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百成:用行动诠释文化传承与守护
文 · 章秋燕 图 · 受访者提供

方百成
当我得知即将采访方百成这位宗乡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时,焦虑感顿时袭来。我开始胡思乱想,脑海里充满了各种疑问:如果我问错了问题怎么办?如果我无法与他建立联系怎么办?肩上的责任让我倍感压力,一度甚至想推掉这次采访。然而,内心深处的不甘和对这难得机会的渴望,又让我无法轻易放弃。
在宗乡总会见到方百成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完全是杞人忧天。他亲切随和的态度瞬间驱散了我之前所有的担忧。更让我惊喜的是,他不仅平易近人,还幽默风趣。这位文化大咖的光环背后,展现出一种令人倍感温暖与亲近的魅力。
良师诱导 激发浓厚兴趣
方百成1951年出生于金门烈屿后头村。1957年,他随母亲和姐姐一起移居新加坡,与父亲方庆忠团聚。方庆忠年轻时靠经营载客小电船维持生计,同时对南音和多种乐器颇有造诣,精通唢呐、笛子、琵琶和二胡等乐器。家庭安顿下来后,方百成于次年进入河水山的一所乡村小学就读一年级。他勤奋好学,深受老师和校长的器重。由于住家离校较远,第二年他转学至福建会馆创办的崇福女子学校。这所学校位于当时闽帮权力中心天福宫旁,是20世纪初闽帮推动本地女子教育的重要举措,具里程碑意义。该校于1949年首次接收男生入学。
由于小时候对篮球特别热爱,小学毕业后,方百成选择就读以拥有五个篮球场闻名,坐落在金炎路的中正中学分校。求学期间,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一的华文老师陈漫贞。陈老师的授课方式新颖,她经常挑选带有对白的文章,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以广播剧的形式演绎。有一次,她甚至利用人脉带领一群学生到广播电台录音,计划对外播出。虽然录音最终未能成行,却激发了方百成对广播剧的浓厚兴趣,也促使他后来加入新加坡电台的儿童剧社。
年少时光 生活多姿多彩
-1-800x1067.jpg)
1968年,六幕儿童教育世界名剧《表》(图源:新加坡儿童剧社成立43周年纪念特辑网页版)
1965年,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捩点。那一年,中学二年级的他报考新加坡电台第三广播网的儿童剧社,并以优异的表现成功被录取。儿童剧社在60-70年代是一个非常具朝气活力的文艺团体,由符和琳召集,程茂德担任导师长达11年。那个年代,儿童剧社深深地影响了莘莘学子,丰富了他们的人生。在剧社内,方百成得到程茂德老师在音乐、歌唱、戏剧、舞蹈、广播等方面的表演指导。1966年底,儿童剧社推出第一个舞台演出“儿童话剧之夜”,并在当时拥有九百多个位置的维多利亚剧院公演五场。该演出是由三个儿童剧组成:《借雨伞》《热水瓶打破了》及《儿童节前后》。方百成当时参与了《儿童节前后》的演出,登上了大舞台。演出门票一推出时,全都被抢购一空,可谓盛况空前。后来电台决定把演出节目里的剧目《儿童节前后》《借雨伞》等拍成电视剧,让没能买到票的观众也有欣赏的机会。
“那是一个疯狂的青少年年代,剧社发展到后来也加入了演唱、舞蹈、口琴、钢琴和话剧等不同形式的综合性表演。我们最高纪录的演出场次是23场,那是1971年儿童剧社离开电台后,4月在维多利亚剧院上演的《年青人的晚会—让青春更加美丽》。另外,我们上课的地方最初几年在电台,后来扩大到程茂德社长住处,以及他岳父在加东阿德路(Arthur Road)的一排旧矮屋。每一个舞台演出,我们都全情投入,观众们也热情支持,才能让剧社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青少年时光的确是多姿多彩,这当中也让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中正总校 奠定坚实基础
完成四年的中学生涯,方百成转入位于加东月眠路的中正中学总校继续高中学业。中正总校历来是一所文学艺术气氛浓郁的学校。除了文学活动,它在表演艺术如戏剧活动、音乐活动都成绩可观。从194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正中学戏剧研究会在新马戏剧界及学生戏剧运动中更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这所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里,方百成有幸遇到许多良师益友,他们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真挚的关怀,对他的学习与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当时有一名地理老师颜绿(lù),他能从新加坡这个小红点开始,画出一幅非常标准的世界图,着实令我佩服。另一名让我十分敬重的是我的华文老师刘世朝,他就是一口潮州腔华语,一派名士作风的南洋名诗人刘思。他不仅和蔼可亲、没有架子,还极具才情,能用方言朗诵古诗词。他的课堂犹如古代夫子在杏坛讲学,充满古典气息,特别是他讲解中国文学、诗词歌赋时,那种韵味更是引人入胜。”
