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22日

四大名楼 重启石叻坡记忆

2020-04-22T10:59:40+08:00

4位主讲人讲解4大名楼的历史故事。左起为吴庆辉、柯木林、李叶明(大会主席)、潘宣辉、陈继廉及陈丁辉(特邀翻译) 新加坡是个传奇的岛国。先辈们胼手胝足,几经风霜方能在这里扎根,安居乐业。追溯新加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先贤,我们都不难发现他们在发迹后都爱置产。这些建筑风格迥异,装潢别出心裁,突显出主人家的喜好及气质。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4月7日联合举办《石叻坡记忆》活动系列之一: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座谈会,回首我国四座风雨名楼,聆听个中故事。活动有幸请到四位历史学者,柯木林、吴庆辉、潘宣辉及陈继廉,分别将南生花园、振裕园、晚晴园和金钟大厦的历史娓娓道来。 消失的南生花园与振裕园 首先登场的名楼为南生花园。根据主讲人柯木林的推测,南生花园原址就在在黄埔西路第34座组屋的位置上。南生花园是一座大花园,里面有假山、池塘、果园、珍禽、花草树木等。其主人是胡亚基,人称“黄埔先生”。胡亚基祖籍广州,是一名成功商人,为英国舰队提供食水与煤。他也是中国、日本和俄国驻新加坡领事,是历史上的“外交达人”。胡亚基飞黄腾达后,便在实龙岗路买了一座洋房,取名“南生花园”。 胡亚基故于1880年,其子胡亚业7年后也去世,南生花园易主。佘连城买下南生花园后将它改名为明丽园(Bendemeer House)。佘连城逝世后,南生花园自此便凋零、荒芜,最后还被夷为平地,后人再也无法一窥它的风采。 第二座已消失的历史建筑为振裕园。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吴庆辉表示,我国共有两座振裕园,一座是东陵振裕园(Magenta Cottage);另一座是加东振裕园(Mandalay Villa)。建于1882年的东陵振裕园是富商李清渊的故居。这栋洋房曾经是满清亲王和北洋水师的行邸,风光一时。加东安柏路的另一栋振裕园(Mandalay Villa)是其子李浚源的居所。李浚源是本地响当当的侨领,夫人陈德娘是活跃于本地上层社会的名流,热衷公益慈善,曾在此渡过其传奇性的一生。 现存的晚晴园和金钟大厦  马里士他的晚晴园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名建筑。晚晴园馆长潘宣辉在座谈会上除了为来宾讲解洋房的历史,也和大家分享了研究心得。晚晴园原名 “明珍庐” (Bin Chan House),第一任主人为广东商人梅泉宝。梅泉宝是爱马人士,明珍庐侧边还设有马房。1902年,明珍庐转卖给柔佛义兴成员之一林亚相。林亚相待在明珍庐的时间不长,接着房子就辗转落到张永福手中。 晚晴园因孙中山曾于20世纪初几次入住,并在此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进行其革命活动,从此与近代中国革命和民国创立有所连结。2011年10月,晚晴园内部整修并重新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地同步庆祝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最后一栋历史名楼是现为丹麦教堂的金钟大厦,主讲人为陈继廉。金钟大厦由陈笃生的后裔陈武烈所建,1910年竣工。这栋建筑充满了新古典主义风格,还夹带了浓郁的土生华人气息,中西合璧,尽显气派。 这栋洋房曾接待不少显要人物,其中一位便是孙中山。1911年孙中山乘船抵达新加坡,谣传有人要行刺他,于是同盟会的支持者便安排他下榻于地处隐秘位置的金钟大厦。另外一位名人则是泰国王子卡拉邦思。陈家与泰国皇室来往密切,当年王子在新加坡染病,最后病逝于此。 座谈会得到公众的热烈支持与响应,当天吸引了将近200人出席。与会者对本次活动评价颇高,甚至还有观众要求加场演讲。宗乡总会将于今年9月再次与国家图书馆携手举办《石叻坡记忆》系列活动之二,届时将展出珍贵的侨批文物及史料。

