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开放与融汇

——新世纪以来的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

文·曾玲 图·编辑部

上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基于新加坡政府鼓励各种族在强化国家认同基础上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化与传统的政策,华人宗乡社团被赋予传承“华族语文、文化与价值观”的新功能,从而开始其在新时空情境下的调整与转型。

新世纪以来,新加坡政府继续实施“多元种族”与“多元文化”之国策,同时因应新形势而有新的政策思路与内容。在对宗乡社团与华族文化的问题上,政府的态度更为积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鼓励”姿态进一步提出“要与华人宗乡社团合作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为此,政府官员深入各类宗乡团体推动并参与华人社会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的“传统文化”理念开始进入新世纪国家文化建构的政策框架之中。在政府所规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清单里,华族传统艺术、节庆习俗、民间信仰仪式等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换言之,在政府的认知里,与华社相关的文化与传统已不仅属于华族、同时也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项影响华人宗乡社团的重要政策是政府对“多元文化”与“种族和谐”的强调与相关政策的推行。“多元种族”与“种族和谐”是新加坡的国策。本世纪初的“911”事件,使新加坡政府更为重视反恐与国内以及同邻国之间种族关系的处理。面对世界各地与亚细安区域反恐的严峻形势,新加坡应对策略的重要一环,是以强调“多元文化”与“种族和谐”理念进行全民动员。政府除了在全国各选区设立“族群互助圈”、“种族和谐圈”、提倡各宗教庙宇间的互相拜访等外,还在2002年设立“族群和谐基金”,鼓励新加坡人民相互了解友族的文化习俗等。2013年,经国会拨款委员会的辩论,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再次拨款500万新元设立“种族和谐基金”,资助民间非盈利团体、院校及个人,推展各类可促进种族与宗教和谐的计划。在此次辩论会中,议员们提出了一个处理新加坡种族和谐问题的思路,那就是让“政府后退”、由社会“由下而上”自动自发地促进种族和谐,鼓励民间社会主动承担维护国家种族宗教和谐的重任。有鉴于此,政府官员呼吁华人宗乡会馆与“全国族群与宗教互信圈”和“国民融合理事会”合作,“在新加坡多元文化社会扮演文化桥梁作用,让各族同胞相互交流理解”,“为增进社会和谐与推动文化交流尽一份力”。在上述政策导向之下,作为新加坡重要的民间力量,当代华人宗乡社团在承传华族文化与价值观之外,还被赋予促进种族文化交流与和谐共处的社会功能。

受制于新时期的时空变迁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当代华人宗乡社团在继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调整与转型的同时,也在运作内容与社会功能等诸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凝聚社团与强化宗乡社群的历史记

凝聚社团与强化宗乡社群的历史记忆,是新时期的华人宗乡社团延续转型趋势、进一步摆脱新加坡建国前期被边缘化困境的重要运作内容。

其一、重修或重建会所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掀起一股重修或重建会所的热潮。笔者收集的资料显示,最先展开会所修建工程的宗乡社团有福建会馆与应和会馆。2003年福建会馆新大厦落成、应和会馆重建“应和大厦”竣工。自此之后直到2017的上半年,据笔者不完整的统计,至少有以下会馆、宗亲会等进行重修或重建会所的基建工程。如厦门公会、曾邱公会、九龙堂林氏大宗祠、莆田会馆、延陵吴氏总会、白氏总会、卓氏公会、永春会馆、南洋普宁会馆、惠安公会、新加坡潮州西河公会、李氏总会、清远会馆等。此外,一些华人宗乡社团管理的庙宇和坟山如南安会馆所属的凤山寺、广惠肇碧山亭公所与其内的福德祠、丰永大公会的“三邑楼”等也展开重修或新建工程。目前这股会所基建工程的热潮仍在持续中。

其二、设立文化馆、文物馆、文化中心及博物馆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政府“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对华人宗乡会馆保留社群历史的鼓励,以设立文化馆、文物馆、文化中心及博物馆、文化廊等形式来记录、保存与社团及其所属社群相关的历史与文化等,正在成为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运作的另一新趋势。综合各类相关报道,自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的短短三、四年里,至少有以下华人宗乡会馆的文化中心开幕:

