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别
文图 · 邹璐
2017年2月13日晚7时45分,我国第二代知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工作者符致珊(Foo Chee San),在 中国海南文昌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0岁。按照海南文昌当地的习俗,一周之后,他的家人才 将消息发布出来。虽然符致珊近年来已经很少回来新加坡,熟悉他的人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 还是忍不住伤感。

艺术家符致珊
以今天网络通讯联系的便利,很快就有人把消息放在了社交媒体上,还有人分享符致珊的旧作 和剪报,以示缅怀。《联合早报》副刊隔天也及时刊登一则新闻,只是这永久的告别还是生硬地提 示我们,再也没机会和这位亲切随和的长者面对面做访谈了,再也没机会听他说说他自己的故事⋯⋯
符致珊的生前好友,知名艺术家杨可均说:“虽然我们已经很久不见了,这些年老符常住海南, 越来越少回来新加坡,但是当我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感到非常伤心难过。他是一位难得的好人,没 有敌人,好好先生。也许社会的标准各有不同,但符致珊作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我认为是当之无 愧的。”
南艺设纪念专区缅怀符老师
为找寻了解符致珊并可以做访谈的人,我们从百盛楼二楼新国画室潘先生那里,一直追到南洋艺术学院(南艺)四楼图书馆。南艺黄惠玲老师和黄青俊老师接待了我,回忆起很多符老师在南艺的往事。 他们的追忆含着泪,带着笑,悲而不伤,说起老师的种种趣闻轶事更是有一种温情涌动,温馨感人。
据说,符致珊后来在新加坡的日子,几乎每天上午固定时间到南艺“上课”。其时,学校已经 没有安排他的课,但保留他的办公桌。有时候,他会让同事带他去课室“上课”,发现课室没有学生,他就会喃喃自语:“哦,现在放假了。”看到课室里有其他老师在上课,他就自言自语地说:“哦,是我记错时间。”然后静静走 开。如果有人问他:“符老师,您今 年多大岁数了?”他总是乐呵呵地回 应道:“65咯。”其实,那时候老师 已经超过80岁。也许他的记忆一直停留在美好的65岁吧。
人们很难准确回忆起符致珊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失智”症状,失智 症(Dementia)是一种很难描述,也是很难解释和判断的症状组合,包括记 忆力减退,以及其他认知功能衰退, 如空间感、计算力、判断力、抽象思 考能力、注意力等方面。最初大家都 没注意到符老师有什么异常,因为他 几十年如一日,工作认真,废寝忘 食,正如刘抗先生曾经(1982)撰文写 道,“致珊很忠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往往周末也要回到教室里去做做这个,弄弄那个,忙得不可开交。但又善于利用课余时间从事艺术创作,尤 其在放假期间,宁愿牺牲别的游乐, 决不放弃挥管握毫。”
只是渐渐大家就发现,他在课 室上课,上着上着,忽然没来由地, 不声不响就离开课室,到外面休息去 了,之后竟然忘记再回课室继续上 课。再后来,身边的同事发现符老师 会重复请人复印课程表、剪报等,并 不厌其烦地一再道谢。他去咖啡店用 餐,喜欢的食物永远只是那两样,咖 啡和海南鸡饭,可是他时常吃完饭忘 记还钱,好在身边的同事都很疼他, 会悄悄帮他还钱。咖啡店的老板也很 贴心,有时候有同事过来帮忙还钱, 老板连忙摆手说,还了,还了,不 用还啦。
那些年,符致珊依然每天到学 校,固定坐在他的座位上看报纸,有时会到课室看看,不然就到图书馆看 书,固定时间到咖啡店用餐,固定时 间到百胜楼潘先生那里坐一会儿。他 是那么安静,又是那么随和。他沉浸 在他自己一如既往的世界里,人们似 乎也习惯了有这么一位老人默默朝夕 相伴的日子,感觉这世界真的有一种 关系可以长久维系着,但是时光流逝 一去不复返,岁月会变老。
南艺在获悉符老师辞世的消息 后,以最短时间迅速制作了一本纪念 册,收录符老师的一些旧照和作品照 片,并将老师出版的画册专门找出 来,放在图书馆入口处的显著位置, 供人参阅。旁边还有一本留言簿,方 便人们留下感言。轻声播放的舒缓旋 律的东洋音乐让人忆起老师曾两度留 学日本。一页页翻阅那些留言,有中 文,也有英文,有的写得很长,有的 寥寥数语,那份不舍和哀思透过纸背 传递到每个读者的心底。人们为这份 人世间难得的真情流露所感动。
求学经历和职业生涯
符致珊,1928年7月30日生于中国海南文昌堂福村,在当地小学启蒙。1936年随姑母南渡马来亚, 落脚在彭亨州文冬小镇,投靠伯父符气存。小学、中学都在文冬就读。 从学生时代,他就十分喜爱画画,绘 画作品时常被张贴在课堂里。
符致珊早在彭亨启文中学读书时就立下志向,成为一名美术教 师。1953年,南下新加坡,报考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专业是艺术教育 系。因为经济拮据,他就在美专附近 的一间咖啡店打工,赚取一些收入自 助读书。每月薪水30元,美专学费15 元,还有一点结余就用于购买画材, 生活相当艰苦,每晚只在咖啡店铺帆布团入睡。

