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优秀文学作品奖得主周德成专访

文·顾楠楠  图·受访者提供

周德成近照

2019年3月20日,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举办了《源》杂志2018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诗歌类)颁奖典礼,周德成的《新国志演义》在入围的6篇诗歌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2018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新国志演义》由“甲·历史课”、“乙·行行重行行—东南西北中 ”、“丙·途经邻里商店 ”、“ 丁· 我们对着鱼缸说国语 ” 、 “戊. 22世纪人类考古解剖档案”共计5首诗作组成,分别刊登于不同时期的《联合早报·文艺城》和《新华文学》。作者把它们重新拆解,组合成一首更大的新组诗,从章法到句子、意象,还有口吻的多角色视角,隐隐然有了全新的脉络—它们联合演义成一部新的近代“新国/洲”志,不同时代的不同声音,罗生门式地完成了一首诗的接力叙述,而每个重新组合的部分,像印象派画家把颜色组合起来。如此一来,读过旧作的读者,偶然把旧作和新作的相互文本指涉联系起来,能够获得更大的诠释乐趣。

诗言志,究竟是什么样的作者能够写出如此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诗歌,究竟代表了作者怎样的“个人志”,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采访了2018年《源》杂志优秀文学作品奖(诗歌类)得主周德成。

与德成的见面是在一个工作日的清晨。“我一天的行程都是满的,只有早晨这一个小时能抽出时间来,接下来还要去考评局开会,还要在教育部开会。没有办法,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一直都这么紧张,喘口气都成为一种奢侈”,德成无奈地说,“可是,文学恰恰需要一个轻松的氛围,一颗自由的灵魂,我好像一直在追寻这种状态,却又一直未果”。

“于是,你选择了一次次告别,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可以这么说吧!”,他一边思索一边遥望远方,也许未来就在不远处。

理科生的文学情节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新加坡正处在科技密集发展的阶段,大部分学生出于就业的考虑会选择理科专业。当时就读于淡马锡初级学院的德成也是这样,如果没有1990年教育部在华侨中学(高中部)与淡马锡初级学院创设的语特课程(鼓励对华文与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加入,旨在培养双语人才、提高学生的华文与文学素养的举措),德成很有可能会按照最初设定好的人生轨迹发展下去,成为芸芸众生中一名普通工程师。正是语特课程,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新加坡少了一名工程师,却多了一个诗人。

德成回忆,那是一个爱做梦的年代,他喜欢读顾城的诗,喜欢读海子的诗,文学在他心目中是一个梦,曾经很遥远,但是有了这样的课程,似乎变得触手可及。在两位负责语特的老师—本地知名作家彭志凤与许福吉博士的指导下,修读课程的学生每周都会创作一篇作品。这种创作不同于作文,老师开放包容的风格以及对文学的热忱影响了他,极大地挖掘了他的创作潜能。“淡马锡初级学院有个活动空间叫‘传薪阁’,学生一下课就聚集在那儿活动,甚至还会过夜。”想象一下,一群对文学感兴趣的青少年聚在一起,阅读、写作、讨论,彼此分享、激励,共同进步,在那样一个理想主义的年代,是多么迷人而充满魅力。

而后德成选择了为人师表。他曾经在国家初级学院教授文学课程,之后又来到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和国立大学中文系执教,现在远赴英国剑桥大学修读亚洲学博士学位。能够把自己对文学的体悟,创作的感受教授给同样对文学感兴趣的人,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份高尚而有意义的事业。同时为了不使自己沦为被掏空的教书匠,他时刻不忘充电,也抓住一切机会创作,诗歌、散文、专栏文字、影评,甚至小说都有涉足。

2005年他获得全国大专文学奖诗歌组冠军;2009年获新加坡金笔奖(中文诗歌)冠军;2012年出版诗集《你和我的故事》,被评为“新加坡作家节”推荐作家;2014年成为新加坡文学奖得主;2015年组诗《五种孤独与静默》改编成动漫短片;2017年另5首诗为拉萨尔艺术学院学生改编成7部短片。主编《新华文学》若干期,包括2018年的《诗@乐团》专号等。此外德成认为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他业余爱好书法,参加历届新加坡和相关国际书法展,可谓硕果累累。

文学精神与人生经验的同构
也许是诗人的天性使然,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未免会感觉沉闷,初院和教育学院为人师表几年后,进入不惑之年的德成选择了离开。用他的话说是“花钱买罪受”,去读书充电来做积极而非消极的逃避。这一次,他选择了剑桥大学,这样一个学术、浪漫与古典的交融之地。自从徐志摩吟出了《再别康桥》这首不朽诗文,每一个华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剑桥情节。剑桥大学不只是一座大学,更是一种诗意美在现实的具体呈现,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德成就是在这里与世界闻名的东亚语言文学学者们交流,畅谈学术,以国际化的视野反观中国文学、新加坡华文文学。各个时期、各个地域文学思维的叠加,生命不同的厚度,异质与同质,在不同时空交织穿越,带给了他从未有过的感受和感动,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而同样,德成对中国文学的原生地也情有独钟。他经常参加大陆的学术活动,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希望能以东西方交融的身份去亲身体验、感受不同时间空间维度的文学史的叠加与重构。丰富的人生体验给他的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研究风格,被读者所认同。

道别,此处最好
正如德成在自己的诗中所写,手头的事情进入轨道后,他会选择离开,去另一个需要自己的地方,做另一份需要自己的事情:“哪怕能够改变一点点现状,都是有意义的”。而不管未来在哪儿做什么,创作、绘画、书法会陪伴他始终,滋养着他的心灵世界。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