才思敏捷的方百成,对文学与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天赋。在中正总校求学期间,他的文学才能很快引起了师长们的关注。老师们不仅发现他在文字表达上的出色能力,也欣赏他对文学创作的热忱与独到见解。在师长的鼓励与提拔下,方百成被委任为校内文艺刊物《湖声》的主编之一。这一职务不仅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认可,也是对他责任感与领导能力的高度信任。作为主编之一,方百成积极参与校刊的选稿、编辑与策划工作,不仅丰富了刊物的内容,还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过程中,方百成进一步磨砺了自己的文字功底与艺术眼光,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的能力。这段经历不仅是他求学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更奠定了他日后在文学与艺术领域发展的坚实基础。
职场社团 重视文化活动
离开校园后,方百成迈入了职场,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广播和艺术的热爱。为了兼顾自己的兴趣与工作,他选择了一种近乎双线作战的生活方式。每天清晨,天未亮他便起身,匆匆赶到电台播报新闻,用清晰而坚定的声音将最新资讯传递给听众。播报结束后,他顾不上休息,迅速赶往贸易行投入一天的工作。在这个节奏紧凑的行业中,他需要处理繁杂的事务、洽谈业务以及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尽管贸易行的工作与广播看似毫无关联,但他总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力求在每一个角色中都做到最好。这种两头奔忙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方百成却从未觉得疲惫。对他来说,广播是他心灵的栖息地,而职场则是他人生的磨练场。
从1980年代开始,方百成便热心投身于新加坡华人社群的各项活动,并逐步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领导能力。1980年,当时担任新加坡方氏总会会长的方水金,亲自带着总务方汝奎邀请方百成加入方氏总会。1981年,方百成的父亲去世,
在方氏总会会员的协助下,葬礼顺利完成。这段经历深深打动了方百成,让他意识到自己也应该为华人社群做出贡献。随后,方百成积极领导青年团并成立儿童文化艺术与语言学习班,他也邀请了八个艺术团体和会馆连续举办了六届“四月集锦”文娱晚会,引发了各会馆纷纷重视文化活动,掀起会馆开办文化活动之潮。
-1-800x600.jpg)
1988年为新加坡爱乐音乐学会主办的《爱乐之夜》排练(右二为方百成)
参与宗乡总会筹备阶段(图为部分筹备小组成员合影)-1-800x566.jpg)
方百成(后排右一)参与宗乡总会筹备阶段(图为部分筹备小组成员合影)
80年代中,方百成协助方氏总会邀请多个宗乡团体代表,于1984年12月2日召开“新加坡宗乡会馆研讨会”,共同探讨宗乡会馆的存续问题,此举在华社引发广泛回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于1985年12月注册成立,首任会长为已故金门籍银行家黄祖耀。在他的带领下,众多金门后裔积极加入宗乡总会并担任要职,其中包括方百成。他起初受邀担任文化组秘书,随后成为宗乡总会的核心成员,为其发展贡献多年,目前仍在宗乡总会担任理事职务。由于方百成多年来为华社推动文化表现突出,2010年受宗乡总会推荐,于同年8月在国庆期间获颁公共服务奖章(PBM)。
传承文化 方式生动多元
1987年,时任崇福校友会会长及福建会馆艺术团副团长的方百成,意识到英语已成为教育体系的主要媒介,华文华语的传承面临断层危机。为此,他便邀请施曼华、以及刚从英国基尔贺音乐戏剧学院毕业的黄树平和曾任电台广播员的黄秀玲一起商榷。最后,他们决定从幼儿着手,培养幼儿对华文的兴趣,减少对华语的抗拒。同年9月13日,福建会馆文化艺术团创办了以培训语言能力为主的儿童演艺班,宗旨并非培养戏剧演员,而是通过戏剧的方式,为幼儿们营造轻松学习华文华语的环境。当开班授课的消息在报章上刊登后,出乎意料之外,报名人数远超过课程名额,结果需要通过面试来遴选学生。创办至今,福建会馆文化艺术团除了儿童演艺班,也积极开发更多元的课程。文化艺术团目前开办的课程主要分成才艺培训和语文学习。才艺培训分为亲子班、儿童美术、书画、广播、演说和娃娃班等。语文学习则包括面向幼儿的乐乐华语班、学前认读班、中小学写作班、中学阅读与理解等。在传承母语方面,方百成与施曼华等人以深远的影响和开创性的贡献,为幼儿华文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新的方向。
