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

——30年坚守文史哲讲座的海南会馆

文图·沈芯蕊

时光飞逝,往事前尘如旧。风格古雅的大厦,石狮子、半圆形拱门、书香满溢的礼堂,现今朴素而带着旧时华丽的海南会馆呈现于面前。傍晚时分,走进熟悉而亲切的礼堂的学员们,用一堂课,一首词来填补这周一傍晚的时光。

海南会馆

由海南会馆文教部创办的“中华文史哲讲座系列”,新一期课程于2018年1月8日星期一傍晚开讲。此课程自1988年开课以来,是新加坡宗乡会馆中唯一的一个连续30年开办的课程,已成为海南会馆的一个亮点!

书香散满的礼堂

新年伊始,老中青(70多人)不分年龄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和吸收鲜明生动的五千年中华文学、历史、哲学中的重要片段和精髓。其讲师团队由符传丰博士、张从兴老师、李叶明老师组成。

连续30年的课程,已成为海南会馆的一个亮点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符传丰博士是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学士,前德明政府中学校长,现任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院长。开年第一讲,符博士主讲宋词中婉约派名篇赏析。宋词从风格上来分类,可分成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作品一般婉转含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音律婉转和谐,有一种柔婉之美,作品在宋词中占了重要地位。这一讲介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及名作,如:李煜、晏几道、秦观、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

张从兴是新加坡资深媒体人、诗人,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哲学方面由张老师主讲北宋理学。他从韩愈的《谏迎佛骨表》说起: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爱莲说》;张载的《西铭》和《横渠四句教》;理念和性格迥异的程颢和程颐两兄弟⋯⋯

李叶明是随笔南洋网创办人、主编,专栏作家,联合早报特约撰稿人。历史方面由李老师主讲三家分晋:“战国为何从此开始?”;“孙膑庞涓,国家拼的是人才”;“真假苏秦,说客的能量有多大?”光看名字就能感受到课程的精彩了!

据符传丰博士介绍,该课程1988年创始之初,是由他及在报馆工作的韩山元与欧清池博士一起授课。直到2年前,韩老师过世之前,他去医院探望,韩老师还想将课程继续办到30年。他对自己的病情却并不担心,反而很关心课程的情况。韩山元是资深报人、知名文史工作者。他在退休之后,还去厦门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这一生最大的忧虑,就是下一代年轻人不再认同故乡的文化。韩老师也经常组织文史之旅,带领大家认识大好河山。他一生热爱新闻事业,退休后又以文史工作为己任。

在韩老师离世后,他的子女也希望课程可以延续坚持下去,所以符老师找了张从兴与李叶明,3人再继续开课。符老师说:“有些老学员已经上过20多年了,也有很多新移民加入。讲了这么多年,课程内容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随之改变,诠释的角度也在发生变化。学生也轻松,没有考试,工作忙碌之余,还可以花2个小时来上课很难得。这些文学作品既可以带给大家生活上的感悟也可以陶冶性情。如果引起兴趣多读,也能学到一些解读文学作品的有趣方法,更重要是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家待人处事方面有帮助,这就是传统文化课程的现代意义,不做过多学术上的分析。”

年龄最大的学员已经80多岁,年轻的十几岁。课程做了这么多年,学生们也都成为朋友,大家还一起去郊游,并促成了几对情侣。一位20多年前来上课的学生,现在已经成为国大中文系教授。他当年来听课时才15岁,周年庆时还来分享了当年趣事。很多人是一家人一起来上课,各行各业的人都来。符传丰博士是海南人,当年获得会馆的奖学金和贷学金,后来出于回馈会馆的想法来会馆任教,没想到一教就是30年。

重视文化传承的会馆

新加坡海南会馆(以下简称会馆)是海南籍华人的最高宗乡组织。前身为成立于1854年(也有1857年的说法)的新加坡琼州会馆。1994年9月16日正式改称新加坡海南会馆。

琼籍人士移民新加坡是从1850年开始,由于人数日渐繁多,所以于1854年由韩旺彝(亚二)、王志德等倡议组织琼籍同乡会。当时由韩、王两位联合乡亲集资2700元,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小坡吗拉峇街屋宇三间,作为会所。之后,由王永祥、周德炽、郑志禄、吴志裕等筹建会馆。1878年,购置美芝路47号为馆址,一直沿用至今。

1942年至1945年日治时期,会务陷于停顿。1945年底,日本投降,会务恢复。1948年,由当时会馆主席符致逢及天后宫董事倡议重建。1959年获得政府批准,同年召开琼州各社团大会,成立琼州会馆(天后宫)改建委员会进行重建计划,经过多年努力筹款,1962年,7层楼大厦终告落成,于1963年4月7日举行开幕典礼。这座命名“琼州大厦”的高楼,内有琼州天后宫,会馆使用1楼为办公处,其余为商用办公室,出租给商家。

1973年,会馆设立大学奖助学金,1974年颁发首届大学奖贷学金,另外会馆还颁发高级中学与初级学院的奖学金,惠及同乡子弟。1976年,会馆创立互助部,为会员谋福利及发挥互助合作精神。1978年,会馆响应新加坡政府敬老尊贤运动,组织了敬老委员会,每年分发敬老度岁金。1979年起,会馆也积极响应和支持政府发起的各种运动,如爱国基金活动、推广讲华语运动、节省用水运动、礼貌运动、清洁卫生运动、守时运动、发扬东方传统等。

