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跨越:华社、华团、华报

文 · 欧雅丽(本刊记者)  图 · 编辑部

由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和华裔馆联办的“世纪跨越:华社、华团、华报”讲座,于9月22日晚上在国家图书馆16楼观景阁举行,吸引了约130名公众出席。

此次讲座邀请了南洋理工大学刘宏教授、宗乡总会会长陈奕福及《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分别讲解华社、华团、华报跨越两个世纪的变迁以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宗乡总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担任本次讲座的主席。

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变迁

现任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的刘宏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学者,他以“新加坡华人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外在环境”为题,讲解了新加坡华人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社会变迁,以及促成这种变迁的内部原因及外在机制的改变。

刘宏教授疏理了新加坡建国前后华人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二战之前的新加坡华人社会以不同的方言群划分,各个方言群有自己居住的区域,从事的行业等,彼此之间有互动。战后尤其是新加坡建国之后,政府以建立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国家为导向,推动新的国家身份认同,之前华人按方言划分身份被华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族群身份取代。新加坡的华人也从早期希望落叶归根回中国,转变为落地生根,在新加坡建立家园,其身份认同和政治认同都发生了改变。

刘宏教授指出,理解新加坡的华人文化不应该有中原心态,因为中华文化到了南洋之后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结合了当地的文化,使之有别于中国大陆、港澳台的中华文化,具有本土化特点。此外,理解新加坡华人社会变迁,应该将其放在区域网络和全球视野中思考,新加坡是华人在东南亚的一个经济与文化的枢纽,以此为中心,辐射至东南亚邻国、东亚及南亚地区。而全球化也对新加坡华人社会产生了影响。

刘宏教授说,新加坡华人社会产生于中国衰落的晚清,而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中国崛起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尤其是目前中美的冲突,也给新加坡华人社会带来一些机遇和挑战。而在新加坡社会内部,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如何接纳新移民,促进新移民与本地人之间的融合,如何在文化认同的多元与政治认同的单一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人才环流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都是未来新加坡华人面临的挑战。

最后,他也表示,新加坡族群治理模式具有普世意义。新加坡在经济发展、政治治理、文化认同等方面没有出现像现在香港一样的问题,是因为政府通过教育及社会参与建立了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使得国家、社会和文化之间达到有机的平衡,这些都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经验。

华文报与华社的共生关系

资深报人林任君则从“华文报与华社的共生关系”的角度,讲解了作为新加坡华社传统支柱的华人社团与华文报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维护新加坡华人身份和华族文化独特性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林任君说,自1881年第一份华文报《叻报》问世以来,华文报就和华社建立了牢不可分的密切关系,华文报为华社提供了主要的精神食粮和消息平台,华社则为华文报提供经济支持,彼此互相依存,持续至今。在华校消失之前,华人社团、华文报和华校构成了整个大华社的三大支柱,这种局面维持了将近100年。华校这根支柱轰然倒塌后,只剩华人社团和华文报共同肩负着支撑华社的重任。

林任君提出宗乡总会和华文报有必要在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上进行更密切的合作,进一步巩固华社的根基。在社会层面上,华社要密切注意如何确保新加坡华族的这个身份不会在变幻莫测的时局和我国的社会变迁中受到各种国内外因素的侵蚀,从而动摇新加坡的社会根基。环顾当今世界,认同政治方兴未艾,将会一直是国际博弈中的一个重要战场。拥有庞大会馆资源的宗乡总会和在华人世界中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联合早报》,应该相辅相成,建立强大的合作机制,共同形成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一方面确保新加坡华人的独特身份不会变质,另一方面防止外人利用“政治认同”做文章,试图影响国内的族群关系和新加坡的对外关系。在文化层面上,华文报和宗乡总会可以为促进华族文化的茁壮成长搭建一个合作平台。他提议,宗乡总会和华文报可以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声势,结合本地华族文化艺术界的力量,整合资源,树立旗帜,召集志同道合的团体机构,合办一个有水准却又雅俗共赏、让人们每年都期盼的文化节。

在总结时林任君说:“华族的独特身份和独特文化是新加坡华社的精神根基,维护好这两大根基才能确保华社的稳定和发展,才能促进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社会的长治久安。宗乡总会和华文报作为华社的两大重要支柱,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双方继续维持共生共荣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是国家社会的最佳保障。”

宗乡会馆功能的变迁

陈奕福于2018年9月出任宗乡总会会长,此次讲座是他担任会长以来的首次公开演讲。他分享了新加坡的华人会馆跨越两个世纪的变迁,它们在过去和现在所发挥的功能和贡献,以及会馆在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陈奕福说,1819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华人曹亚志即在同年创办了新加坡最早的会馆—曹家馆,三年后宁阳会馆和应和会馆成立,此后各个籍贯和姓氏的会馆纷纷成立,在早期的华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的会馆承担着照顾安顿新客,安排就业,调解纠纷等职责。此外,会馆还兴办教育,创办医院,设立义山,推动慈善福利,同时还致力于弘扬华族文化传统,庆祝华人传统节日,创建庙宇,将各籍贯的信仰带来本地。

新加坡建国之后,宗乡会馆原有的一些功能被政府取代,宗乡会馆因此转变角色,肩负起了传承文化和传统的使命,除了继续在华人传统节日举办庆祝活动,会馆还以设立奖助学金的方式继续支持教育,通过协助新移民融入、跨族群融合等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年轻人,传承文化与价值观。此外,也通过举办国际性的联谊活动,促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陈会长强调说,宗乡会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传统会馆是否会失去影响力? 会馆活动是否会失去号召力? 小会馆会不会消失等? 他建议宗乡会馆应该整合和共享资源,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模式,并保持开放的态度,采取创新的形式,以应对时代转变所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