岡州会馆设立文化中心,会所一楼展示广东新会人的故事

2013年7月,冈州会馆耗费30万元设立的文化中心正式开幕。文化中心将四层楼的会馆会所开辟为四个展厅:会所一楼展示广东新会人的故事;二楼展示粤剧世界;三楼是会馆的演武厅,展现冈州的国术、醒狮与沙龙的魅力;四楼则是民俗文化展厅,展示冈州飞车队与关公信仰。

2013年,新加坡颜氏公会设立文化馆。该文化馆以时间为主轴,从中华文化中的孔颜文化与颜氏宗亲在南洋的奋斗两个层面,展示颜氏在历史长河中的壮丽篇章。

2014年,丰永大公会以“圆楼”形式重建“三邑楼”,并将该楼作为客家文化中心与博物馆。重建的“三邑楼”举办各种活动,向国内外介绍原乡客家文化与新加坡客家人的奋斗精神。

2016年5月广惠肇碧山亭理监事会通过决议,正式决定筹建文物馆。设立文物馆的目的在于保留作为广惠肇三属总机构的该坟山组织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与文物,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与华人在新加坡这片土地上的奋斗精神。

2017年2月,福建会馆设立的“文化廊”开幕。据福建会馆会长蔡天宝所言,“文化廊”展示了福建会馆在历史、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发展与工作,并以现代化的设计,打造一个具有动感的文化教育空间。他还指出:“设立文化廊的意义,除了记录福建会馆的成长历程,更重要的是要以前瞻性的姿态,展示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

值得提出的是,目前新加坡还建有规模宏大的“中国文化中心”与“华族文化中心”。“中国文化中心”历经五年建成,于2015年11月7日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共同揭幕,成为新加坡民众了解中国与认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华族文化中心”则由新加坡宗乡联合总会发起设立,但经政府拨地并提供大部分财政拨款兴建。这座耗资一亿一千万的“华族文化中心”目前由担任宗乡总会会长的蔡天宝担任主席。他在2017年5月19日举行的开幕仪式致辞中表示,中心将和学校、文化艺术团体、机构与个人合作,在承继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入更多趣味元素,吸引更多人接触华族文化。

上述涉及社群内部事务的运作,对于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的重振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团会所的重修或新建,有助于解决与提升宗乡社团的经济实力。

新加坡卓氏总会于2015年重建会所,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作为民间性质的华人宗乡社团,不论是在移民时代的兴办华校、医院、坟山等项、还是在当代传承与推展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各项会务、以及维持社团日常活动等运作,都需要足以支撑社团经济运作的财务系统。从殖民地时代到建国以后,华人社团运作所需经费均主要由华人社团及其所属社群自行解决。而将部分会所出租以获取租金,是华人宗乡社团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一社团经济的积累模式从移民时代一直延续至今。从报刊、会讯等的报道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数年,众多宗乡社团重修、扩建、新建会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解决社团未来运作的经费问题:如延陵吴氏总会扩建会所,是“为公会创收入来源,以作为活动经费”、林氏大宗祠扩建两座大厦,“为宗祠带来稳定收入,长久解决活动经费短缺的问题”等等。因此,新世纪以来华人宗乡社团掀起的重修与新建会所热潮,具有提升华人社团经济实力与财务运作系统、为社团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经济基础的重要功能。

各类宗乡社团会所修建工程与设立文化馆与文化中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强化宗乡社团及其所属社群的内在凝聚力。重修或新建会所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所需款项,少则数百万元,多则需上千乃至数千万新元。从相关报道可见,这些款项绝大部分来自会长、理事等社团领袖的捐款与社团在所属宗乡社群中的筹款。这需要大家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方可完成巨额基建款项的筹集。因此,透过会所的重修、翻建或新建,无疑有助于社团及所属宗乡社群的再凝聚。

