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

华人有许多传统习俗,如生礼、寿礼、婚礼及丧礼,这四件人生大事包含了许多复杂的习俗。这些习俗是在生活的需要以及宗教、民间迷信的长年累月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礼俗中重要的并非形式,而是其中所具有的道德价值观。

生礼

华人非常重视家庭,家庭的延续其实就是家庭血脉的延续。一个个家族血脉的延续,构成了整个国家民族的延续。因此,华人把生儿育女当作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关注的大事。华人甚至把生儿育女当作自己必须履行的重大道德义务,所以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

(摘自宗乡总会于1989年出版的《华人礼俗节日手册》)

寿礼

传统上,华人在六十岁之前,都不重视生日,只有到了六十岁才大事庆祝。华人计算年龄通常是以农历新年作为标准,不论在哪一个月出世,春节一到,便增加一岁。

按照华人旧习俗,婴儿一出生就计算岁数,换句话说,一出世就是一岁。如果是在年底(即农历十二月)出世,春节一过就是两岁,尽管他生下来只不过一两个月。

华人向来的传统习俗是由长大成人的儿女为父母亲“做寿”或过生日,均要准备象征吉祥的食品来祝贺。生日当天的早餐,通常先吃一碗“面线”或“寿面”,因为面条长,表示长寿。也有人吃面加鸡蛋,因为蛋象征生命。

“寿宴”通常是家中一大喜事,家庭成员和至亲好友都前来“贺寿”。一般华人要到六十岁或六十一岁才有“做寿”,六十岁生日是“大寿”,六十一岁生日叫“六秩晋一”,这都是很隆重的事。根据华人的历法,一个生命周期是六十岁(称一个“甲子”)。六十一岁就是另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人满一甲子,应该是“子孙满堂”了,可喜可贺。

“做寿”的规模无论大小,“寿桃”和“寿面”是“寿宴”上必不少的。两种食品都象征长寿。前者是桃形包点,内填甜陷,后者煮的时候不可切断。根据华人的习俗,在“寿宴”上,每个人都要吃这两种食品,以祝贺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传统的生日礼物是二到四件,通常是鸡蛋、“寿面”、 “寿桃”、补品、酒、及“红包”。

(摘自宗乡总会于1989年出版的《华人礼俗节日手册》)

婚礼

按照传统观念,华人把传宗接代当作人生的重要任务,古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婚”,婚嫁是终身大事,人们不怕辛劳,一定要找到个良好的终身伴侣,婚后多子多孙,让自己的家族人丁旺盛。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华人的传统婚俗和仪式那么复杂与隆重。当然,现代新加坡的华人,婚俗和仪式已经简化了。

(请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婚前礼仪

旧时代缔结婚约之前必须配对“八字”的传统习俗,实际上已经废除了。同样的,请媒人代为提亲及安排婚礼细节的做法,也越来越少了。

在今日的新加坡,最常见的是未来新郎拜见未来的岳父岳母并请求将女儿许配给他。在女方家长答应之后,通常由男方与女方的亲属(家长、兄姐)或双方的朋友商定交换礼物及安排婚礼的细节。

双方商定的事项是:

– “聘礼”: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以确定这门婚事。

– “定婚”: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

– “纳彩”:双方交换礼物。

– 举行婚礼的日期及当日的仪式。

聘礼

在传统的华人社会,“聘礼”是议亲的中心问题。婚事因双方未能对这个问题商达协议而告吹,这种事情并非绝无仅有。“聘礼”包括“聘金”的多寡与“嫁妆”的厚薄。过去,男方往往希望女方把聘金的一部分用来准备嫁妆。

今天, 不少人认为娶亲需付金额(即聘金)的观念是落伍的,也有损女方的身份。然而,应当指出,“聘金”实际上包括这样的意义:表示女方承认和感谢女方家长的养育之恩。因此,即使不致送聘金,但送礼物给女方家长的习俗至今依然十分普遍。

