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Yuan #150, Yuan Magazine, /文明的支柱力量——价值观

文明的支柱力量——价值观

文·胡林生

人类的历史文明,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有些文明,虽然灿烂辉煌,光芒四射,但只出现在某个历史阶段,或者局限于特定地区。真正能够从古迄今延续不
断,并且能随着世界潮流的发展而历久不衰,甚至能自我更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的人类文明,屈指算来,可说寥寥无几。

以影响力的宏观来说,东西两大文明历史最悠久,是影响范围最为深广的文明。西方文明从埃及、波斯、希腊古文明开始,经罗马和基督教文明的融汇结合,一直延续发展到近代欧洲的法制和科学而形成吸纳百川的综合文明。东方文明则以儒、道、墨为主体 ,散布于东亚大陆的东方文化圈,后来再融入释家理念而延续衍生的综合文明。

东西文明为什么能绵延数千年而不断,并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自我更新?追根究底,完全是东西文明都有一套坚实的顶梁柱 —— 价值观的缘故。

东西文明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什么?东西文明的价值观有什么不同?

简 单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对人、 事 、物 有关理念、倾向、主张的观点、理解、认知、判断或抉择。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对人、事、物的取向、原则、评价尺度和标准。所以,一个人的价值观,常常在人生观,人际关系,社会观和世界观等层面体现出来。

西方文明的价值观,高居榜首的是:自由、民主、法制、科学和博爱。这五大价值观跟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以及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有密切的渊源。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相继摆脱封建和宗教的桎梏而展开民族独立运动,把西方文明带进了现代文明的社会框架。这五大价值观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可以从个人的思想言行延伸到各种人际关系、国家宪法、社会体制等不同层面。譬如:人权、平等、信仰、言论自由、探求科学真理、崇尚劳动节约、扶弱济贫等等,都是现代西方文明价值观精神面貌的体现。

东方文明是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类型,具有坚韧的生命力。东方文明主要以儒家学说和思想理念为主体,展现了一套跟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在政治层面,历代的鸿儒学者都一致主张君主必须圣贤能干,实施仁政、德政、推行贤明政治,以造福广大的民众。所以,孟子的“君为轻,社稷次之”和“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圣君和明君的指标,否则就落得“昏君”或“暴君”的骂名。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等层面,东方文明也有不少跨时代、地域和种族,并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理念,足以和西方文明所标榜的民主、自由、平等等相抗衡而又毫不逊色的价值观。儒学大师杜维明曾经把“仁、义、礼、智、信”列为最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华传统,视为东方精神文明的标杆。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这些普世价值观时时刻刻都发挥着传承和发展的正能量。无论是个人的行为修养,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竞争激烈的工商活动,或者是大公无私的法制架构,都无法回避这五大价值观的衡量和评鉴。

当然,上述的五大价值观并不能完全涵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一些家喻户晓,代代传承的理念和传统,仍然活跃于社会的每个阶层,譬如:最能凸显家国情怀,职业操守和道德良知的“忠”,表达养育感恩,血肉情深的“孝”,仍然独树一帜,不可摈弃。其它如包容异己,顾全大局以求“和而不同”的“和”,以及“己不欲勿施与人”以及“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都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衡量尺度。此外,在争执不休和敌对双方因无法达致协议时而取决于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更是中华文明脍炙人口的价值观。

宗教文化和西方文明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方面,如扶弱济贫,讲求博爱宽恕,反对暴力腐败等,起了积极的正面作用。东方文明在中世纪虽吸纳了一些宗教元素,但基本上宗教并不是文明的主体。不过,东方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传承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可以作为人们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典范。譬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孟母的“断机三迁”,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愚公的代代“移山”,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岳飞的“精忠报国”等等说不完的历史课题;甚至是文学巨著的响当当的人物,如“桃园三结义”,“周处除三害”,刘备的“三顾茅庐”等,都是朗朗上口,传递了无数信念而闪烁发亮的价值观,广泛受到群众的浸濡和感染而引起巨大的共鸣。

鸦片战争后,东方文明在西方文明的碰撞下,的确经过自我否定和全盘西化的历程,人民普遍接受科学和民主法制的洗礼。但有着坚韧生命力的中华文明并没有被西方文明所取代,反而在强大传统伦理和宗亲关系的凝聚力下,浴火重生。传统价值观在筛除封建迂腐的陈旧理念和吸纳西方文明的精华元素后,形成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社会契约。譬如:西方文明所标榜的“自由”,主要内涵是个人放任和架空一切的言行爱好,习惯愿望的表达。东方文明在重视自由的同
时,还强调个人自由绝不能凌驾整体利益之上,所以,“小我”必须顾全“大我”。西方文明的“民主”和“人权”,着重言论的自由,异议的表达,否定当权者的独断霸道。东方文明在人权方面更强调生活和发展的保障,民主执政的问责精神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为少数或者特定利益集团服务,以民为本的色彩更为鲜明浓厚。

