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语境里的华族文化
文·吴俊刚 图·编辑部
2012年正月,宗乡总会会长与通商中国主席蔡天宝在新春团拜上宣布,宗乡总会正在探讨设立全新的华社文化中心。这将是一个推广华族文化艺术,带动族群互动,凝聚华社各群体的中心。出席团拜的主宾李显龙总理即时回应说,政府欢迎宗乡总会所提出的这一构想,乐见其成,也会给予配合与协助。他说:“政府向来鼓励和支持各个族群保留和发扬各自的文化和传统。对于这个华社文化中心,政府乐观其成,并且将给予配合和帮助。”
约两个月后,宗乡总会便成立了一个由郭振羽教授担任主席的13人筹备委员会,积极探讨文化中心的功能、作用、空间的使用等课题。委员会很快地决定把中心“正名”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由此迈开了设立华族文化中心正确的第一步。“华社”也许可以笼统的理解为华人社会,或是华族社群,但是,在新加坡的语境里,现在它更多的已被理解为讲华语和方言的华族社群,有别于讲英语的一群。因此,“华族”是更广义和有包容性的。
政府对设立这么一个中心,态度是积极的。在2012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紧接着就宣布,文化中心的地点已敲定在珊顿道新加坡大会堂毗邻的一块地段。今年四月,原任南洋艺术学院院长朱添寿受委出任华族文化中心首任总裁,负责中心项目及未来方向的规划,推动中心的发展及管理。设立中心的筹备工作又往前推进一步。
从上述的发展,我们既可以看到宗乡总会是非常谨慎地在逐步落实设立华族文化中心这一重大项目,也可以看到政府对这个项目的大力支持。从李显龙总理的好几次有关谈话中,我们更可以看到,政府对拟建中的中心寄以厚望。政府希望中心未来能起到的作用,包括:保留和发扬华族优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以及协助新移民融入本地社会,并丰富我们原有的文化内涵。
我国是个多元种族社会,鼓励和支持各个族群保留和发扬各自的文化和传统,是政府的一贯政策,也是非常务实的政策。因为,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并不是几年或几十年的事,新加坡人能多快形成一个民族,有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谁也说不上。我们知道的是这是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我们必须竭尽所能促进各族群的团结和新加坡认同感,但却不能轻率或过于理想化地抛弃原有的文化根本和价值观。
李显龙总理的表述是:华族文化向来是新加坡文化的一个重要核心,也是许多新加坡人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所以大家应该保留文化的根,以免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迷失方向,走错了路。同样的表述也适用于其他母族文化源远流长的族群。在所谓新加坡文化还没有形成之前,在这个未知的东西将来有一天逐渐成型之前,保住本族的文化传统是务实的做法。但在新加坡的语境里,保存和发扬本族的文化,必须与种族的融合并行,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新加坡文化的形塑。
因此,发扬本族文化,不在于凸显或加强本族的特色,而应是把本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新加坡的认同相互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在于萃取我们传统文化中饱含的、历久弥新的、同时又适用于新加坡生存发展的价值,而不是徒具表面形式。
谈到文化的传扬,首先也许得先界定文化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可见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华族文化中心只能抉择其荦荦大者,特别是契合国情者推而广之。抉择的根据或准绳,或许可以考虑那些有助于巩固立国之本,有利于促进国民和谐团结、培养个人责任感,以及塑造自强不息和具包容性民族性的价值。
谈到新加坡的立国之本,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就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保家卫国、刚强勇猛、自强不息、团结一致、和谐共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勤俭节约等精神,可以说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入探究,这些精神价值无不源自我们的文化基因。在社会层面上,奉公守法、尽忠职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和为贵等价值观,也都有其文化的根源。在家庭层面上就更不必说了,修身齐家、敬老尊贤、长幼有序、孝悌忠信等等,无不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人奉行。在个人层面上,饮水思源、力求上进、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可作为修身的金科玉律。
这些文化价值是超越语言隔阂的。因此,符合新加坡特有的多元语言环境。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能通过母语来传递与弘扬文化价值,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在新加坡的语境里,除了母语,英语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选择。其次,我们或许也必须比较明确的界定,什么是华族文化?一般人往往把华族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其实,儒家文化只能说是华族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此外至少还有释(佛家)与道(道家)。正因为华族文化融合了这种多元的因子,它也更显得有包容性和生命力。这种包容性和生命力也正是我们这个多元社会之所需。
据报道,华族文化中心将具有四大功能,它既是文化中心、也是活动中心、交往中心和融合中心。如此多功能的中心,可谓任重道远,太令人期待了。
(作者为前国会议员、前新闻工作者。现为联合早报言论版时事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