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协助新移民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华团华社,继去年参观南安会馆、凤山寺,以及今年的潮州八邑会馆之行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再接再厉,于11月3日(星期六)举办第三次的“会馆走透透”活动。

为了让活动更精彩丰富,宗乡总会有别于以往,在行程上安排公众参观两间会馆,即海南会馆及应和会馆。除此之外,此次活动的阵容较前两次扩大,参与者约六十多人。活动获得新移民的热烈响应,与此同时也吸引不少本地民众参加,反应令人鼓舞。

走透透”第一站,海南会馆

“海南会馆”题字由来
星期六上午,“会馆走透透”一行团员浩浩荡荡地从宗乡总会出发,前往活动的第一站——海南会馆。海南会馆坐落于美芝路 (Beach Road) 上,设计新颖的大楼搭配中国风格的拱门,别具一格。海南会馆会长潘家海热情地接待来宾,并向大家介绍会馆未来发展与展望。

海南会馆会长潘家海介绍社团未来发展

海南会馆的前身为琼州会馆,会所内设有天后宫。资深报人王振春在活动上“讲古”,为与会者讲述海南会馆的事迹。1994年,琼州会馆为配合海南建省,将会名易为“海南会馆”。王振春解释,“海南会馆”四字采用的是海瑞字体。王振春说:“我们分别找到了‘海’、‘南’和‘会’三个字,但就是找不到‘馆’。最后只好把他写的‘食’和‘官’拼在一起,组成‘馆’字。”

活动当天,海南会馆还特别准备驰名美食——海南鸡饭招待“走透透”团员,品尝过的人都对此赞不绝口。此外,大家也对设于会内的天后宫很感兴趣。在海南会馆之行结束之前,大家纷纷移步到天后宫参观、祈福。

古意盎然的应和会馆
告别海南会馆后,紧接着大家又续程前往下一站——应和会馆。坐落于直落亚逸街 (Telok Ayer Street) 的应和会馆是本地历史悠久的华人社团,创办至今已有190年的历史。应和会馆又名应和馆,会所外是车水马龙的街道,与其古朴的外观呈现鲜明的对比。应和会馆是我国少数保存良好的历史建筑,1998年被列入保留古迹。参与者饶有兴致地在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探索岁月的痕迹,令这间老会馆霎时热闹起来。

散发古意的长廊

应和会馆董事梁端向团员们介绍应和会馆的历史及会务。她表示,应和会馆有两个特点。第一,该会是我国唯一一间自创立以来就未搬迁的会馆。第二,该会创办的应新学校是我国第一个以华语教学的新式学堂。应新学校因人数递减,于1970年停办。学校的“灵魂文物”——校钟至今仍屹立于馆内,钟声铿锵依旧。

应新校钟,钟声依旧

参与者获益良多
天府会的执行秘书吴禧竑是“会馆走透透”的“忠实粉丝”,每次活动都全力支持。“我对许多会馆还不是非常了解,譬如说应和会馆拥有190年历史,这点就令我十分惊讶!借着这项活动,我能加深对本地社团的认识。此外还能观摩不同的会馆,向他们取经,把经验运用在自己的社团内,取长补短。”

德士司机廖先生来自中国福建,他应朋友的邀请前来参加活动。已落户狮城多年的他平日开着德士穿街走巷,对本地街道、建筑等了如指掌。虽然如此,到会馆内“走透透”还是他的头一遭。他觉得以轻松自在的方式认识本地华社历史文化,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这次的活动让他获益良多,还结交了不少新朋友。他表示,如有机会下次一定会再加入“走透透”的行列。

翁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她在报章上获悉这项活动,觉得很有意思,便带着孩子前来参与。她对会馆文化及运作感到很新奇,并打算加入自己所属的会馆。翁女士在活动中也认识了不少新移民朋友。能探寻本地历史,又能扩大社交圈子,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士互相交流,对翁女士来说是一举两得。她表示下次一定会再支持这项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