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跨文化交流的钥匙 ——用翻译筑桥的郭宝崑
张夏帏2022-11-07T17:58:49+08:00今年3月19日我应吾庐俱乐部之邀,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做了一项专题讲座,题为“郭宝崑翻译剧本的重大意义”。因疫情关系,讲座在线上进行,现场听众人数只限受邀嘉宾,现场及线上观众总共有数百人,反应还算不错。 [全 文]
今年3月19日我应吾庐俱乐部之邀,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做了一项专题讲座,题为“郭宝崑翻译剧本的重大意义”。因疫情关系,讲座在线上进行,现场听众人数只限受邀嘉宾,现场及线上观众总共有数百人,反应还算不错。 [全 文]
1957年10月16日,新加坡立法议院通过了第一部新加坡公民权法令。该法令提供了法律途径,让约22万名早年移居新加坡的华侨在当地落地生根。 [全 文]
19世纪末,大坡尼律(Neil Road)83号(旧门牌46号)与克立路(Craig Road)角头交界处,有一栋古色古香的独立式洋楼叫“牡丹楼”(Botan House)。该楼兴建于1883年前后,1978年出售,1986年拆除重建。牡丹楼正门悬挂黑底金漆牌匾,题字“山仰”。原来“山仰”是主人家庙的名称,主人祖籍福建厦门海沧。这栋洋楼是19世纪新加坡富豪,航运业开拓者陈金殿(Tan Kim Tian 1832-1882)所有。这栋曾经是陈家四代人的产业,有条件成为受国家保护古迹建筑,可惜全被拆除,不留痕迹。 [全 文]
每当我漫步于新加坡任何一个树木葱郁、花卉招展的公园里,总是满怀感激,庆幸我国有关方面努力建设了许多园林和公园,让生活在繁忙喧嚣的城市中的我们,有机会享受置身于大自然美妙的环境。 [全 文]
2003年元月,徐冠林博士就任南洋理工大学第二任校长。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出他的建校理想和任务,重点有二:在建校理想方面,他强调要继承旧南洋大学的传统和精神,要将“南 洋精神”发扬光大。以当时情境而言,这是个相当新颖大胆的宣示,立即激起激烈反应,也带来不少臆测,特别在华社方面,有惊讶,有激动,也有些保留的看法。 [全 文]
回想起来,对潘老,后人不免心存歉疚。而南大复名之议,“何时是时候”,也就继续成为新加坡大学教育史上的一个悬案了。 [全 文]
杨昔银的作品不说教、不刻板、不回避、不粉饰,反倒更体现出历史的真实和生动,和平民视角微不足道历史的津津乐道。我想,艺术家在完成创作之后,作品就不再属于他,而是属于观众,属于艺术评论,进而属于社会,属于时代。比起镜面式反映景观的写实作品,杨昔银在他的作品中收藏了太多的显而易见又深藏不露的秘密和记忆。显然,他的作品应该交由更多的读者,用他者的眼光和思想去参与、发现和解读。 [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