会馆有乒乓队,还成立了华乐团、口琴团、合唱团等。乒乓队历年都参加本地与全马社团的锦标赛,多次荣获团体冠军、亚军。口琴团、华乐团与合唱团也经常演出。80年代,会馆还先后设立了文学会、美术会、文史会、演讲会等。会讯于1984年起出版,报导会务活动,传达信讯给会员。

1984年12月,会馆与本地六大会馆联合发起全国宗乡会馆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之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于1986年成立。1989年10月,会馆庆祝成立135周年,举办书画展、千人宴,发起召开第一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为加强世界各地海南乡团、乡亲的联系、合作与团结做出贡献。1993年,设立经济事务部,以协调同乡向工商领域进军。

1994年12月,会馆设立了“吴德耀教授文教基金”,同时出版《吴德耀教授文集》以纪念这位一代哲人。1995年,成立海南省籍教育基金,以助海南省培训人才。

服务社群 不遗余力

2004年,会馆为庆祝成立150周年,主办专题讲座“妈祖文化与新加坡社团”,同时又举办义走为“琼州乐善居”筹款。2005年9月,8级台风登陆海南,这是海南岛近32年来最强劲的台风,损失惨重,会馆发起赈灾工作,为灾民筹募义款21,200多元。

2005年新届理事会成立后,即改进和提高会馆的行政效率,引进年青人和有才干的馆员加入领导层,积极推动会务,加强海南人的团结,同心协力为海南社群服务和工作。同年10月4日召开“海南乡团座谈会”;同时会馆代表团又先后访问海南各乡团,以加强会馆与各宗乡团体的联系与沟通。

2006年1月8日,会馆首次主办迎新会,同时以实际行动支持NKF为肾脏病人所做的努力而筹募义款。会馆与天后宫联合另捐献了一万元予NKF。2006年12月,为配合庆祝成立152周年,会馆主办了“首届新加坡海南传统文化节”。会馆自2006年以来便开始为嫁来新加坡的海南姑娘提供法律援助。目前有数名律师帮忙处理家庭纠纷和婚姻问题,已成立法律援助处,协助在异乡举目无亲的同乡。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地震,会馆及属下19个团体筹得34万余元义款。2009年,在会馆的组织下,由新加坡中央医院高级顾问专家李胜德教授率领的新加坡义诊团,带着对海南人民的深厚情谊和对唇腭裂患者的关爱,开启惠及唇腭裂患者的“微笑工程”。

2009年10月,会馆成功主办了第11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暨第2届海南传统文化节,有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南乡亲出席了这次盛会。2014年,海南会馆在庆祝160周年的同时也庆祝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成立25周年。2014年,海南会馆获得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颁发优秀会馆奖。

潘家海会长说:会馆要改变方针,更注重中华文化、海南文化的传承

现今的海南会馆,拥有5000多名会员。会员分为团体与个人两种,本地的琼籍团体都是该会的会员。“小时候,父母问我,家在哪里?如果我回答出新加坡的地址就会被训斥,而正确答案只能是海南文昌公坡镇錦山头村。”父母的影响与教育让海南会馆会长潘家海对海南这片故土感情深厚。操着流利的海南话,却出生在新加坡的潘家海会长认为:“现在学校开设的华语课程,讲中华文化的部分较少,课程安排也不多。时代在进步,中国未来发展会吸引更多人来学习华语,学习中华文化。当年祖辈来新加坡发展,建立会馆服务乡亲,现在已经不像以前,会馆已经不需要帮助乡亲找工作找住宿,会馆要改变方针,更注重中华文化、海南文化的传承。”

通过会长的一席话及会馆的发展之路,我们不难看出海南会馆30年坚守文史哲讲座的原因。

琼州会馆匾额及黄遵宪楹联

会馆的人文景观

巍峨堂皇的7层楼琼州大厦于1963年4月7日举行开幕典礼。当时不少马来西亚琼州会馆组织赠送祝贺的匾额,至今还悬挂在一楼的大厅。“琼州会馆”四字匾额,黑底金字,因年代太过久远,是哪位名家所书写,已不可考。而“海南会馆”四字却是海瑞的集字。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史载他的书法,笔力精绝、功力深厚、静逸而无妩媚之态。据王振春介绍,当时找不到海瑞写的“馆”字,只好找来他所写“食”与“官”两个边旁合并而成。

另一件海南会馆最古老的楹联是清朝驻新加坡的总领事黄遵宪留下的,这对楹联原来是放在天后宫的柱子上,后来移到会馆的大厅里。据说这位总领事虽然很有学问,但自认字写得不好,很少题字,所以这成为新加坡留下的唯一一副黄遵宪楹联题字。黄遵宪的楹联内容是:入耳尽方言,听海客瀛谈,越人乡语;缠腰数豪富,有大秦金缕,拂箖珠尘。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清末杰出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他曾先后出任清朝驻日本参赞、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国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等。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任归国时,他的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黄遵宪从广东梅县抵达北京考中举人后,本可继续登进士、入翰林,可他毅然摆脱科举考试的束缚,远涉重洋,和外交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任驻美旧金山总领事和驻新加坡总领事期间,以随机应变的公关谋略,确保了华侨在海内外的正当权益,和华侨建立了友好亲密的关系。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贴切的比喻,使读书的三种境界形象化了。海南会馆在弘扬中华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这一点在海南会馆坚持上课许多年的师生身上、在海南会馆的全体同仁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我想,他们很多人已达到了第三境界。

(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