另一方面,各类宗乡社团设立的文化馆、文化中心等虽各有特色,但所展示内容均具有两个主题。其一,伴随移民南来而传承自祖籍地的原乡文化。其二,华人在新加坡的发展历史与奋斗精神以及对未来展望。换言之,承载社团及所属宗乡社群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馆、文物馆、文化中心、文化廊等,具有唤起、强调与强化社群的历史记忆与内在凝集力及认同感的重要功能。

开放与融汇

开放与融汇,是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运作的另一重要内容与特点。所谓“开放”,指的是当代华人宗乡社团的运作具开放性,其会务内容开始跨越社团与所属社群,向包括非华族在内的新加坡社会开放。而“融汇”则是指在国家认同前提下,华人宗乡社团主动将其运作内容与新加坡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综合报刊报道、社团会讯等相关记录,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具开放性的运作内容涉及内外两个方向。

在新加坡,跨越社群边界向包括非华族在内的新加坡社会开放,已成为当代华人宗乡社团会务运作的一大特点。以福建会馆与天福宫为例。自2007年以来,福建会馆每年从农历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在天福宫举办面向全新加坡的中华传统新春民俗文化活动。另一项面向新加坡的会务活动则是在天福宫举办的祭孔仪式。2009年农历八月二十七,福建会馆首次在天福宫举行集体读经与隆重的祭孔仪式。该次活动的参与者来自全新加坡,达3000多人次。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宗乡社团对新加坡非华族社群的开放。有关华人社会与非华族社群的文化交流,自上世纪90年代中叶已见诸华文报刊的报道。随着形势的变化与政府政策的鼓励,进入新时期的华人宗乡会馆,以开放会所与庙宇、以及在展开的活动内容中加入华族以外的多元文化元素等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地与非华族社群进行文化交流与互动。例如,福建会馆欢迎并接待马来社群访问会馆与天福宫。广惠肇碧山亭开放会所,欢迎淡滨尼社区种族和谐圈访问团。到访参观的该团一行四十多人中,包括华人、马来、印度等不同种族的成员。南洋普宁会馆在新厦开幕仪式中,其会长郑重宣布,会馆将开放会所,供各种族宗教团体使用。2012年新加坡六桂堂在新加坡举办第三届世界六桂恳亲大会。该社团在会议节目内容的安排上,除了有华乐、舞狮舞龙等外,还有印度族的舞蹈与马来民族婚礼的表演。

福州会馆举办“全国小学现场华文创作比赛”,吸引了不少友族学生参与

在新加坡外部,宗乡社团的开放主要涉及华人祖籍地与祖籍国中国、亚细安区域、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社区与社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逐渐与祖籍原乡重建社会文化联系,制度化地参与或主办世界海外华人社团恳亲联谊大会。新世纪以来的十数年,华人宗乡社团一方面延续既有做法,以“宗乡文化”为纽带,透过举办或参与世界海外华人社团恳亲联谊大会,强化与包括祖籍地在内的中国、亚细安区域及海外华人社团的跨国社会文化关系。例如,在2012这一年,福建会馆举办有69个国家及地区的闽属社团3300多人参与的“第七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苏氏公会举办“第九届世界苏姓大会”、新加坡六桂堂举办“第十二届世界六桂恳亲大会”。在2014年,中山会馆主办“第十届世界中山恳亲大会”、南安会馆承办“第十二届世界南安同乡恳亲联谊大会”等等。另一方面,华人宗乡社团的跨国会务,已从既有的联谊性质的活动内容,逐渐进入跨国合作展开中华文化活动的新阶段。一个很有意义的个案是福州会馆举办的“全国小学现场华文创作比赛”。该项比赛自1995年首次举办后,到2007年5月20日已经连续不间断地举办了23届。比赛的举办规模则从新加坡数十所小学的数百名学生参与、发展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汶莱、中国福建的福州、屏南、古田等跨国跨地区、有数百所小学与数千学生参加的大规模文化盛事。