为了对未来岳父岳母表示感激与敬意,新郎可以向女方家长奉送内封现金的红包,或在婚宴上特为女方设几桌酒席,让女方宴请亲友。

定婚

现在一般人已取消定婚仪式,即使要举行正式的定婚礼,也是一切从简。

定婚仪式通常是:双方先交换戒指,接着以供品祭祀祖先,意思是将喜讯禀报。然后分赠蛋糕给亲友,代替传统上赠送花生饼的做法,这种饼是用红纸包装,上面贴着字。

纳彩
“纳彩”就是交换礼物,按旧习俗是在婚礼前几天进行,通常都是根据《通书》择定吉日纳彩。

吉日一到,未来新郎就把一批礼物送到未来新娘的家,礼物的组成因不同方言籍贯而异,数目通常是六件,人们认为“六”是个吉祥的数字。礼物可能包括以下任何六件:

礼物用红盘盛放,由男方一位年长亲戚或好友送到女方府上。女方一般不会将全部礼物收下。而会退回六件,其中有:

  • 一个红包,内封含原来现金的一部份
  • 一对贴上凤形剪纸的红蜡烛
  • 一个金戒指(如果没有举行定婚礼或未前往婚姻注册局注册)
  • 果汁饮料
  • 水果
  • 原来猪脚或鸡的一半
  • 原来蛋糕的一部分

按照习俗,女方会把收到的蛋糕分送给亲戚和朋友。

婚礼
华人按传统比较喜欢选择在阴历八月举行婚礼。这是中秋节所在的月份,也是一年之中“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光。相反的,阴历的七月是中元节所在的月份,人们都避免在这个月举行婚礼。此外,任何一方遇有丧事,也不举行婚礼。

如果一对新人决定举行传统婚礼,仪式将以结婚日前夕开始。男女双方要在各自的家里举行上头” “修发仪式。通常由一个好命人,即配偶健在,多子多孙者,象征式的替新人梳理头发。人们相信,这一仪式将可确保这对新人白头偕老、子孙满堂。

结婚当天,新郎由男傧相陪伴,前往女方的家迎娶新娘,抵达时,新娘的一个弟弟或年幼的男性亲戚就会上前开新娘车的门,彬彬有礼地迎接新郎。这时,新郎得马上送这小童一个红包。

新郎走到新娘的家时,大门是关闭的,新郎不得其门而入,原来这是新娘的“姐妹们”(包括自己的亲姐妹及送嫁的好友)在“把关”,不让新郎进去,她们要跟新郎讨一个大红包,而且红包内封的现金要当场商定。

于是,双方就在门口讨价还价一番,开始时“姐妹们”总是出高价,然后一直减。这样讨价还价的过程是相当热烈的,使婚俗增加不少情趣。通常商定的金额是99元9角9分,因为在粤语中, “9” 与 “久”同音,“999”表示这椿婚事将能天长地久,双方永结同心。这种善意“为难”新郎的习俗是由广东人开始的,后来其他方言群的人也仿效。这种对新郎的不带恶意的戏弄,往往在晚宴时还会出现。

回头来看看新娘子吧!新娘在新郎抵达时,已经穿好结婚礼服,传统上,婚纱是由新娘的父亲披在新娘的头上,这标志着新娘已经长大成人。

当新娘随新郎离开自己的家时,通常由一名女傧相和几名“姐妹”陪伴。有时也可能有一位女方年长的亲友随行,以代表女方家庭。

抵达新郎的家(这叫“过门”)以后,这对新人要向男方的长辈“敬茶”,这一礼俗的意义在于:表明男方接受新娘作为自己家族的新成员。在我国政府颁布《妇女宪章》规定每对新人必须前往婚姻注册局注册之前,这一“敬茶”礼俗是受承认的合法婚姻的证据之一。