另外,方百成在领导福建会馆文化组期间,不仅举办福建文化节,加强本地闽属会馆之间的紧密联系,还发起创办中小学及大专文学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他通过管理天福宫,将宗教与民俗相结合,每年举办多项文艺及传统文化活动。自2005年起,他也主催出版了一系列福建会馆文化丛书,为本地福建文化的记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建会馆为了进一步推广传统华族文化与艺术,并为文化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多可获得认证文凭的课程和渠道,于2014年成立了福建会馆文化学院。这项宏大工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是方百成,他当时担任文化学院指导委员会主席。在他的领导下,文化学院开设了从幼稚园、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到成人及银发族的人文课程,惠及各年龄层的学习者。学院收生也没有籍贯甚至是种族的限制,体现了包容与开放的精神。此外,学院还紧密结合主流学校课程,开办语文、演艺、书画、写作等课程,为正规教育提供有力补充,进一步推广华族语言文化。目前,学院也开设福建会话班,让学习者在掌握日常社交对话的同时,深入了解福建人文历史。尽管年事已高,方百成仍然活跃在推动文化发展的第一线,现任福建会馆文化学院的执行董事。他以热忱和坚持,积极参与拓展学院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华族文化。他的敬业精神和不懈努力,不仅激励了身边的同事,也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
春到河畔 常年亲力亲为

方百成在1993年春到河畔活动上发言
自1987年起,我国每逢春节都会举办盛大的“春到河畔”庆祝活动。这项活动是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新加坡旅游局和人民协会联合主办。“春到河畔”可谓是一场富有本地独特华族文化气息的春节盛宴,逐渐成为本地人和游客庆祝农历新年不可或缺的传统节庆活动。每年的活动现场都张灯结彩,布置着颇有巧思的大型花灯组,每组花灯都蕴含深意,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另外,现场也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游戏、本地和国际团体的精彩表演等,为访客带来全方位的节日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标志性的节庆活动背后的灵魂人物正是方百成。他不仅是活动的主要组织与策划者,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至今仍亲力亲为,积极参与活动的筹备与推进工作,为这项传统节庆活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向中国云南红河州蒙自市歌舞剧院旗下的演艺团队风从云南来表演团颁发纪念品(图源:姚耀光)-1-800x533.jpg)
2025年“春到河畔”,方百成(后排中)向中国云南红河州蒙自市歌舞剧院旗下的演艺团队“风从云南来”表演团颁发纪念品(图源:姚耀光)
“这些成就绝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而是我们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与付出,我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完成。我只是为传承华族文化尽了一份微不足道的心力而已。”
这位谦和的文化人,不仅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文化传承与守护,更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文化的薪火相传,离不开每一代人的热忱与坚守。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