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散尽还复来

——新加坡先驱画家、美术教育家沈雁

文·邹璐

沈雁

她出生于中国江南水乡一个书香世家。在她91岁漫长人生中,曾三次孤身一人环游世界,从亚洲到欧洲、澳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除了南极洲,她的足迹无所不及。她生前共举办过94场个人画展(其他联展活动未经统计),遍及22个国家和地区。当她1954年途经新加坡,首次在新加坡举办画展,就与新加坡结下不解之缘,她的后半人生45年光阴留在了岛国。她曾参与创办新加坡艺术学院,虽然这所学院早已走入历史,但她苦苦经营为之奉献长达20多年,为新加坡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他们中有不少人正是因为受到她的感召,她的影响,她的教导,从此走上艺术发展之路。她,就是被称作是“传奇女性”的新加坡先驱画家、美术教育家沈雁。

优裕出生,高起点人生

《菊石图》65x30cm

《菊石图-龙瓜菊》79x30cm

沈雁的传奇人生即使放在今时今日的社会环境,还是令人惊叹,望尘莫及。在我们试图要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的传奇人生之际,先把时间拨回到近百年前。

1919年,沈雁出生在中国浙江嘉兴,没有更多资料向我们描述她所来自的那个家庭,以及她的至亲家人,不过一再被提起的一个事实是,“她自幼受母亲及兄长影响,酷爱绘画。”有关她的母亲,我们不得而知,至于她的兄长,应指沈德基。沈德基早年学过美术,成年后,举家移居到遥远的南美洲巴西圣保罗市(São Paulo)。

圣保罗是南美洲最繁华最富裕的国际大都会,早在200年前就有大批华人移民至此。沈德基早年在圣市经营调味料、土特产,在当地华人社团也有一定的知名度。1953年,被西方艺坛誉为“东方之笔”的中国近代著名艺术大师张大千移居巴西圣保罗,并建起一座当时当地颇负盛名的中国式园林——八德园。有远在台湾、香港的艺术青年远赴南美洲,投奔张大千门下,沈德基也将女儿沈洁送到张大千画室学习,成为张大千当时为数极少的几位入室弟子之一。或许因为这样的渊源,沈雁与张大千的情谊往来非同一般,他们不仅有合作完成的画作如《竹菊双清》等,张大千也多次为沈雁的画作题跋。1971年12月,张大千在观赏过沈雁画展后欣然提笔写到,“笔收众妙,墨到无痕”,以张大千对中国水墨笔法技巧的见解,这样的评语可说是非常高的褒奖和嘉许。

沈雁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音科进修纯美术和音乐,后转入上海新华艺专继续修学,于1938年毕业。新加坡先驱艺术家刘抗(1911—2004)曾于1926年进入上海美专西画系学习,1927年秋转入新华艺专学习,如此看来,刘抗与沈雁是校友兼学长。1928年,刘抗远赴法国巴黎学习艺术,后来未满22岁就成为上海美专西画系老师,因此与沈雁又多了一层师生情谊。

刘抗比沈雁年长几岁,个性淳朴、开朗的他,对沈雁完全没有师长的架子,从刘抗多次为沈雁画展撰写序文看来,更有一种由衷的欣赏和赞美。如1984年沈雁举办《世界风光画展》,刘抗撰文写到,“负起(艺术创作)这艰辛工作的责任者以男性居多,妇女界能挺而助势者洵如凤毛麟角。

沈雁女士就是我们所能得到的一根凤毛。这根凤毛真是秀外慧中,她有活泼伶俐的举止、流畅含蓄的谈吐,高尚纯洁的心灵和壮大宏远的抱负。”沈雁的确是一位有“壮大宏远抱负”的非一般女性,这从她的人生轨迹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东方到西方,再回归东方

沈雁早就立志成为艺术家,她于1940年在上海大新公司画廊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崭露头角、一鸣惊人、敛华就实,荤然有抱负。”

1949年,她东渡扶桑,进入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深造,于1952年毕业。随后,她来到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进入法国文艺大学学习,同时也在法国著名画家法朗·雷全(Fernard Legar)画室研习。

沈雁与她的作品《巴黎艳舞》合影

法国留学深造的经历对沈雁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明显影响,她曾多次以巴黎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巴黎艳舞》等,她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毫不拘束,跳脱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在构图及用色方面明显受到野兽派影响,大胆、鲜艳、粗放、夸张。有人认为这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我比较认同的是这似乎传递和反映出艺术家的性格特征,她为人热情、性格外向,在西洋画处理方面,笔触活泼,画面随性洒脱。

