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送礼与餐宴禁忌
user2023-03-30T21:03:28+08:00早期从中国南来的移民把许多民俗带来新加坡,传承至今虽然已有所变化,但华人对传统节日与社交礼仪依然颇为重视,这里列出一些社交上的必须和避忌。 [全 文]
走进杨建的起居室,三面墙尽是一排排的芭比娃娃珍藏,即便是地上、沙发旁的小圆桌,也零零散散地摆着形形色色的芭比。 [全 文]
遍地海南鸡饭,谁才是老大? 这里一家,那里一家, 50年代鸡饭争霸的零星花絮。 文│王振春 图│王振春、档案照 讲起海南鸡饭,不少人会想起瑞记。 瑞记在海南一街,就在我童年的住家斜对面。 瑞记饭店老板莫履瑞 瑞记是当年海南鸡饭业的老大,老板莫履瑞(1914-1977)也是海南族群的名人,做过四年的海员,曾在海南二街的桃园咖啡店卖过鸡饭,也在鸡饭业前辈王义元的摊位帮过忙。1950年代他创办瑞记,当年有个记者在报上帮他写了一篇文章,从此瑞记远近驰名。再后来,他在马来西亚买地种植树胶、棕榈树和做地产生意,钞票滚滚而来,跻身海南富商的行列。 未在海南一街创办瑞记饭店之前,莫履瑞在海南二街咖啡店的摊位卖白斩鸡,摊位的上面还有瑞记的招牌。 海南鸡饭业的佼佼者“瑞记”鸡饭餐馆,当年生意红火。 Swee Kee Chicken Rice Restaurant in Middle Road. 本地知名瑞记鸡饭结业近20年,创办人莫履瑞三子莫泰錩欲卷土重来,重振祖业。他希望以原班人马,保持原来的经营理念,用原有的煮法烹制鸡饭、调制辣椒,吸引食客。莫泰錩还留着瑞记当年的菜单及饭碗。 争卖鸡肉,“冒牌”也火红 莫履瑞的儿子莫泰松说,父亲一生的大部分岁月,都在鸡饭店里度过。他从小便学会选鸡,一只鸡的年龄多大,他只看鸡头便知道。 “父亲选鸡时,比什么都认真,他选中的鸡都是皮薄肉嫩,味道特别鲜美,他便是凭这个专长,在鸡饭业打出天下。” 我住海南街的那些年,好多次看到他在瑞记的后门,爬上载鸡的大罗厘,从笼子里把鸡一只只抓出,选中的鸡只,还要在店里养三几天,肌肉结实后才送“上阵”变白斩鸡。 瑞记20多年前退出江湖,店面拆后重建几层楼,出租办学校。 海南一街没有了瑞记,街坊个个觉得惋惜。瑞记的招牌比真金还金,很多人在动这个招牌的脑筋,想用瑞记的招牌开鸡饭店,但不知何故,瑞记两字谁都没法用。于是,只好取巧,海南三街出现两家瑞记,一家“新瑞记”, 另一家“正瑞记”,两个瑞记隔几间店,生意都火红。 曾经传出瑞记要东山再起,但终究没有了下文。 李丽华也来打卡 回忆瑞记,想起很多往事。 年少时候,父亲晚上喜欢喝点酒,叫我去瑞记买鸡颈项。那个时间瑞记快要打烊,鸡颈项所剩不多,可瑞记的头手阿嫲见到我去买鸡颈项,常爽快地说,”一块钱,全拿去!” 那年在《新明日报》的《根的系列》,写过全版的瑞记,瑞记老板过后请美工把报纸精心整理,修饰得漂漂亮亮,放在门口做宣传。我每次回海南一街老家,都会到瑞记门口站片刻,看看这个宣传版。瑞记快要拆的时候,我也特地走一趟,看到的是满地的瓦片和丢弃的桌椅,一片乱糟糟,那个镶着镜框的《根的系列》还在,被乱七八糟的电线卷住,依然摆在门口。 瑞记当年红红火火,我都看在眼里。 1955年,“天皇巨星”李丽华来新加坡拍《风雨牛车水》。一下飞机,不是去下榻的国泰酒店,而是一行人先到海南一街的瑞记,吃顿海南鸡饭。 那天,我也在场,海南一街第一次,街头街尾都是人潮,争着要看李丽华。结果,李丽华金蝉脱壳,从瑞记的后门走掉,从正门出来的是刘恩甲和庄元庸几个演员。 有趣的是,李丽华的车子从小巷出来,在巷口停下转右,在巷口卖冰水的小贩,无心插柳柳成荫,看到了车内的李丽华,喜出望外,逢人便说:“我看到李丽华了。” 蓦然回首,这段往事记得清清楚楚。 新店重开挂旧照片 话说端记,很多朋友,常把冯京当马良,瑞记与端记搞不清。 瑞记的老板姓莫,端记的合伙人有好几个。 [...]
马来社群注重礼仪,缺乏礼仪者会被批评为“biadah”(野蛮),一个人的礼仪反映了此人的家教和老师的教诲,因此礼仪不端不但损及个人,也会辱没父母、亲戚和老师。 [全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