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资源理念下的方言

文图·汪惠迪

2017年8月17日,上海市媒体报道,上海巴士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宣布,随着车辆更新和线路调整,上海话报站将和普通话、英语一起基本覆盖市区公交线路。凡是站距超过300米的公交线路,都要采用三语报站,即要在现行语音报站系统中增加上海话,三语播报的顺序是普通话、上海话、英语;站距在300米以内的公交线路,则采用普通话和上海话双语报站,取消原先的英语。

对增加上海话报站,绝大多数乘客表示能够接受,尤其是老年乘客,他们对上海话有感情,听到上海话报站,觉得很亲切很舒服。年轻人感受虽没那么深,却也表示欢迎。新鲜上海人呢?一位外地在上海工作的吴姓小姐在受访时说,在公交车上听到上海话报站,特别能感受到“上海的味道”。反对的声音微弱,犹如池中泛起的涟漪。

上海市是从2011年12月5日开始,在三条公交线路上试行上海话报站的,随后又增加了7条线路。目前,巴士集团所属市区5个营运单位的公交线路共计511条,已完成上海话报站升级的线路有300余条,逐步实现全覆盖。巴士推广上海话报站,那么地铁呢?截至2016年12月,上海轨道交通共开通线路14条(1-13号线、16号线,不计磁浮),报站语言是普通话、英语,只有16号线有上海话。

至于航空公司,早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航空就曾推出过上海话广播特色服务。2017年7月16日至8月31日,上航决定再次在昆明—虹桥的FM9452航班和台北—浦东的FM802航班上试点,推出全新的上海话广播升级版。为此,上航特邀沪剧泰斗、著名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女士录制上海话客舱广播,上航客舱经理、拥有18年工作经验的优秀男乘务员林嘉庆录制男声版本。问卷调查显示,这次上海话广播试运行得到大部分旅客的好评,将近96%的旅客表示接受,他们希望听到更多的上海特色景点介绍,并希望在更多航线上推广。上航从善如流,在9月份内将沪语广播航线增加至10条:3条地区航线(台湾、澳门、香港),5条旅游航线(昆明、海口、三亚、桂林、南宁)和两条商务航线(深圳、广州)。

“软糯的上海闲话勒辣申城巴士浪向和机舱里向响起来”,一时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话题(闲话:话,上海方言;闲是俗字,本字是“言”。勒辣:在。申城:上海的别称。浪向、里向:上面、里面)。其实,不光是上海在公交车上有方言报站,其他一线(北京、广州、深圳)、新一线(15座)及二线(30座)城市有方言报站的不在少数,三线(70座)、四线(90座)及五线(129座)城市一般只用普通话单语报站。再看境外,香港特区用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三语报站;澳门特区用粤语、葡萄牙语、普通话、英语四语报站;台湾地区的台北、台中、高雄用国语(华语/普通话)、闽南语双语报站。

“多言多语、开放包容”是上海语言生活的鲜明特点。2017年5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复旦大学跟师生对话时说:“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弘扬普通话、传承上海话、会说外国话。”“弘扬”“传承”“会说”三者分寸显而易见,也告诉人们保护、传承上海话和跟推广普通话及学习外语并不矛盾,而且学讲上海话还能了解上海人文历史,体味海派文化。《上海市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三五”多言多语、开放包容”是上海语言生活的鲜明特点。2017年5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复旦大学跟师生对话时说:“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弘扬普通话、传承上海话、会说外国话。”“弘扬”“传承”“会说”三者分寸显而易见,也告诉人们保护、传承上海话和跟推广普通话及学习外语并不矛盾,而且学讲上海话还能了解上海人文历史,体味海派文化。《上海市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要“加强上海地方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增加上海话报站正是对上海话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1956年2月6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指示》发布60年来,中国普通话普及率已经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预计到2020年,普通话普及率将达到80%,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可是,普通话普及率越高,势必导致方言的交际功能降低、应用空间收窄,活力大为减弱,有些甚至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而且是一种国家资源,在传承文明和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语言是国家资源这个理念来看待方言,就不能对方言的日趋式微等闲视之,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加以保护、开发、利用,以增强其活力,使其得以传承(传授、继承)。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129种语言(参见《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2%,方言划分为10个区:官话、晋语、吴语、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平话;方言的层次划分为5级:点 – 小片 – 片 – 区 – 大区(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1987年、1990年)。10个方言区包括97个方言片和101个方言小片,土语更是难以计数。因此,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语言文化资源快速流失,情况日趋严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各项工作”。习近平2014年3月在柏林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时说:“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中国使用人口最多、最重要的语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语普通话。中国的语言和方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见证,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而且方言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它带着深刻的地域、族群的烙印,方音也是一种乡愁,是打开地方文化大门的钥匙。

对强势方言,如广州话、福建话、客家话、上海话等要继续研究、开发、利用,对一些濒危的弱势或超弱势方言,应当赶快多管齐下进行抢救,然后开发利用。总之,对语言必须认真地做好“保存”和“保护”工作。“语言保存”是指通过全面、细致、科学的调查,把语言、方言的实际面貌记录下来,并进行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展示。“语言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手段,保持语言、方言的活力,使其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尤其是要避免弱势和濒危的语言、方言衰亡。(曹志耘《关于语保工程和语保工作的几个问题》,《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4期)。

中国推普了60年了,还要继续下去,这无疑是正确的、必需的。与此同时,千万不能忘记,语言是国家资源,也是每个人的资源,政府应该为营造方言与共同语并存的和谐气氛积极创造条件。

资源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无需笔者赘言。这里讲个小故事供读友思考。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大师赵元任(1892—1982)除母语外,还会英、法、德、俄、日等将近10种外语,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有一次,赵元任跟讲不同方言的8个朋友聚餐,席间要求他们不讲国语,而讲各自的方言,赵元任仔细聆听。过不久,他再请这8位朋友来聚餐,竟然能用8种不同的方言跟他们一一交谈。更出奇的是,二战后,赵元任到法国出席会议,在巴黎车站,他跟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佬,于是感叹道:“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啦,巴黎穷咯。”后来,他到柏林,又用带当地口音的德语跟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老人以为他是道地的柏林人呢。赵元任拥有丰富的语言资源,使它的“老乡”范围具有全球性。(详参赵贤德:《常州籍四大语言学家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凤凰出版社,2016年1月)

(作者为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前语文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