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疑云

——《放下你的鞭子》与新加坡之缘

文图·姚梦桐

战前5年新加坡的艺术界相当热闹,迎来了不少中国艺术家。他们千里迢迢南来书画筹赈,以新加坡为起点然后转移马来亚,一时间新加坡成为传播中华艺术之中继站。异地的人文风光也让艺术家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之作品,徐悲鸿与司徒乔还留下同名油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

王莹与《放下你的鞭子》

谈起《放下你的鞭子》的创作,就让人想起王莹。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莹与金山等人的中国救亡剧团在中国各地义演以发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1939年他们转移香港、南洋等地为中国抗战筹款。是年9月30日,副团长王莹和三名女团员借游览“马来亚风光”为掩饰抵达新加坡。10月3日团长金山与十几位团员却因为英殖民政府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而不准登岸。半年后,历经种种艰难,金山带领的其他团员才与王莹等人会齐。1940年5月间金山与王莹筹组“新中国剧团”,并于1940年6月6日得到新加坡华民政务司批准,从此新中国剧团方能昂首阔步地走入新马华社。6月14日以新中国剧团名义第一次公演《人约黄昏后》。是年8月10日剧团北上马来亚,1941年1月7日在雪兰莪万挠作最后一次演出。1月11日该团宣布结束工作,全体团员将分批回国,前后在新马展开为期7个月的巡回义演。

从1940年6月15日到7月21日,新中国剧团分别在大世界太平洋戏院、皇宫戏院、快乐世界体育馆以及新世界日光戏院义演筹赈。他们在星洲演出的剧目中,感人最深的是抗战名剧《放下你的鞭子》,总共演出了4场。剧情写九一八事变后,一对父女从东北流浪到外地,迫于生活以卖唱为生,女儿香姐在某次演出时,唱到失去的家乡而不能终唱时,父亲便抽鞭打女儿,作为慢待观众的惩罚。这时群众当中,跳出一位青年大声喊道:“放下你的鞭子”,然后由香姐诉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图1)王莹与徐悲鸿合影,1939年10月摄于新加坡江夏堂

王莹抵新加坡后,经郁达夫的介绍结识了徐悲鸿并成为挚交。当时徐悲鸿为筹赈南来寓居黄曼士(黄孟圭的弟弟)的江夏堂。1939年10月,徐悲鸿请王莹到江夏堂(王莹的装扮与演出时一样),绘下名画《放下你的鞭子》(图1)。画成之后,题上“人人敬慕之女杰王莹”,表达了敬佩王莹为支援祖国抗战日夜操劳的心意。

(图2)《良友》画报150期,1940年,上海

其后,徐悲鸿将《放下你的鞭子》以及为“该剧主角王莹女士造像”的黑白照片,刊登在150期的《良友》画报上(图2)。徐悲鸿友人如黄孟圭(《在黄曼士家见徐悲鸿为王莹绘〈放下你的鞭子〉一剧中的香姐扮相有感而作》)、黄西园(《题王女士扮演〈放下你的鞭子〉画像敬次黄孟圭先生原韵》)等也为此画题诗。

根据研究徐悲鸿的学者华天雪的统计,徐悲鸿取材现实的作品不多,而《放下你的鞭子》也非现实主义作品。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员陈志云在其鸿文《徐悲鸿的〈自然主义写实〉和司徒乔的〈现实主义〉──从两人同名油画〈放下你的鞭子〉说起》中,认为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是一幅“自然主义写实”作品,而不是“现实主义”,作品未能揭示现实社会的现象。从徐悲鸿的创作目的、时人的题诗、学者的研究结论,《放下你的鞭子》纯然为王莹画像。

1940年12月19日到21日,徐悲鸿的《放下你的鞭子》参与华人美术研究会第五届年展假维多利亚纪念堂举行的展出,这是该画第一次公开亮相。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徐悲鸿于1942年1月离开星洲经缅甸辗转回国。

(图3)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1940 油画124 X 177cm画于新加坡东陵画室

司徒乔创作《放下你的鞭子》的时间从1940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画家特邀王莹与赵洵到其东陵画室。他们的扮饰也一如舞台,室内灯光由时任剧团的美术指导沈剡特别装置。1940年11月19日到20日司徒乔在新加坡东陵寓所举行画展,同场展出的还有《放下你的鞭子》(图3)。1941年12月司徒乔一家也踏上了艰难的路程回到中国。1942年12月《放下你的鞭子》首次在重庆举办的第三次全国美展上展出。

徐悲鸿与司徒乔的创作目的不同,前者在江夏堂为王莹画像,旨在赞扬这位抗战女明星随军演剧,秉正义之气,勇敢面对“魔群”。画中的香姐身穿白底蓝纹的服饰,穿金戴玉,手中红绸飞舞,是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人。司徒乔在公演现场,在漆黑的观众池里紧张地挥动画笔,以正义与激情为剧中的流浪父女画下无数幅的速写。之后,突出香姐“泪眼盈眶,扬眉噘嘴”──那写满国仇家恨的脸庞,激起了侨民认清自己的命运和祖国是息息相关的。就此而言,若认为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是一幅“以画为剑,直抒胸中悲愤,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行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气节”的作品,实颇有商榷余地。怎么看,也不能起同仇敌忾之愤,整幅画洋溢着喜乐的气氛!