在信奉佛教或道教的华人家庭,新娘进入婆家时须先向佛祖或家中供奉的其他神明敬献红枣茶,以求赐福。

隨后,新郎直系亲属中最年长者(曾祖父母、祖父母及父母亲)就坐在客厅的中央,让一对新人跪着向他们敬茶(传统做法)。但今天普遍上已改为一对新人向坐着的长辈鞠躬敬茶。

敬茶的时候,习惯上由以为亲戚协助添茶,茶杯通常用一个红盘盛放。新郎新娘可选择向每一位长辈亲戚个别敬茶或联合敬茶。为了表示尊敬,敬茶必须用双手。

接着还要向叔伯姨舅等长辈以及年长的同辈夫妇敬茶。不过,向年长的同辈(如兄姐)敬茶时,只须站着就行了。每一位接受敬茶者,都会送个红包或首饰给这对新人。

新郎新娘向长辈敬茶,实际上是向长辈致敬。

再接下来,新郎的叫年幼同辈亲戚也要向一对新人敬茶,表示祝福,同时也意味着接受新娘成为自己家庭的成员。

因此,敬茶是华人婚俗中最重要的一项,不论信仰任何宗教,人人都应当遵循。

敬茶过后,新郎新娘和众人即享用茶点或午餐,食品的名称通常都含有吉祥之意。

在过去,新娘是在婚后三天在新郎陪伴下回娘家,然后婚礼才算全部完成,这时新郎会送一只烧烤全猪给岳父岳母大人,表示他与新娘新婚欢愉。如有不满意的事(如发觉新娘并非处女),新郎可以把猪的耳朵或尾巴割掉。 今天,在结婚日当天,婚礼结束之前新娘就回娘家。不过,新郎当面送一只全烤猪及水果与蔬菜给岳家的习俗仍沿用带现在,岳家通常只收下一半礼物,其余的由新人带回家去。 当新娘回访娘家时,新娘与其夫婿需向父母亲以及其他长辈亲戚敬茶。

结婚日当天的礼仪结束后,男方通常会设晚宴宴请亲友。过去,只有新郎的亲友受邀赴宴,如今男方也要为女方安排几桌,以宴请女方的宾客。

新加坡人赴宴通常有迟到的习惯,实际上,迟到是浪费别人的宝贵时间,这是不礼貌的。因此,宾客应当准时入席。

婚宴的请柬一般都以新郎家长或联同新娘家长的名义发出。如果双方家长都已过世,请柬则以新郎最亲近及最年长的亲人(例如伯父、叔父)的名义发出。

在婚宴上,新娘所坐的宴席有别于其他桌子,通常都铺上红色桌布,按华人的习俗,结婚叫做“红事”,红色象征欢庆和好运。男方与女方的宴席分设在新娘宴席两边,华人的习惯是“男左女右”,因此新郎应作在新娘的左边,面对着所有宾客。

切蛋糕已成为新加坡人婚宴上常见的仪式,但是按照华人传统,更有意义的礼俗是向来宾敬酒。为了答谢宾客,也为了给新娘引见男方的亲友,新婚夫妇要到每一桌去敬酒,这敬酒是对每一个人的,即新郎得到各酒席去给每一位宾客添酒(或别的饮品)。

如果酒席太多,新郎新娘无法一一向宾客敬酒,那怎么办?可以安排新郎新娘联同双方家长站在台上向宾客敬酒。

吃完了最后一道菜,新人和家长就会列队在宴会厅出口处,向离席的来宾一一致谢和送别。

新郎的亲密朋友会留下来“闹新房”,照字面的意思是到新娘房去恶作剧一番,这种古老习俗允许新郎的朋友向新娘开善意的玩笑,最常见的节目是新郎新娘各在一边咬苹果,或由新郎喂新娘吃东西。

——

如果婚礼是在婚礼注册局或教堂举行,我们建议至少应保留敬茶礼。晚宴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向长辈敬茶,则是华人办喜事时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俗。

(摘自宗乡总会于1989年出版的《华人礼俗节日手册》)

丧礼

自古以来丧礼是华人宗教生活的重要部分。因为人们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死者和他的家庭断绝关系,而只是生命的转移过程,死者和活人之间仍旧保持着亲属关系,这种永恒的亲属关系加强了家庭观念,也加强了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祖先赋予后代亲情,以及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安全, 家庭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个家族绵延不绝、承先启后的组成部分。

