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制衣业的繁华岁月
文图·陈伟玉
制衣业属于轻工业。新加坡制衣业起初是家庭工业,仅制造一些粗布衣裤供劳工阶级使用。战后新加坡人口增加,衣服的需求跟着增加,制衣业迅速发展起来。小型制衣厂以客家籍占多数。60 年代新加坡政府提倡工业化,于是到香港招商,鼓励制衣商到新加坡投资设厂,以解决劳工问题。接着,70年代台湾成衣商也到新加坡设厂。1960至1975年新加坡的制衣业是学习期,为香港和台湾公司承包生产。80、90 年代中期,制衣业面临劳工短缺的问题,一些制衣厂转到海外生产,以降低劳工成本,而有的则走入历史,停止生产。
客家籍人士经营小型制衣厂
战前新加坡制衣业属于小型规模,采用家庭式经营,由全家男女老少一同参与,不分昼夜,埋头缝 制,才能维持生活。当老板的,身兼数职,既是经理,也是裁缝师、推销员,以及打杂职务。他们以手工自裁自缝做成廉价劳工服装,如“水衫裤”,然后挑担去街市摆卖,由清早至夜晚,或者通过零售店售卖。1941 年以前,制衣只有量的增产,加上生产工具简陋,所以产品粗略,销售价格也低廉 (一条短裤仅卖6毛钱)。
战后至50年代初期新加坡、马来亚、北婆罗洲、砂越、印尼的人民普遍缺乏衣着,各地商家至新加坡 采购。因新加坡占自由港之利,各国布料涌入新加坡,制衣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每家制衣厂生产的产品皆不一样,有的生产衬衣,或者牛仔裤,或者内裤以及童装等。战后,经营小型规模的制衣厂以客家人占多数。据刘叔宽所述,1960年以前客家籍人士开设制衣厂的,分别有源丰 (1946)、联兴行 (1955)、祥兴 (1951)、丽都 (1955)、沈俊明号 (1947)、生记 (1958) 和明新 (1947) 等,共有95 家。[1]小型制衣厂位于大街小巷,主要分布在大坡 (现今牛车水 Chinatown)、 小坡的马来街 (Malay Street)、芽笼 (Geylang)、麦波申 (MacPherson)和 阿裕尼 (Aljunied)。小型工厂主要做非固打配额,销售本地市场及出口外 销至中东和南太平洋一带。例如珍珠制衣厂于 1968 年成立,早期生产童装,后期生产女时装,外销至中东国家。[2]70年代制衣业著名的品牌有 CYC、红叶、金叶和三枪牌。1968年张长中创立三枪牌制衣厂,专制中、高级男士衬衫,一半供应本地市场,另一半出口外销至汶莱 (Brunei)、缅甸 (Myanmar)、斯里兰卡 (Sri Lanka) 及印度 (India)。[3]
港商进军新加坡制衣业
1960 年代吴庆瑞担任财政部长时,负责规划新加坡经济,推动工业化,于是到香港招商,会见制衣商,并鼓励他们到新加坡设厂。因为制衣业是劳工密集工业,需要大量的劳工投入生产,正好可以解决新加坡劳工失业的问题。香港与台湾成衣业起步较早,走在新加坡的前端,60年代初期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实施配额制度限制成衣进口,导致香港及台湾成衣业深受影响。为了降低成本,香港成衣业商家便到新加坡设厂,创立大型制衣厂,采用机械化,专做固打配额,外销至欧美地区。他们把生产技术与技工也带到新加坡,新加坡因而成为香港制衣业的代工。60年代,香港制衣商到新加坡设厂的有永泰 (Wing Tai)、长江、豪华、大马和星洲。港商注重灵活性,强调技术,生产衣服款式从简单到复杂皆有。
永泰制衣公司的创办人是郑翼雄,于 1955 年成立。初期生产牛仔裤、衬衣、汗衫等衣服,主要出口到英国,后来做成衣批发与零售业。1963年8月9日,设立新加坡永泰制衣公司,开设 Stock-Mart 连锁店。制衣厂员工起初有二三百人,后来增加至2000人。其公司制衣设备由黄日昌的聚昌公司供应。黄日昌是新加坡制衣设备著名的代理商。[4]1974 年起,郑翼雄次子维强到新加坡接手管理公司,业务迅速发展。1982年郑维强担任新加坡纺织暨制衣厂商公会会长,推动公会业务的发展。