(图4)《徐悲鸿遗作集》,1954年

1953年徐悲鸿在北京逝世,隔年2月19到21日新加坡艺术界举办徐悲鸿遗作展览会并出版《徐悲鸿遗作集》(图4),集中收录了29幅徐悲鸿作品。黄曼士为该集撰写《徐悲鸿先生事略》,文中指出“其油画有⋯⋯《田横五百士》《 我后》《愚公移山》⋯⋯及《王莹像》⋯⋯王莹女士演剧助赈,先生喜其爱国,为写《放下你的鞭子》巨幅,亦为生平得意之作⋯⋯”说是得意之作,《徐悲鸿遗作集》却没收入《放下你的鞭子》以及《王莹像》!

(图5) 《南洋商报》, 1954年2月20日

根据1954年2月20日《南洋商报》报导:“徐悲鸿遗作六十二幅在维多利亚纪念堂展览”(图5),扣除目录的29幅图像,其他33幅展品,就不知是否包括了《放下你的鞭子》?如果有,那是《放下你的鞭子》第二次在新加坡公开展出。这之后,新加坡收藏界再也没有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的音讯。直到1989年11月新加坡书画收藏家郑应荃透露《放下你的鞭子》即将在其新开张的赐荃堂展出,此画又重新出现在大家眼前!

《放下你的鞭子》与赐荃堂的因缘

2016年陈玉仪(著名书画收藏家,“香雪庄”主人陈之初博士之子)接受《联合早报》记者黄向京访问时透露,当年(1983年)黄曼士后人要卖徐悲鸿唯一抗战作品──油画《放下你的鞭子》,被父亲买了,但父亲在双方要签约时遽然去世,家人忙办丧事,画作落入他人之手。根据陈玉仪的回忆,可知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于1983年出现在市面上!

为此笔者特地查阅1983年的华文报章资料,终于读到《联合晚报》记者黄叔麟发表于是年10月4日的《欢迎名画归来!》,该文重点:

(1) 震撼人心的“街头剧”在新加坡街头演出时,徐悲鸿画了街头卖艺的王莹、画了群众、画下名画《放下你的鞭子》。

(2)《放下你的鞭子》完成于1939年10月。过后,即落在一名只知姓潘的华侨福州人手里,战后他离开新加坡到上海去,临走时,把这幅名画带走。上海解放前夕,据说姓潘的又携带家眷到美国定居去了。临走时,他也没忘记把这幅名画一并带走。

(3) 事隔44年,徐悲鸿所绘巨型油画《放下你的鞭子》重新回返新加坡的怀抱。

1983年之后,新加坡收藏界再也没有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的音讯。

1989年11月7日《联合早报》刊登李明明《书画收藏家郑应荃赐荃堂展出徐悲鸿名作〈放下你的鞭子〉》一文,文中透露郑应荃即将在其新开张的赐荃堂(11月11日到19日)展出《放下你的鞭子》,并介绍该画辗转到星洲的经过:

《放下你的鞭子》画成之后,赠送给被徐悲鸿视为平生第一知己的黄曼圭。战后,名画为一姓潘的福州人带往上海去,而后又携之赴美定居。事隔多年,潘于临终时嘱咐家人将画托给黄女士(黄曼士的姐妹)代卖。去年(1988),机缘巧合地,认识一名画商,经介绍获知人人苦心追寻的名画再次漂流至我国,当即购下。

《放下你的鞭子》展出期间,郑应荃接受《联合早报》李永乐访问时说:“此画是黄曼士的姐妹受人之托拿出来卖的。赐荃堂在台湾开幕时展出这幅画,单是来回新台的运费及保险费就高达五千多元。”

当年赫赫有名的书画收藏家郑应荃,酷爱书画艺术,从事制衣业。70年代中期他开始收藏西洋雕像和油画,80年代初才搜集中国近代名家作品,数年间已蔚然可观,为书画收藏界的翘楚。1989年与1990年出版《赐荃堂藏画集》二集,收录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以及溥心畲等名家杰作。

综合前文所引文字有两点值得我们的注意:

(1) 震撼人心的“街头剧”在新加坡街头演出时,徐悲鸿画了街头卖艺的王莹、画了群众、绘下名画《放下你的鞭子》。

(2)画成之后,赠送给黄曼圭,过后,此画即落在一名只知姓潘的华侨福州人手里,并随姓潘的华侨之迁移,辗转于新加坡、上海与美国。潘于临终时嘱咐家人将画托给黄女士(黄曼士的姐妹)代卖。

有关第1点纯属坊间以讹传讹。试想王莹登陆新加坡时得以观光为掩饰,金山等人更是出尽法宝始能进入新加坡。他们处境艰难,没有得到英殖民地政府批准(1940年6月6日)岂敢公开义演?根据资料,新中国剧团第一次在新加坡公开演出是1940年6月14日。徐悲鸿于1939年10月画下《放下你的鞭子》之后,于1939年11月18日启程远赴印度,直到1940年12月13日才从印度回返新加坡。从时间上可以说明徐悲鸿并没有机会观赏新中国剧团在新加坡的演出,况且该团演出地点是在三个世界(大世界,新世界以及快乐世界)的游艺场及皇宫戏院,并非在新加坡的街头演出。

至于“画了群众”,该画场景的时空模糊不清,屋舍、群众的穿著以及军人显然不属于新加坡的。当年剧团的美术指导沈剡早在1945年就撰文批评:“以抗战剧情为名,然观画中背景与人物,却唤起人们联想到古时候,新年里,村人在看猴儿戏的场面⋯⋯”认为该画作,场面犹如春节期间,村民围观“猴儿戏“,给人一种喜气洋洋的感觉!