丧礼是华人社会伦理的一部分,体现华人的伦理观念。譬如至亲去世时,遵照传统礼俗为他办理后事,这是孝道的表现方式,这种礼俗提醒子孙“ 饮水思源,勿忘祖先”。

华人相信,宇宙是天地万物的一个整体,和谐与家庭伦理概念时时刻刻都存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从家庭伦理概念开始,社会甚至整个宇宙的关系才能维系。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宇宙间或社会上都有他的存在地位,死亡只是地位的转移,遵从传统丧礼的意义就是要重新确定死者在家庭中的地位。

新加坡华人来自中国不同的省、县,换言之,新加坡华人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方言群。因此,对丧礼的解释与遵循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异。华人认为,丧葬礼俗是民间宗教的一部分,是口述相传的传统,没有一套固定的理论、教条,也不象基督教或天主教那样,有主持丧礼的牧师或神父。华人丧礼具有综合性的色彩。它揉和了各种不同的宗教仪式,综合了佛教、道教、儒教以及当地的传统信仰。

虽然不同方言群随丧礼的释义有所不同,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礼俗内容。有一些大家都共同遵守的礼俗程序。

一般说来,新加坡华人都遵从下列的丧礼程序:
1. 送终
2. 服孝
3. 安魂
4. 守丧
5. 土葬或火化
6. 安置神位

1 送终

当家中长辈临终之时,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儿子、媳妇、女儿、孙子都必须集合在他的床前,直至他断气,这叫做“亲视含殓”。如果父母或祖父母临终时,子孙没有侍后在侧,就被认为不孝。即使远行或身在外地的子 孙,也必须赶回家奔丧,当至亲死亡时,家人都要号啕痛哭,叫做“哭丧”。如果在家里守丧的话客厅的家具杂物要作适当的搬移,并在大门上挂上白布,表示家里有人逝世。

接着发丧受吊,向亲友报丧,以电话通知亲友,有些丧家也在报章上刊登讣告,更广泛地向亲友报丧。华人是重视长寿的民族,因此不论在讣告或灯笼上,都把死者的年龄多加三岁,并且以虚龄计算。

父母或祖父母的逝世与整个家庭都有密切的关系,全家人都必须守丧,华人丧礼标志着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的社会关系。

2 服孝

当至亲去世后,家庭成员必须穿上孝服,这种礼俗叫做“上孝”,也叫做“成服举丧”,孝服的颜色有白色、黑色、蓝色和绿色,表示家庭成员和死者的亲属关系。

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是最亲密的,他们穿上棉布缝制的白色衣裤。新加坡华人丧服的颜色已趋向简化,大部分人采用白色或黑色孝服。

根据礼俗,守丧的第一天就必须举行“上孝”仪式,除了穿孝服 之外,还得在衣袖上端别上一小块“孝”布,叫做“戴孝”,孝布的面积大约是长1寸半,宽1寸,如果死者是男性,孝布别在左袖上,女性则别在右袖上。至于该别上什么颜色的孝布也按照家庭成员和死者的亲属关系不同而有所分别,它的差别大体上与孝服一样。

按照传统,家庭成员必须为死者戴孝三年。在新加坡,一般人只“戴孝”49天或100天。在守孝期间以及“戴孝”期间必须穿着素色衣服,不可以穿着红色、黄色、褐色或色彩鲜艳的衣服。

3 安魂

按照传统观念,一般人相信死后灵魂会上西天,即所谓“人往西天”、“驾鹤西归”,为了帮助死者顺利“上路”而举行各种仪式,这些仪式虽然因籍贯不同而有差别,但是仍有一些仪式是大家共同遵守的。

              i 买水洗遗体和穿寿衣

              —

              过去,家属必须到河边提取河水回来替死者洗净遗体或向神灵“买水”。现在,一般人都用自来水。这种仪式通常由死者的儿子执行,象征式的为 死者洗身三遍。洗净之后,随即替死者穿上寿衣。在丧葬礼俗过程中,这项仪式是重要的,死者如果身体不清洁,到了阴间将会被鄙视和受惩罚。

             ii 入殓

              —

              为死者洗净身体,穿上寿衣之后,接着便举行入殓仪式,同时把死者的一些日常用品或喜爱的东西也放在灵柩内,这叫做“随葬品”,人们相信死者到了阴间还能继续使用生前所用过的东西。

