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Culture, Yuan #151, Yuan Magazine, /异彩纷呈学术路 南国之梅吐芬芳读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

异彩纷呈学术路 南国之梅吐芬芳读——《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

文 · 汪惠迪     图 · 王晓梅

1994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周清海教授受命在南大成立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中心成立后,周教授策划设置与中国、中华文化有关的课程,同时制定学术研究与交流规划,以便展开与海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借以带动新加坡的华语研究,以期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周教授放眼未来,拟定专项计划,协助中国(包括港澳特区和台湾地区)与马来西亚著名学府修读或研究中文的优秀学生到新加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使他们有机会走出国门,来到新加坡,了解新加坡,熟悉新加坡,融入新加坡,并与新加坡本土学生或教研人员建立友好关系,以期进行长远的合作。

经一番部署,各项计划付诸实施。中国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是著名的语法学家,陆先生作为首位受聘客座教授到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从1995年2月25日到8月31日,陆教授在中心潜心进行新加坡华语与现代汉语标准语的对比研究,历时半年。访问结束前一周,陆教授完成了题为《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的研究报告(与张楚浩、钱萍联合署名),发表在1996年《南大中华语言文化学报》的创刊号上。当时,我正在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从事文字工作,拜读了陆教授的大作,感到既亲切又实用。

在新加坡时,陆教授就准备写一本简明的新加坡华语语法,鉴于新加坡华语口语并不成熟,所以他搜集了大量的华语书面材料,准备回国后加以整理分析,撰写专著。这部著作名为《新加坡华语语法》,脱稿于2016年12月,2018年2月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新加坡华语语法》将近33万字,全书所用语料大多采用新加坡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共计117种(含中小学华文教材17种)。周清海教授在为这部语法专著所作的序中说:“本书特别适合作为本地报刊、传媒的从业人员的参考书,作为大专学府华文师资培训、中文系汉语科目以及语言比较的教材。”

其他中国语言学界的著名学者周长楫、徐大明、陈松岑、李临定等教授也都先后应邀到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进行专题研究。他们在短期研究结束后,或发表论文,或出版专著,硕果累累,例如周长楫、周清海合著的《新加坡闽南话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就是一部颇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工具书。

在协助引进中国、大马优秀人才到新加坡深造方面,当时中国著名学府北大、北师大、华中师大、暨南大学等都曾选拔优秀学生在新加坡奖学金计划下到中心深造。下面我讲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如上所述,周清海和陆俭明早有交集。1997年春夏之交,周教授亲临北大,在一个阳光特别温煦的午后,由陆教授陪同,在该校五院尽头的会议室面试了一位叫王晓梅的应届毕业生。王晓梅原籍山东泰安,是个在东岳泰山下成长的女孩,品行良好,成绩优秀,她是陆教授的弟子。经一轮面试,王晓梅被录取了。7月,王晓梅初次出门,飞到令人向往的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从此在雨树遮阳,椰影婆娑的云南园里开始了她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生涯。

王晓梅教授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在徐大明教授的启发和周清海教授的指导下,王晓梅以《新加坡华人英语、华语语码转换策略的研究》为题进行研究。这篇硕士学位论文开启了王晓梅社会语言学研究之路,而且越走越宽,越走越坚定。

晓梅在新加坡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告别云南园,在华侨中学执教一年,便开始了她的南洋之路第二站。她越过长提,“勇闯马来西亚”。“踏足大马,再次迎来文化冲击”,她说,“这里的社会语言现象更加让人着迷,简直是一个语言宝库”。从“课堂”到“宝库”,这可是认知上的一次提升啊!

之后,晓梅又在周清海教授的推荐下,远赴香港,在香港城市大学师从邹嘉彦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马来西亚柔佛州华语的传播,提出语言传播的综合性理论框架。学成后,王晓梅返回马来西亚,在马来亚大学语言暨语言学学院任教,曾连续两次荣获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颁发的青年学者论文奖一等奖。2016年王晓梅调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现任中文系主任,职称教授。

2021年3月,王晓梅的专著《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专著约23万字,是王晓梅扎根马来西亚,扎根学术研究所取得的一项丰硕的成果。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

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前院长、著名的社会语言学教授郭熙先生为这部专著写了序言。他说:“海外华语是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语言资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社会语言学需要搜集整理这些资源,需要描写语言生活的各种事实和各地的华语——包括当下的和历史上的,需要在描写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分析解释。”(《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第IX页)

语言生活中的“各种事实”是语言生活的写照,描写的目的是为了用事实来证明社会语言学必须论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与规律。王晓梅这部专著就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来论述的,而且她根据汉语的特点,从“古、方、普、外”四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在这部专著中,作者将论述集中在语言传播、语言维护、语言转用、语言选择、语言规划、语言景观和语言接触这7个课题上,分章申论,精彩纷呈。令人激赏的是,对这些课题的研究,王晓梅“大多建立在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例如对柔佛州客家人的研究,对雪兰莪和吉隆坡潮州人的研究,对槟城客家人的研究,等等。伴随着这些研究个案,作者编制了大量的统计表,例如在第四章“语言选择”中,各种统计表竟有47个之多。与此同时,作者还充分运用图片,例如在第六章“语言景观”中,她配了25幅照片。我在新加坡的新闻机构工作过,深知图片具有纪实性、实证性、简明性,它被喻为媒体的“眼睛”或“心脏”。学术著作并非新闻,但是,在专论“语言景观”时,一张图片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这在中国出版的同类著作中并不多见,因此我认为这是晓梅专著的一大特色。

自从2019年12月国际中文教育长沙会议后,“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一个正式名称开始广泛使用,现已成为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个热词。既然是“国际中文教育”,视角自然是“全球华语”。马来西亚是一个典型的多语社会,有说有134种语言的,也有说没那么多,只有80多种。无论一百多还是八十多,马来语、英语和华语是三种最主要的语言,国语是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核心语言资源”,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么,华语的地位怎么样呢?这正是这部专著研究的焦点。

马来西亚吉隆坡小印度敦善班丹路上的四语对照广告牌

马来西亚吉隆坡茨厂街入口处的三语对照的中式牌楼

王晓梅教授说:“马来西亚是中国以外唯一一个有完整的华文教育的国家,这在其他多语国家是不多见的。独特的教育体系使得华人在多语环境下,不但没有被主流语言(马来语)同化,反而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当然,其中方言有向华语转移的倾向),是世界上语言传播的一个特殊的例子。”(同上,第55页)由此可见,马来西亚华人的华语教育当属“海外华语传承”。马来西亚“华语传承”的“方向、目的、动因、路径”是怎样的呢?王晓梅在书中备述甚详,为读者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资借镜。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衣带水,两国的语言景象异彩纷呈,颇多共同之处,但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毕竟是两个国家,国情不同。不过,王晓梅教授在其专著中的诸多观点与论述,对新加坡的语言学界,对在高等学府修读语言专业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的学生,对社会语言学研究者,都具有参考价值,值得一读。

(作者为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前语文顾问)

Home/Culture, Yuan #151, Yuan Magazine, /异彩纷呈学术路 南国之梅吐芬芳读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