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韦西专访
齐亚蓉2022-09-14T11:07:06+08:00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蒋桂”连年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祖籍广西岑溪的黄家四兄弟(堂兄弟)不得不谋划着离开“山高而小,水注于川”的故土,他们把已出世的子女留给父母照应,然后携同妻子经香港前往马来亚讨生活。 [全 文]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蒋桂”连年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祖籍广西岑溪的黄家四兄弟(堂兄弟)不得不谋划着离开“山高而小,水注于川”的故土,他们把已出世的子女留给父母照应,然后携同妻子经香港前往马来亚讨生活。 [全 文]
关于新加坡华语、华语教学及华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文化领域,历来研究者不乏其人,书籍出版从没中断过。2022年1月,新加坡教育部前中学华文教材组主任、前华文专科视学胡林生撰写的《语言文化和教学实践文集》面世,就是其中之一。此书中多篇文章论及华文教育与文化课题,诚如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符传丰博士在序文中所说的:“这是一本跟语言、文化和教学策略有关的理论书籍,可以提高华文老师的认知视野,读了对教学会更有自信。” [全 文]
至今戏剧圈前辈们提起1960年南大戏剧会演出的《第一个微波》,都会说那是剧坛介绍印度戏剧的重要开端。但是该剧的导演郭颜开当年南来,在海上经历的可不是微波粼粼、漾影依依的平静。 [全 文]
第156期 点击阅读电子书 目录 艺术长廊 悟道是法 其命天定 —— 新加坡美术名家黄矶法 赵宏 岛国记忆 牡丹楼与陈金殿 1957年新加坡公民权法令的历史意义 何乃强 李奕志 华社人物 情牵华社 —— 专访宗乡总会初创时的重要推手蔡锦淞 欧雅丽 星洲回眸 康乐尔与红儿 —— 现代版的“塞翁失马”故事 刘家明 吾乡吾厝 林氏大宗祠九龙堂祖先牌位中 的 “宗” 与 “乡” 陈煜 文化传灯 闽南谚语102则 李龙 旧貌新颜 蔡厝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李国樑 戏如人生 戏剧火苗照亮着陈明菊 章秋燕 狮城艺事 马来戏剧邦沙旺 柳暗花明又一村 蔡曙鹏 坡岛探幽 探索新加坡最后一个渔村 冰秀 艺文脉动 [...]
陈明菊是五十年代积极参与话剧活动的前辈,退休多年,却是雍容大雅,健康亮丽。见到了她,让我想起伦敦大学学院(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基于6000多名参加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的结论:从事艺术活动的人乐观、健康、长寿。采访她的那天,她回忆往事,如数家珍。 [全 文]
“肥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新加坡五十年代的乡村、房屋、学校、乡间小路、一草一木,已步入历史长廊。现在只能凭着回忆,回去寻找那消失的一切。 [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