              iii 祭祀

              —

              死者入殓之后,设立灵台,摆设三牲水果等祭品,基本的祭品有饭、肉和鱼并点燃香烛和纸钱,供奉香烛和纸钱象征着死者与家属之间的关系绵延不断,即“薪火相传”之意。

              iv 做功德

              —

              在停丧的最后一晚,请僧尼或道士为死者诵经做功德,超度亡魂。

4 送终守丧

守丧通常是三天至七天,按习俗必定是奇数,因为偶数是属于办 喜事的。守丧期间,亲友陆续前来吊祭以表最后的敬意。守丧礼 俗可在家里或殡仪馆举行。在新加坡,守丧期已逐渐减少。

前来吊唁的亲友都会向丧家慰问,比较传统的礼俗是上一支香, 拜祭死者,也可以向死者三鞠躬表示最后的敬意。死者的家属在灵台旁边站立鞠躬表示谢意,更加庄重的家属还跪者致谢,礼毕,吊唁者也应该向“主人”稍微鞠躬回礼。

在守丧期间,死者家属会通宵守着灵台,为了帮助孝子贤孙们消除睡意,有些亲友会在治丧处搓麻将,不过这种做法削弱了办丧事的严肃气氛 ,也让好赌的人把治丧处当作赌场。

我国华人一般是送花圈或给帛金(赙仪〕,向丧家表示吊唁。也常有丧家在讣告中表示“敬辞花圈帛金,转购慈善礼券以捐赠慈善机构”的做法,这种善举比赠送花圈来得更有意义。

前往吊唁的亲友应该穿着素色的衣服,丧家以一束红丝线或一个包着银角的红包送给前来吊唁的亲友,让亲友安全回家。吊唁者离开时不必向丧家告辞,静静离开就行了。

5 土葬或火化

停丧的最后一晚,做完功德之后,家属必须为死者的出殡盛事做好准备。出殡当天的清晨,把一切善后事都准备妥当,接着把灵柩送往坟场埋葬或送往火化场。

出殡之前,家属和亲友向死者举行最后的致敬仪式,随即由六位自愿人士或殡仪馆工人把灵柩扛上灵车,灵盖上饰有狮子或仙鹤, 以区别死者是男性或女性。

送葬的队伍通常由一支乐队领先,奏乐的目的是驱走躲藏在附近的鬼魅。送葬的队伍跟在灵车的后面,第一排是儿子和女儿,其他家属跟随在后。根据传统的送葬礼俗,是要步行把灵柩送到坟场的,在新加坡,送葬的队伍只需步行一段很短的路程,然后登上车辆,前往坟场。

到了坟场,把灵柩扛下,在灵柩之前点燃一对香烛,供奉一些简 单的祭品,家属和亲友向死者再作最后的敬意,然后把墓穴填平。 这时候,长子和次子分别捧着死者的遗像和灵牌。

近年来,新加坡由于土地短缺,已普遍采取火化仪式,但是,除了以火化代替土葬之外,其他仪式仍旧不变。到了火化场,先把灵柩置放在祭坛前的架子上。僧尼或道士做完了法事之后,工人把灵柩推入密封的炉中火化。第二天,家属回到火化场捡拾骨灰。 先把骨灰放在托盘上,家属细心地捡起小块的骨肢,置放在骨灰瓮里,随即把骨灰瓮密封安置在寺庙或骨灰塔。

6 安置神位

葬礼完毕后,子孙便把死者的遗像和灵牌带回家里,安置在祖先神坛上。在新加坡也有人花一笔钱,把先人的神位供奉在寺庙里。

一般人都以香烛和食物在祖先神位前拜祭先人,这种礼俗是要让子女对祖先表示尊敬和怀念。

结论

华人传统的丧礼是孝道的表现,我们认为,儿女对父母的孝顺,应在平日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长辈逝世对子孙来说是件悲痛的事,应以庄严的方式办理丧事,以表哀思。

(摘自宗乡总会于1989年出版的《华人礼俗节日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