1949 年陈瑞球在香港创立长江制衣厂,主要生产衬衫供应当地市场,后来出口欧美市场。1961 年长江制衣厂注册为有限公司,相继在新加坡、法国、意大利、英国及美国开设分销办事处,形成海外分销网络。陈瑞球侄子永滔于 1978 年加入新加坡长江,管理分公司。
1963 年星洲制衣厂在新加坡成立,由何国才担任厂长,负责监督生产一切事宜。翌年,任东南亚制衣厂总厂长。1965 年转任远东制衣厂总经理兼总厂长。他任远东总厂长时,结识蓝天,两人合作接订单,以免互相竞争。1970 年创立国泰制衣厂,与豪华制衣厂一样,生产牛仔裤,销售至美国及欧洲。其工厂机器早期从香港进口,后来在本地购买日本制造的制衣设备。布料方面,则是从香港进口。其公司早期接外销订单,产量数千打不等,后来因经一次资金危机后重新调整其公司生产额,仅生产 500 至 1000 打的数量,并采用外包制。订单多时,就外包给数家小型工厂加工生产,与其合作过的小型工厂计有 13 至 15 家。其员工有 1000余人,主要是新马两地女工,而男工则从事画图裁剪。1980 年代又到马来西亚柔佛州笨珍 (Pontian) 设分厂。80年代中期以后,新加坡制衣业面临种种挑战,如订货量减少、时尚潮流的变化、劳工薪资上涨等问题,使得制衣业走下坡,其公司亦面临同样的问题。90 年代初期,他开始逐渐减少生产,于 1995年7月正式歇业。[5]
1965年何国才与蓝天、沈俊民、 余达水等人发起组织新加坡制衣厂商公会,脱离华洋百货公会新衣部。翌年12月,新加坡制衣厂商公会正式成立,由蓝天担任会长。蓝天 (1926- 1982),祖籍大埔县,早年就读华侨中学及圣约翰书院。毕业后协助其父顺清管理联兴钻石商行。1955年蓝天创立联兴制衣厂有限公司,生产士兵、军官等衣服,销售至本地与马来西亚等地市场。1960年代,又买下星洲制衣厂,创立天工织造厂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员工约有300人。蓝氏担任新加坡制衣厂商公会会长多年,在任期间,领导同业团结一致,提高品质及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其为人能言善道,社交广阔,活跃于华社,并担任各团体的领导,如新加坡棉业厂商公会会长、马来亚铁道局委员、中华总商会交际主任兼新厦募捐副主任、星洲钻商公会主席等。1982年1 月25日,他与世长辞。[6]
台商到新加坡设厂
台湾纺织业自1940年末期开始发展,1964 年至 1972 年纺织业的出口进入颠覆期。[7]70年初期台湾纺织业占总出口额30%,可见纺织业是台湾第二大工业。1970年代,台湾成衣商也到新加坡设厂,分别有台隆、东盟、永华、百星、马来西亚 (远东) 和振兴,以生产针织品为主。台湾成衣商重视制度化,由上层管理下层,服装的款式简单化为主,方便管理与生产。
台隆针织私人有限公司于1970 年成立。其公司副总经理钱桎根,曾任职大马纺织厂,所以对制衣生产很熟悉。厂长是曾炳二,擅于生产管理与策划,具有数十年实务经验。1973 年台隆在裕廊工业区建了一间工厂,大肆发展纺织业。1970 年代冯国华创立永华工业私人有限公司,在亚逸拉惹工业区设厂,主要生产聚脂纤维针织和尼龙针织成衣,出口外销至澳洲及美国市场。冯氏建厂初期标榜 “实事求是” 而建立了脚踏实地扩展业务的制度,业务蒸蒸日上,员工有数百人。
百星制衣厂私人有限公司的领导,即是李汉辉。其公司也是生产纤维针织和尼龙针织成衣,以出口外销为主。公司位于文庆路 (Boon Keng Rd.) 和麦波申两处,1973 年设立另一家分厂,即联兴纤维工业私人有限公司,员工有600余人。[8]