四大名楼 重启石叻坡记忆2020-04-22T10:59:40+08:00

2011年06月04日

《从历史文化角度谈在华经商》

2020-05-01T16:57:26+08:00

柯木林(左一)以本身经历,从历史文化角度分享在中国经商的经验;右为南大孔子学院院长许福吉 宗乡总会和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在6月4日下午3时,于孔子学院讲堂联办《从历史文化角度谈在华经商》讲座,吸引了100名会馆人士及公众出席聆听。 此次讲座是由宗乡总会研究与出版组主任柯木林主讲。近30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华投资、经商、工作,不仅是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媒体聚焦的重点。在中国经商投资的成败,其因素当然是复杂的。中国是历史文化大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肯定对在华经商或工作都大有裨益。 也是本地著名历史学者的柯木林,曾长期在中国工作。以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造诣,再加上在华的实际经验,对历史文化与在华经商两者之间的联系, 深有体会。因此柯木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以及他本身在中国工作的点滴感受,通过幽默的言语,运用不同的例子、故事、图像等,向听众讲述这既枯燥又有趣的老问题。譬如说话的方式、管理模式、运作机制等,都有文化的差异。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潜规则”的存在以及“关系”的奥妙。 很多听众对在中国投资或就业有兴趣,纷纷提出发问。柯木林指出,在中国大城市投资需要大笔资金,如果是小资生意,建议到其他二、三线城市,并找出市场的需求。 南大孔子学院院长许福吉表示,虽然南洋理工大学和宗乡总会曾在多方面合作过,但这次联办活动是第一次。他感谢总会秘书长李国基的出席,也感谢柯木林为双方的合作牵线,同时也为听众带来精彩的演讲。

《从历史文化角度谈在华经商》2020-05-01T16:57:26+08:00

2011年04月03日

“闽帮人物与闽商精神”研讨会

2020-05-01T16:39:29+08:00

4位主讲者以各种独特的角度阐述闽商文化和精神,左起为李培德、苏文菁、柯木林、杨进发 由宗乡总会与国家图书馆联办,新加坡福建会馆赞助的“闽帮人物与闽商精神--新加坡福建族群的世纪回望”研讨会,已于2011年4月3日,在国家图书馆良机会议厅圆满举行。研讨会反应热烈,出席者多达180人。总会主席蔡天宝、副秘书长方百成、理事李秉萱博士等也出席了当天的活动。这次的研讨会请来了4名主讲者,分别来自新加坡、澳洲、香港和中国福建福州。 总会研究与出版组主任柯木林首先以《薛氏家族•叻报•闽帮文化》为题,讲述了薛佛记这个新加坡闽帮“开山鼻祖”的一生。除了对薛氏家族人物事迹妙趣横生的描述,柯木林也通过叻报纪年方式的变迁(沿用清朝年号,黄帝纪年,民国纪年等)这个历史的“冰山一角”,带领听众进入“过去进行式”,感受历史发生巨变时人们对时代变化的真实表述。 第二讲由南澳洲佛林德斯大学历史系杨进发博士展开,畅谈《天福宫与新加坡福建会馆的领导层(1840-1949)》。杨博士探索其组织与结构的演变,评论其领导层的成就与贡献,并总结出闽帮领导层能在殖民地时代中生存,进步与发展,与领袖素质、组织结构、改革精神和“缘首”传统有关。他以闽帮最为耀眼夺目的两个人物陈金钟和陈嘉庚为代表,详细地诠释了闽帮领导人的俱“财富、才华、博爱”于一身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大爱精神。 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研究员及助理教授李培德博士在第三讲的《海外华商网络的延伸和冲突——以陈嘉庚与胡文虎的竞争为个案》中,以两个新加坡著名的闽商人物陈嘉庚和胡文虎作为比较,对陈胡之间的互动做了相当详尽的考据,分析他们在商业方面的共同与不同之处。 来自中国福建福州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博士则带来了《闽商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她把闽商文化放在中华文化的地图来考察,从“大福建”的概念上来谈中国海洋文化,将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联系起来,饶有趣味的讲解让听众获得不少启发,也引起听众的频频发问,探问求知。 研讨会的最后,由早报副总编辑严孟达主持问答环节,4位主讲者为听众一一解答,获得踊跃的参与,在交流激荡中,为此次研讨会拉下帷幕。

“闽帮人物与闽商精神”研讨会2020-05-01T16:39:29+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