至于第2点,倒是充满悬疑!

大钧女士话当年

(图6) 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1939,油画) 144 x 90cm 陈大钧女士提供

岁月匆匆,往事如烟,赐荃堂不复存在,堂主亦已作古,令人唏嘘!2016年5月1日,承蒙诗人,书画家许梦丰先生牵线介绍,笔者有幸拜会了赐荃堂主人郑应荃夫人陈大钧女士,席间证实《放下你的鞭子》确实是从黄曼士后人家中购得。当天我们在一间娘惹餐厅用餐,宾主尽兴,谈笑之间,大钧女士慢条斯理地打开手袋,拿出一个印上台北《艺术家》的信封,并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底片说:“这是《放下你的鞭子》在台首展时(1989年8月5日到31日),我们提供给《艺术家》杂志作插图的资料,如果用得上你可以拿去冲洗。”我欣然接过这珍贵的彩色胶片。事后,经过多次的探询,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把它冲洗出来(图6)。

笔者按名画曾在台北首展的线索追搜下去,在1989年8月台北出版的《艺术家》(171期),找到宋玉《徐悲鸿名画〈放下你的鞭子〉在台首展》的文字。文中有“五年前,新加坡收藏家赐荃堂堂主郑应荃,在机缘凑巧的情况下,以高价购得这幅作品。”

宋玉文中的“五年前”应是1984年。这说法与李明明采访时:“去年(1988),机缘巧合地,认识了一名画商,经介绍获知人人苦心追寻的名画再次漂流至我国,当即购下。”有所不同!究竟何时购得此画,1984年?又或者是1988年?文中“以高价购得这幅作品”,这高价到底有多少?“据说郑应荃以8万元的折价成交,分三次付款”,实际情况又是如何?

这些疑问只得再向大钧女士求证。这次的饭局就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一楼的娘惹餐厅。当我拿出冲洗后的《放下你的鞭子》照片时,大钧看了看,马上说道:“王莹手上的彩带太红了,应该是红中带橙,其身后的观众,脸怎么这样红?”我呆住了,接不上口,只得说:“原作就在二楼展厅,饭后我们上去看看。”我就坊间传闻“郑应荃以8万元的折价成交,分3次付款”之说,请大钧回忆当年的情况。“我们是以5万元买下《放下你的鞭子》,不是传说中的8万元。那时我们的生意如日中天,谈不上分期付款,这应该是子虚乌有的事!”我和梦丰兄及其他几位好友听她娓娓道来,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也透露出一股令人信服的口吻!她也证实该画是于1984年购得。

饭后,我们来到星展新加坡展厅,伫立在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的画前──那是她家用5万元收藏的名画。1990年3月廖静文、徐庆平与徐芳芳访问新加坡时,曾到赐荃堂拜访并获赠《放下你的鞭子》加框彩照。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郑家家道中落,该画以65万转让给香港收藏家Mr Victor Lo。2007年这张画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7200万港元由台湾藏家马维建购得。然而,眼前的她竟无丝毫感慨的神色。“这张画与镜框搭配得很好,王莹手中的彩带以及观众脸上的颜色都没那么红。”云淡风轻似的话语,让我忆起在饭局上,梦丰都提起大钧和一般热爱书法的好友每周到他家上课又读画的往事。她经常拎着大袋,带来名家书画请老师分析鉴赏,像任伯年六尺人物大中堂,陈老莲《高士听泉图》还曾在梦丰家留宿一周。谈到当年赐荃堂藏画的丰富,大钧总会补上“东西若是该归你的就是你的。”我想,那是品遍万千繁华,尝尽浮世苦辣后流露出来的真情性!

至于那位潘姓华侨,到底何许人也?他携带巨幅《放下你的鞭子》游走于新加坡 – 上海 – 美国之间,真是神通广大!在座的友人实在参不破个中关窍!或者“潘姓华侨”只是一种说辞,子虚乌有;有或者一如传言,以致1954年徐悲鸿遗作展的图录中这幅名画付之阙如!看来只好有待新资料的发掘始能揭开谜底!

书画的流传,怎一个“缘”字了得!徐画从星洲到香港,再到台湾。2015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开幕,馆长陈维德特地向台湾收藏家马维建情商,让雅好书画者一睹这幅历史性的巨作。写到这里,想起徐悲鸿诗句“孰谓炎荒不可居,当知世事有乘除。”这似乎正应了当前之事!

(作者为本地资深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