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留名是我一生的追求
——访第三届华族文化贡献奖得主柯木林

文·顾楠楠
图·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柯木林近照

2019 年5月24日(星期五), 第三届“新加坡华族文化贡献奖”于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正式揭晓。华族文化贡献奖旨在表彰对推广、丰富并弘扬新加坡华族文化有重大贡献的国人和本地团体。奖项范畴不仅包括艺术,也涵盖文学、历史、研究、教育、民俗和生活风尚。

本届个人奖得主为新马著名历史学者柯木林,他从23位提名参加者中脱颖而出。颁奖典礼主宾,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女士肯定了获奖者在发扬新加坡华族文化上的重要贡献:

今年的个人奖得主柯木林先生及团体奖得主,本地华乐室内乐团鼎艺团在各自领域不遗余力推广新加坡华族文化,此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柯先生多年来大力提倡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1986年成立学术委员会,柯先生是重要推手。他还通过参加国际交流等活动,不断拓展委员会的学术活动。柯先生孜孜不倦投入华人通史研究并分享其研究成果,对本地华人史的普及起了积极的作用,是新生代学习的典范。

柯木林此次获奖是华族文化贡献奖首次颁发给历史研究者,也是对他过去几十年研究的肯定,意义非凡。柯木林得奖后感言:

兴趣产生动力,坚持战胜一切。从来没有想过我的兴趣会化为奖状,我的坚持会在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年之际开花结果。今天的奖励,是好事也是压力。今后要更加倍努力,才不负众望。无论如何,历史研究,发扬华族传统文化,始终是我的信念。自兹往后,还是以平常心做学问,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与柯木林见面的地点在日本人会(Japanese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这地方闹中取静,我是这里的会员,经常在这里会见朋友、读书、写文章”。这也侧面反映出柯木林的性格,热闹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静的心态,也许这就是他能成功游走于学界和商界的根本原因吧。

要做不缺钱的文化人
柯木林现年71岁, 1971年南洋大学历史系毕业,获一等文学荣誉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教书或专职的学术研究,先后服务于新加坡政府部门、建屋发展局、义顺市镇理事会和政联公司,并于1994年到2009年前往中国经商工作,任新加坡怡安(中国)产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负责房地产咨询与培训业务。在此期间,他编辑出版《物业管理运作指南》,把新加坡的管理理念融入书中,作为中国国内大学及物业管理同行的参考书。

工作之余,历史研究依然是他的兴趣所在。柯木林担任很多社会职务,尤热衷于推广新加坡华族历史与文化活动。1985年9月,当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简称宗乡总会)还在筹备委员会阶段,柯木林就加入其中。作为首届学术主任,从1986年至1995年连任10年之久,而后2010年再度重掌学术委员会,前后30年,见证了宗乡总会从诞生至“而立之年”的历史历程。

如果说前15年,学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保存及整理华族历史文化的工作,自从2010年柯木林重新回归后,委员会在柯木林的带领下重新出发,以新加坡华人历史文化为主轴,举办了一系列研讨会、专题讲座等,为文史学者与大众提供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在学界占据重要的地位。

柯木林借助这一平台,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钻研史学,深入研究新加坡华族历史与人物,并把研究成果汇总出版,在学术界影响非凡。

自2013年起,柯木林代表新加坡国家文物局下辖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前往中国、日本(2015年10月)及美国旧金山(2015年5月)发表学术演讲。2013年4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学术论文,支援《中国侨批》申遗工程(《侨批档案》现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5年1月获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国家艺术理事会、国家文物局联合颁发之“SG50奖牌”。

柯木林现在是宗乡总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董事、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咨询委员会委员、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学术委员会成员及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海外顾问。此外他亦兼任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客座教授。

与柯木林面谈,你会觉得他很儒雅、很有学识。因为喜欢历史,柯木林习惯于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他把古代帝王将相管理国家的方法用于自己的管理哲学中,是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而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他又不乏商人的睿智和变通,也正是这样,他才能在学者和商人的双重身份中游刃有余。

“为什么要做有钱的文化人?”他表示,因为文化研究要以资金为保障。我的历史研究经费来源于自己。因为工作的原因,柯木林到过中国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会利用闲暇时间探访历史古迹,厦门、泉州、漳州等侨乡让他对海外华人有更深的了解。天津大沽炮台让他对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他曾参加“甲午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所有研究费用都是自掏腰包”。

拿回我们的历史话语权
在职培训时,讲师让学员们写下自己的人生理想。很多学员写的都是未来打算从事的工作,或者当个好父母,有个幸福的家庭。只有我写了 “青史留名” 四个字。也许有人会说我好大的口气,但我觉得人的一生总得留下些什么。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只有文字的力量才是最伟大。仓颉造文字“惊天地、泣鬼神”。像滕王阁、岳阳楼这些名胜古迹,假如没有王勃、范仲淹的神来之笔,又怎能为后人所知呢?我的睡眠时间很少,历史上的大人物都能同时做好很多事情,我要向他们学习。

柯木林就是这样白天完成工作,夜晚沉浸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与著名的历史人物同悲喜。1988年,他的《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一书获得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发展委员会颁发1988年度书籍奖-“学术著作奖”。1995年,又编著了《新华历史人物列传》。这是一部系统载录新加坡华人历史人物生平的典籍,共收录了1819至1990年间的1176位新加坡杰出华人,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

柯木林觉得研究历史人物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历史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我特别喜欢研究历史人物。人物传记就是强心剂,告诉你困难时期成功人士是如何渡过的。

早期新加坡的历史多为自洋人编写,他们著作的确也是很有水准。但一个民族的历史应该由本民族的人来书写,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要从西方学者中拿回我们的历史话语权。

柯木林主编的《新加坡华人通史》一书,作为新加坡建国50周年献礼,2015年11月由李显龙总理主持发布,总理称该书为“献给华社的一份珍贵礼物”。《新加坡华人通史》中国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入选《中华读书报》2018年百佳图书(历史和传记20种好书),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

柯木林编著甚多,如 (按出版年份):《新加坡华族史论集》(1972年12月);《新加坡华人会馆沿革史》(1986年2月);《抚今追昔》(历史纪录片,1987年6月);《石叻史记》(2007年8月);《世界福建名人录:新加坡篇》(2012年11月);《图说石叻坡》(2014年2月);《从龙门牙到新加坡:东西海洋文化交汇点》(2016年12月);《凤山寺:走向文化遗产历程》(2019年1月)等等。

如今柯木林依然踌躇满志,活跃在华族文化历史研究领域中。目前正在筹划出版英文版《新加坡华人通史》,以纪念新加坡开埠200年,预计2019年6月24日面世。他参与的梳理本地华人先贤关系网络“新加坡人物传记数据库”已经正式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上线。此外也正着手编辑鲜为人知的《三州府文件修集选编》,这是一部重要的研究华人史典籍。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柯木林就是这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毕生“青史留名”的理想和信念。他对新加坡华族历史文化的贡献,必将永载史册!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