”的阶层薄弱。如今,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教育普及,本地关怀社会发展的文化精英阶层是否已成长?林纬毅认为此问题值得深思。

南侨诗宗邱菽园

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叶若诗为近期国家图书馆《浪漫与革新:南侨诗宗邱菽园》的策展人。她以《浪漫诗韵见实学: 南洋才子邱菽园》为题,向听众透露了策展的经历,并展示了数张她到邱菽园福建祖居探访的照片。

叶若诗表示,邱菽园继承了其父的大笔遗产,加上他是当时新加坡唯一的举人,使之成为新加坡社会要人。他在北京期间深受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所影响,返新后继续关注并积极推广维新思想,支持“剪辫子”,提倡女学、捐助新加坡女子学校的建校基金。虽然他与康有为素未谋面,但因认同康有为维新思想,他也捐助了大笔金钱给正在逃难的康有为。

邱菽园的诗作题材多样,包括咏史诗、咏景诗、咏物诗、纪事诗、抒情诗、感叹时事、怀念亲友。他对科技产品也很感兴趣,并在数首诗中提及,如《观荧幕上所演放南洋群岛断片》、《闻播音机战士鼓吹步伐之声威而有作》。到了晚年,邱菽园也将马来词语、闽南语等本地用语和习俗融入诗句里,使其诗歌富有浓浓的南洋味,在当时堪称为第一人。叶若诗认为,此现象显示邱菽园已逐渐把对家园的认同,从中国转移到新加坡。邱菽园的文史知识十分渊博,

作诗时旁征博引、用典精辟、信手拈来。据统计,其诗共涉及了11个朝代、107位历史人物。叶若诗认为,邱菽园是位多产、多元和多面的人物。多产,即其写了一千四百多首旧体诗;多元,即其诗是中西和南洋文化多元融合的载体;多面,指的是邱菽园文人、报人和商人的多面性,使之在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

李俊承的觉园诗

李俊承是早期本地商界、金融、佛教、华社等各方面的领导人物,其涉及面十分广泛,贡献受到当时殖民政府的肯定。然而,其诗人身份至今仍被忽视。先贤馆助理馆长何奕恺博士和听众分享了李俊承的诗作。

李俊承现存有四本诗集:《觉园集》、《觉园续集》、《觉园诗存》和《觉园玉屑》。“ 觉园” , 是李俊承居所的雅号。

《觉园集》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以图咏为首,为题图诗,图文并茂,前附有“图系”。诗集还附有郑玉辉《炎荒吟草》11首诗,极可能为郑氏唯一存世之作。

何奕恺认为,李俊承擅于各体裁诗歌,“难得高才各工体”。在题材方面,何奕恺认为其写景颇有一套,不止于写景,而融入其闲情高逸。如《口占》,全首未见阐明心态,却仍可感闲适自得,余韵袅袅:“高枝风过拂苍烟,穿叶斜曛曳碧天。日涉园林无个事,鸟声多处枕书眠。”

李俊承思想多面,“亦儒亦佛亦诗人”,其诗虽以禅意为主导,但仍可见其忧国忧民的思想。观其诗,知其人。身为华社领袖和成功商人,李俊承生活简朴低调,超然淡雅。何奕恺表示,从李俊承的诗作中亦可窥见其谦虚、风趣的一面。

李俊承为本地诗坛先驱,作品有水平、有特色。何奕恺希望此次讲座能加强各界对李俊承诗人身份的认识,以及探讨其在本地诗坛和诗史的地位。

问答时段黄坚立副教授担任主席

听众在问答时段踊跃发问。数名听众对早期南来文人感到有兴趣。来自国立大学的林立博士表示,自己正在筹划出版一本关于新加坡古典诗选的书籍,之前从来不曾听过李俊承,此次讲座令他受益匪浅。

问答时段,听众积极参与讨论

座谈会结束后,听众前往参观《浪漫与革新:南侨诗宗邱菽园》展览,由义务导览员为听众提供免费华语解说。此次座谈会共吸引了约130人出席。

讲者与嘉宾合影。(左起)何奕恺、宗乡总会理事李秉萱、黄坚立、柯木林、林纬毅、华族文化中心总裁朱添寿、华裔馆馆长周敏和叶若诗

Home/People, Yuan #109, Yuan Magazine/石叻坡记忆之四 星洲四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