西方有句名言:“不自由,毋宁死。”东方也有句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两句话,充分凸显了东西文明立身处世的不同意识形态。前者表达坚决奋斗、积极争取、不达到 目的死不甘休的决心。后者旷达释怀而不强求,对客观环境采取伸缩性的应对方式。

毋庸置疑,东方文明跟西方文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碰撞和交融汇合,仍然保留许多自我的特性,说明了东西文明的优越本质,可说各有千秋。

疫情冲击下的优劣本质

2019年,新冠病毒如滔天巨浪,铺天盖地席卷全球每个角落。经过一整年的折腾和冲击,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逃过这场浩劫的肆虐,国计民生无不惨遭破坏。东西文明的支柱力量——价值观,也严重地受到考验和挑战,显现了优胜劣败的必然趋势。

武汉封城后,招致西方言论的无情挞伐,说是对“人权”和“自由”的严厉侵犯,是对人类尊严的侮辱。事实证明,唯有封城,通过禁止大型人流的活动和居家隔离,才能有效地阻断病毒的蔓延和扩散,挽救千千万万的宝贵性命。西方文明的人权观,因而受到普遍的置疑和挑战。到底是性命更宝贵还是个人自由更重要,封城的举措是否必要,世人已逐渐有了明确的答案。

有些西方学者一度提出“全体免疫”的主张,以牺牲老弱残障人士来换取抗体,进而赢得全民的免疫。这种扼杀高龄人士生存权利的做法,很多人认为比侵犯人权更为残酷无情。幸亏这种主张因不得人心而被多数国家唾弃。

种主张因不得人心而被多数国家唾弃。不少西方人一直以“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号召,坚决反抗一切约束个人言行的举措。在病毒疫苗还没试验成功之前,居家隔离和出门佩戴口罩可以阻断病毒的散播。他们既不合作,也不认可,甚至公然反抗。这种心态和行径,与其说是自私、无知,不如说公然与公众的整体利益敌。“自由”绝不能诠释为放任无束的个人行为,也不能凌驾整体利益之上。随着疫情的日益恶化,这个观点已经逐渐成为大多数人认同的社会契约。

从病毒爆发到现在,大约一年多时间,全球病毒患者人数已高达1亿3千多万,病毒受难者超过280万(2021年4月初的统计),打破了流行病疫的历史记录。在患病者中,有两组高风险的人群:一组是在安老院的退休人士和老弱病患者,他们局促在狭小的居住环境里,无法逃避病毒的群组感染和传播,因患病而逝世者人数最多。另一组是穷困无依的老龄人士,他们因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一个个因中招而往生。东西方各国在面对这些老龄病患人士的问题时,显现了
不同医疗体制的功效落差。东亚各国多以举国之力,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以挽救宝贵的性命。欧美各国则让私立医疗机构来扮演重要的角色。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和费用高昂,自然功效大打折扣。

自由和人权的诠释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曾在2016年12月23日针对“自由”和“民主”问题, 跟BBC主持人有一段很 精彩的访 谈。他说:“老百姓要的是一个女性和儿童可以在夜间放心走在街上的自由”;“老百姓要的是生活在良好城市秩序下的自由”;“老百姓要的是在教育和求职上不存在背景和种族歧视的自由”;“老百姓要的是对于宗教信仰没有偏见的自由”。

尚达曼严正指出:民主制度的实施,必须重视官员的问责制。问责制让选民进行监督官员或候选人做出的承偌就应兑现,但并不是所有威权国家都有问责制。目前中国已建立了一套完备的问责制。

尚达曼对“自由”和“民主”的诠释视野,无疑是一个新的高度。

疑是一个新的高度。总的来说,残酷的疫情不分种族和国界,但经过无情的摧残和考验后,东西文明的支柱力量—— 价值观,都一一受到严格的检验而暴露了
许多短板。东西文明价值观的优劣本质,也许世人得跳出种族和文化的框框,摆脱种种偏见和歧视,站在更高的角度,才会得到客观完整的评价。

(作者为前教育部华文专科视学及课程发展署中学华文教材组主任)

Home/Yuan #150, Yuan Magazine, /文明的支柱力量——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