在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的调整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个新趋势是更加主动与积极地关注与参与国家重大事务,将其会务运作的内容融汇到新加坡社会文化的发展之中。

如上所述,“多元文化”与“种族和谐”是新加坡的国策。作为重要的民间力量,新世纪以来的华人宗乡社团响应政府呼吁而展开的与非华族的互动与文化交流正在趋向常态化,成为未来宗乡社团会务运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助于新加坡的种族和谐,亦可促进中华文化多元种族社会的传播与发展。

另一方面,将华人宗乡社团的历史与文化作为新加坡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积极参与社团所在社区、市镇的社会文化建构,亦充分显示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的社会与国家关注。以广惠肇碧山亭为例。作为广府、惠州、肇庆三属宗乡社群的总机构,广惠肇碧山亭在2003年开放会所、举办展览、让包括非华族在内的新加坡民众了解该社团和“广惠肇”社群在近一个半世纪的奋斗历史与为新加坡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此同时,广惠肇碧山亭也配合政府规划,将其未来的发展纳入新加坡中市碧山新镇的整体脉络。为此,碧山亭不仅与一墙之隔的新加坡顶尖学府莱佛士书院、社区内各种族各类社团互动与交流,在2008年还积极参与并推动“碧山市镇之旅”之展开。

南安会馆举办“重阳爱心暖狮城”关怀晚会(2016)

再以新加坡南安会馆为例。该会馆地处水廊头社区。自本世纪初,南安会馆即开始将其会务纳入该社区的文化建设中。2016年10月9日,南安会馆举办成立90周年庆典与凤山寺建寺180周年活动。与以往庆典不同的是,会馆耗资18万元开展“会馆走入社区服务”的新行动计划。具体做法是在裕廊购物中心二楼举办“重阳爱心暖狮城”的关怀晚会,邀请新加坡南安籍五位议员各自所在选区的各族年长者、社区领袖和宗乡会馆代表,连同会馆所在的社区居民共2500多人共同参与晚宴与晚会,同时向五位议员所在的五个选区和会馆所在社区共六个选区各捐5000新元作为社区教育基金。根据报道,当会馆领导层提出举办“走入社区服务”计划,就得到理事与会员的大力支持,纷纷为筹办晚会捐款,所得的捐款数很快就超过活动所需的18万元款项。对此,南安会馆常务主席陈奕福指出:“南安会馆走入社区,为居民谋福利,是要加强会馆对社区服务的力度”,他对理事会和会员的鼎力支持非常欣慰。南安会馆走入社区的创举,使其获得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2016年颁发的“优秀会馆奖”。2017年南安会馆继续在义顺南社区举办“重阳爱心暖狮诚”关怀晚会,并提供款项捐助社区的公益慈善与教育等。

此外,华人宗乡社团也关注与参与其他与新加坡发展相关的其他重大课题。如新加坡多元宗教和谐相处、中国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会等等。

因应时空变迁和新加坡政府各项政策的影响,当代华人宗乡社团在延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调整与转型趋势的同时,其在运作内容与社会功能等诸方面呈现出“凝聚”、“开放”与“融汇”等三个显著特征。在华社内部,宗乡会馆透过强化社团与宗乡社群内在凝聚力,有助于进一步摆脱建国前期被边缘化的困境。在华社之外,当代华人宗乡社团的运作则具开放性,其会务内容开始跨越社团与所属社群,向包括非华族在内的新加坡社会开放。与此同时,新时期华人宗乡社团更为积极地展开跨国会务,并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参与全球华人社团联谊性质的活动内容,逐渐转入跨国合作展开中华文化活动的新阶段。在社会功能上,当代宗乡社团不仅被赋予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亦是促进华族与非华族文化交流重要的民间力量和沟通桥梁。

总之,当代华人宗乡社团对自身在新加坡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已有充分的认知与自信,不仅主动向社会开放,透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展示华人对这片土地的贡献与奋斗精神,亦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将宗乡社团与社群未来的发展纳入当代新加坡社会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的整体脉络中。

(作者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