1972 年朱英彪在新加坡创立振兴制衣厂私人有限公司,后来改组成为骏辉集团。现今骏辉集团已经成为世界顶尖的纺织品生产商之一,生产供应遍及新马两地、越南及中国。
星纶的兴起
70年代初,新加坡许多家制衣厂开始尝试出口到欧美国家。由于缺乏外贸出口的经验,首先是为台湾和香港纺织业承包生产。60年代末期,由李国基主导的星纶制衣厂是个典型的例子。星纶原本生产星马 (Starhorse) 牌针织内裤供应给新马两地批发商,在70年代初,为一家台湾宝新纺织公司代加工后,出口针织童装给宝新在美国的百货公司客户。1975年起,星纶已经有了欧美的直接客户与出口经验以后,就全面转为外销;[9]80年 代,由于新加坡面临严重劳工短缺的问题,除了大力引进制衣新科技改进生产力外,同时也在劳工密集的国家设厂。1984年,星纶在孟加拉与当地人合作开设制衣厂,但由于合作伙伴诚信不足,三年后就拆伙。1994 年,星纶重新起步,成功独资在斯里兰卡设立制衣厂和绣花厂,之后在中国、越南和柬埔寨都设有工厂。[10]可见星纶由一家小公司,已蜕变成为一家出色的投资发展公司。
注释:
[1] 刘叔宽,〈星洲邑人工商业概述〉,《新加坡茶阳会馆百年纪念刊》(新加坡:新加坡茶阳会馆,1965),页1-56。
[2] 李采曾的访谈,2016年7月8日。
[3] 梁德发,〈三枪牌制衣厂集团决再投资六百万元〉,《联合早报》,1988年7月22日,页 22。
[4] 口述历史中心-黄日昌:002026/8。
[5] 何国才的访谈,2016年12月5日。
[6] 蓝宏赉的电话访问,2017年4月5日。
[7] 温肇东,《纺古织今:台湾纺织成衣业的发展》(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16),页94。
[8] 李肇基,〈针织工业的市场动态及展望〉, 《南洋商报》,1974年11月23日,页13。
[9] 李国基的访谈,2017年2月25日。
[10] 郑明杉,〈星纶第二代李国基:夕阳只能形容管理层〉,《联合早报》,2015年7月11日。
参考文献:
1. 何国才的访谈,2016年12月5日。
2. 刘叔宽,〈新加坡客属人士动态〉,《南洋客属总会第三十五、六周年纪念刊》(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67 ),页 A149-158。
3. 李国基的访谈,2017年2月25日。
4. 李采曾的访谈,2016年7月8日。
5. 李肇基,〈针织工业的市场动态及展望〉, 《南洋商报》,1974年11月23日,页13。
6. 梁德发,〈三枪牌制衣厂集团决再投资六 百万元〉,《联合早报》,1988年7月22日, 页22。
7. 蓝宏赉的电话访问,2017年4月5日。
8. 口述历史中心-黄日昌:002026/1-12。
9. 温肇东,《纺古织今:台湾纺织成衣业的发展》(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16)。
10. 卓济民,〈新加坡客家人经营的主要行业〉,《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 纪念特刊》(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89),页435- 440。
11. 郑明杉,〈星纶第二代李国基:夕阳只能形容管理层〉,《联合早报》,2015年7月11日。
(作者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 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