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如何读懂新加坡人的集体潜意识
SFCCA2020-04-21T11:45:15+08:00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于2013年10月26日(星期六)在宗乡总会二楼会议厅举办“新移民融入系列讲座——新移民如何读懂新加坡人的集体潜意识”。从事心理辅导与治疗工作的刘德强先生,讲解有关新加坡人的国民性格,让新移民进一步了解新加坡国民的集体潜意识。 众多本地人和新移民出席新移民系列讲座 出席者与讲者互动 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庞琳先生颁发纪念品予刘德强先生
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于2013年10月26日(星期六)在宗乡总会二楼会议厅举办“新移民融入系列讲座——新移民如何读懂新加坡人的集体潜意识”。从事心理辅导与治疗工作的刘德强先生,讲解有关新加坡人的国民性格,让新移民进一步了解新加坡国民的集体潜意识。 众多本地人和新移民出席新移民系列讲座 出席者与讲者互动 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庞琳先生颁发纪念品予刘德强先生
2013年10月5日,现任新加坡新跃大学 (SIM University) 学术顾问郭振羽教授在宗乡总会大礼堂主讲“华语、方言和宗乡会馆”,吸引3百多位关心华文与方言课题的有识之士出席聆听。 郭教授细述自建国前至近年我国语文政策的几个重要的阶段。据郭教授的观察,在本地英语作为优势语言的地位,无可动摇,而且日益提升,逐渐成为年轻一代主要家庭用语。从方言到华语到英语,社会语言在一世代之间转型。现今,华语已取代方言,由精英语言转为大众语言。对于华语的未来,他表示不必过于悲观,因为本地多个社会组织和媒体长期来都努力协助提升本地华语水平。 郭振羽教授和大会主席周兆呈博士在台上回答提问 台下观众座无虚席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于2013年7月27日在宗乡总会二楼会议厅举办“新移民融入系列讲座——南洋咖啡香”。主讲者为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和本地著名连锁咖啡店“口福”的董事主席庞琳先生。 新来乍到的移民,初到新加坡,早上经过咖啡店,就能闻到扑鼻而来的浓浓咖啡香加上烤面包和咖椰的特有香味,总能吸引大家走进店里品尝充满南洋风味的早点。俗话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文化,从本地的咖啡文化可以一窥本地人的饮食文化。地域的不同,促成不同的饮食经历,在本地,南洋咖啡已发展出其特色烘焙工艺和冲泡方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咖啡文化。 庞琳先生以生动有趣的讲解为出席者阐述上述课题。当天讲座后也准备了各种传统面包及咖啡供出席者品尝。 庞琳先生讲解南洋咖啡文化 台下观众聚精会神聆听演讲 社会事务委员会周兆呈主任颁发纪念品给主讲者庞琳先生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于2013年6月9日,与大巴窑中民众俱乐部联办端午嘉年华。今年活动规模比往年大,成功吸引各族群的本地居民参与其盛。从参与售卖各个籍贯和族群美食的摊贩都希望再度参与来年的活动,更可见活动的成功。
为促进社会融合及提供交流平台,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与人民协会已于5月18日(星期六)在圣淘沙西乐索海灘 (Sentosa – Siloso Beach)举行“民众融合嘉年华2013”。 宗乡总会主办的“认识新加坡”知识竞赛也在同时举行,考验参赛者有关新加坡的常识。 当天会场也呈献多姿多彩的活动,包括售卖新加坡特色美食、游戏和文娱演出等,担任活动主宾的是身任总理公署部长兼环境与水源部暨外交部第二部长的傅海燕女士。
在华社自助理事会和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670名义工的协助下,约500名低收入的年长者到樟宜商业园的职总平价合作社霸级超市(FairPrice Xtra)免费购物。 华助会和宗乡总会在今年集合资源扩大“关怀乐龄计划”,让受惠者从去年的200人增至500人。为配合受惠者的增加,宗乡总会共召集了240名义工参与这项活动。今年是宗乡总会首次加入这项已迈入第七个年头的活动。 华助会董事会主席、卫生部长颜金勇和宗乡总会会长蔡天宝也出席了之后的午餐会,通过余兴节目,向年长者与义工致敬。
渴望做自己的老板、渴望追求自己的创意或理想、渴望获得经济回报都是创业的动力。从这次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热烈的反应看来,怀有创业憧憬和冲劲的人为数不少。 由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于2013年2月23日(星期六)主办的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如何在新加坡创业,共有140位出席者。当天的主讲者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企业发展与服务中心商业咨询顾问赵倩玉,讲解的是政府扶植企业发展的政策;另一位主讲者是年轻的创业者、新加坡可派网络公司创办人周靖,则分享个人在新加坡的创业历程、如何借助新加坡的环境和政策优惠以降低创业的风险。