有资料显示,1953年沈雁以5幅作品入选法国春季沙龙画展。夏天,她来到西班牙夏都(Saw Sebastian)度假,并在当地创作了二十多幅作品,就有当地人邀请她举办画展,一时轰动古城,“全西艺文名宿,朝野显达,与夫外邦使臣宾客,多远道兼程莅临欣赏,载誉之隆,盖可想见。”

1954年,这位已经在巴黎举办过个展的时尚女性艺术家,回返东方,途经新加坡,新加坡中国学会为她举办了一场画展。随后她途经越南西贡、菲律宾马尼拉也分别举办画展。1955年,她再次来到新加坡,并从此和新加坡结下近半个世纪的缘份,那一年她正值36岁。

致力艺术教育,培育本土人才

作为艺术家的沈雁,她的作品数量颇多,不难看出她一直勤于作画。她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多面手,通晓中、英、日、法等多国语言,喜欢舞蹈、戏剧、音乐等,偶尔也粉墨登场,过一把京剧的瘾,至于歌唱方面,据说联欢聚会时她时常被邀请献歌一首,每次她也毫不推辞,引吭高歌,显示出她的开朗性格。

不过论及沈雁对于新加坡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应归功于1957年她担任首任院长的新加坡艺术学院。新加坡艺术学院最早由中国学会创办,时任中国学会主席李绍茂先生是一位受英文教育的“杰出公务员”,也是一位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民间学者。

翁锡礼是本地知名艺术家,他在回忆沈雁老师时恳切表示,“老师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没有沈雁老师,没有沈雁老师当年创办的新加坡艺术学院,就没有今天的我。”翁锡礼说,他在少年时就对绘画有浓厚兴趣,画画、书法总是名列前茅,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却无缘在艺术方面做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直到沈雁老师创办新加坡艺术学院。他当时年仅16岁,报读课程,学制三年,每周上课两次。为了打好绘画的基础,原订第一年素描,第二年水墨,第三年油画,他严格要求自己,学了三年素描,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

翁锡礼说,新加坡艺术学院首次开班,招生人数多达120多人,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于这类艺术课程的迫切需要,但三年课程学习结束,第一届毕业生仅18人,足以证明坚持学习艺术之大不易。

同为第一届毕业生的姚天佑表示,当年沈雁老师初来新加坡,他就有机缘认识老师,并向老师学习。沈雁最初在位于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爱德华太子路(Prince Edward Road)华人青年会开班,授课对象以有兴趣绘画的社会人士为主,上课时间在晚上。姚天佑说,当时他因为在一间药房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全职工作,放工之后赶去上课,非常适合像他这样的上班族。因为老师的耐心教导,循循善诱,让他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并对审美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为他的人生增添更多光辉和精彩。

姚天佑由衷赞叹,沈雁老师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和伟大理想的非凡女性,她环游世界在各地举办画展的壮举,七尺男儿也望尘莫及。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却是崎岖道路,新加坡艺术学院一直苦于无固定校址,无法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此外,沈雁老师的社会事务众多,为人质朴,有求必应,也分散了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事实上,沈雁老师毕生为发展艺术事业,付出很大代价,非常人所能理解。作为一名有成就的女性艺术家,她完全可以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画一些她喜欢的题材和内容。以她的社会活动能力和非凡的社交才能,足以让她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但她的雄心壮志却将自己绑上艺术理想的战车,终其一生为之奋斗。

1963年,沈雁女士为筹募新加坡艺术学院基金举办个展,展出作品多达315幅,有油画,也有水墨画,还有大量以各国风光为主要内容的油画作品。非常可惜的是,今天我们只能浏览目录而无缘欣赏原作了。

《牡丹》油画 80x101cm

《新加坡》油画 60x75cm

这些作品最高标价高达6000新币,以当时的社会环境、市场行情,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也有标价100、 200、 300的画作。展览获得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赞助人多达205人。其中多为当时的社会贤达、政商名人、文化艺术界人士,大家慷慨解囊,共襄盛举,不仅体现了她的非凡社会活动能力,更让人看到早期华人社会对文化艺术的推动和支持。无奈,今天已经无人能够为我们详细回溯这段辉煌的办学往事了。

沈雁女士别无长物,有的是她的艺术才华和热爱艺术的理想主义精神,她的售画收入维持新加坡艺术学院的发展,也曾为南洋大学、新加坡国家剧场等项目筹款。她的人生正如李白诗中所言,“千金散尽还复来”。在她过世后,2014年,“宣和文物”为她举办遗作回顾展,售画所得用于圣路加医院筹募基金。2017年12月,“宣和文物”再次为她的遗作举办画展,为全国肾脏基金筹款。希望沈雁的作品与更多喜爱艺术的人结缘,为爱接力,为慈善尽力,把她的爱永留世间。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