宗乡总会于2012年11月24日举办的新移民与新加坡系列讲座之投资理财共吸引了为140多人。 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于11月24日(星期六)下午二时半,在总会会议厅举办讲座以《善用新加坡市场投资理财工具》为主题,邀请《联合早报》特约财经记者陈士铭先生和华侨银行财富咨询顾问、特许金融分析师胡婷媺小姐,分析新加坡股市汇市的基本情况以及投资基金组合的回报与风险 ,让出席者能够了解新加坡各类投资理财的工具,并善用以获得良好的回报。出席者都希望从主讲者身上取经,获得投资理财的资讯。 观众在问答时间时踊跃发问,提出有关风险收益的权衡取舍和财务分析过程等相关问题。通过此次研讨会,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新移民了解适合他们需要的投资产品,如果投资产品与他们的风险偏好相符,将能协助赋予他们有能力在投资理财方面作出正确的决定。
为协助新移民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华团华社,继去年参观南安会馆、凤山寺,以及今年的潮州八邑会馆之行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再接再厉,于11月3日(星期六)举办第三次的“会馆走透透”活动。 为了让活动更精彩丰富,宗乡总会有别于以往,在行程上安排公众参观两间会馆,即海南会馆及应和会馆。除此之外,此次活动的阵容较前两次扩大,参与者约六十多人。活动获得新移民的热烈响应,与此同时也吸引不少本地民众参加,反应令人鼓舞。 走透透”第一站,海南会馆 “海南会馆”题字由来 星期六上午,“会馆走透透”一行团员浩浩荡荡地从宗乡总会出发,前往活动的第一站——海南会馆。海南会馆坐落于美芝路 (Beach Road) 上,设计新颖的大楼搭配中国风格的拱门,别具一格。海南会馆会长潘家海热情地接待来宾,并向大家介绍会馆未来发展与展望。 海南会馆会长潘家海介绍社团未来发展 海南会馆的前身为琼州会馆,会所内设有天后宫。资深报人王振春在活动上“讲古”,为与会者讲述海南会馆的事迹。1994年,琼州会馆为配合海南建省,将会名易为“海南会馆”。王振春解释,“海南会馆”四字采用的是海瑞字体。王振春说:“我们分别找到了‘海’、‘南’和‘会’三个字,但就是找不到‘馆’。最后只好把他写的‘食’和‘官’拼在一起,组成‘馆’字。” 活动当天,海南会馆还特别准备驰名美食——海南鸡饭招待“走透透”团员,品尝过的人都对此赞不绝口。此外,大家也对设于会内的天后宫很感兴趣。在海南会馆之行结束之前,大家纷纷移步到天后宫参观、祈福。 古意盎然的应和会馆 告别海南会馆后,紧接着大家又续程前往下一站——应和会馆。坐落于直落亚逸街 (Telok Ayer Street) 的应和会馆是本地历史悠久的华人社团,创办至今已有190年的历史。应和会馆又名应和馆,会所外是车水马龙的街道,与其古朴的外观呈现鲜明的对比。应和会馆是我国少数保存良好的历史建筑,1998年被列入保留古迹。参与者饶有兴致地在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探索岁月的痕迹,令这间老会馆霎时热闹起来。 散发古意的长廊 应和会馆董事梁端向团员们介绍应和会馆的历史及会务。她表示,应和会馆有两个特点。第一,该会是我国唯一一间自创立以来就未搬迁的会馆。第二,该会创办的应新学校是我国第一个以华语教学的新式学堂。应新学校因人数递减,于1970年停办。学校的“灵魂文物”——校钟至今仍屹立于馆内,钟声铿锵依旧。 应新校钟,钟声依旧 参与者获益良多 天府会的执行秘书吴禧竑是“会馆走透透”的“忠实粉丝”,每次活动都全力支持。“我对许多会馆还不是非常了解,譬如说应和会馆拥有190年历史,这点就令我十分惊讶!借着这项活动,我能加深对本地社团的认识。此外还能观摩不同的会馆,向他们取经,把经验运用在自己的社团内,取长补短。” 德士司机廖先生来自中国福建,他应朋友的邀请前来参加活动。已落户狮城多年的他平日开着德士穿街走巷,对本地街道、建筑等了如指掌。虽然如此,到会馆内“走透透”还是他的头一遭。他觉得以轻松自在的方式认识本地华社历史文化,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这次的活动让他获益良多,还结交了不少新朋友。他表示,如有机会下次一定会再加入“走透透”的行列。 翁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她在报章上获悉这项活动,觉得很有意思,便带着孩子前来参与。她对会馆文化及运作感到很新奇,并打算加入自己所属的会馆。翁女士在活动中也认识了不少新移民朋友。能探寻本地历史,又能扩大社交圈子,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士互相交流,对翁女士来说是一举两得。她表示下次一定会再支持这项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