《湖畔晨韵》水墨 (2001) 66X67cm
美专毕业后,他得到校长林学 大的推荐,来到福建会馆属下的爱同 学校担任小学美术老师。当时爱同的校长是美术评论家玛戈,非常赏识他的工作。据说当年他在爱同学校执教,很喜欢小孩,总是带给孩子们很多新鲜的视角和有趣的美术尝试,爱同学校在校际比赛中美术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61年,符致珊在新加坡国立 师资训练学院美术工艺教育系受训。 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本语学习,1963 年,获哥伦布计划奖学金远赴日本东 京国立工业技术院,专修美术工艺教 育文凭。20年后,于1984年他再赴 日本留学,获得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 术系美术教育硕士文凭。
如今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他在日本 学习生活的情况,符致珊的日语说得 不错,并且他的英语、马来语也相当 流利,一些日文礼貌用语更是时常挂 在嘴上。据说,1983年他在日本举 办画展,画作卖得很不错。符致珊说 后来画廊主人拿着账单来跟他结账, 他看了半天有些看不明白,指着一些 费用问画廊主人,这是什么项目的花 费?画廊主人回答说,这是这些天来 陪您吃饭逛街的费用。说完老师自己 先哈哈大笑起来,感觉那是一段颇为 惬意的东瀛时光。在国家图书馆查找资料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份符致珊手 稿的复印件,那是一篇约3000多字 的《佛教与日本书法》的学术文章 草稿。
符致珊的主要职业生涯是:1956 年至1963年担任爱同学校美术课主 任;1964年至1967年任教新加坡国立 师资训练学院美术教育系;1968年至 1970年,任职新加坡教育部美术工艺 专科助理视学,不过这份公务员工作 仅两年,他还是回到教学岗位。他更 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把他对于美术 教育的思考和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
1971年至1982年,符致珊任教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美术工艺教育 系。此外,他也曾任教新加坡国立 大学课外进修课程,以及担任南洋艺 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纯美术系主 任。他为新加坡培养了大批实用型美 术教育人才,活跃在美术教育的第一 线,也多次撰文探讨美术教育的重要 性,如《美术教育与工业产品的应 用》、《美的传播》、《谈美术教育 的价值》等。很可惜,老师笔耕不 辍,数十年来写了大量美术教育和艺 术赏析、评论的文章,但没能结集出 版。目前已出版的著作只有《木工材料》、《设计基础与实习》。

《渡头》水墨 (1998) 70X70cm
可以肯定地说, 符致珊在新 加坡美术教育领域是做出重要贡献 的。1988年他获颁新加坡国庆日总 统颁发“长期服务奖”。在《50年艺 坛四友》中他透露,早在中学时代, 他就立志当美术老师,数十年职业生 涯,他成为专门培养美术教师的指 导老师。
他的同班同学钟正山(马六甲)、 庄金秀(吧生)以及林木化(新加坡), 都是美专美术教育系毕业。其后数十 年间,他们虽然身处新马两地,但 都在各自领域,秉持青春梦想,在 美术教育方面不断努力,做出贡献。 钟正山曾在马来西亚芙蓉中华中学当 美术老师,后创立马来西亚艺术学 院;庄金秀回到吧生,在光华中学当 美术老师,并创立皇城艺术家协会; 林木化曾在爱同学校以及南洋美专任 教。正如钟瑜博士在画集中撰文写 到,“美术教育乃是马来西亚、新加 坡教育体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四 位前辈画家不但是马新两国本土的新 一代先驱画家,也是国家独立之后, 华人美术教育史上的开创者、领航者 及守护者。”
符致珊终身躬耕于美术教育 领地,其美术教育思想及专业精神 追求,从他的文章中可以深刻体会 到:“今日的艺术将是未来艺术的导 源,在此希望作为年轻的艺术工作 者,在你们可能做到的范围里,应尽 量发挥你们的创作精神,来引导人类 的心灵,为美所感化。这不但是艺术 家的理想,也是艺术家在工作上真正 而唯一的目的。”

《甘榜乌敏》水墨 49.5X45.7cm
画展为艺术生涯划上圆满句号
2012年11月28日至12月16日, 在符致珊工作多年的南洋艺术学院 林学大展厅,一场题为《献礼》的 符致珊个人画展隆重举行。符老师看 上去很兴奋,开幕式上跟所有人愉快 合影,但又让人感觉到他眼神中的游离,他真的知道这是他的个人回顾展 吗?他的记忆和思想就像忽明忽暗的 灯光,在他的内心世界也许要不断忍 受失忆的痛苦,但生性温和的他不会 让任何人看到他可能承受的痛苦,始 终保持低调浅浅的微笑。
关于这场画展是有点缘由的。当 时符致珊在南艺有一间独立的大师工 作室,日积月累堆满陈年旧物,当然 最多的还是他的画作、手稿、材料、 书本、报纸等。符老师有储物的习 惯,自然物件越积越多。据说他的住 家也是同样情形。
因校方要为符致珊调整办公室, 就有同事帮忙他清理杂物,于是就有 了这次回顾展。符致珊这一生只在 1982年在国家博物院画廊举办个展, 这场画展算是为他漫长的艺术生涯画 上圆满句号。
开幕式上符致珊的兴奋应该是 真实的,但是真正感到震撼和深受触 动的是参与主办展览的同事们。因为 他们难以想象,这位勤勉的艺术家, 在过去岁月里究竟创作了多 少作品,只能以不计其数来 做笼统概括。画册的命名 《献礼》,体现了校方以及 所有参与者对符老师的敬重 和爱戴。
画册中共收入符老师早 期木刻作品21幅,时间跨度 在1964至1966年间。那是新 加坡木刻版画兴盛的时期, 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版画家, 如朱庆光、林木化、蔡名 智、陈世集等,他们和符致 珊是同时代人。版画的成功 给他们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 基础,此后他们各自在不同 领域进行其他艺术创作,也 有同样的成功。
对于木刻版画,符致珊 是做过一些收集、分析和研 究的。在风气最盛的时候他 是一位富有激情的创作者, 之后他是具有理性思考和分析的研究者(他曾经专文探讨新加坡版 画艺术)。他的画笔和文笔让他与多数 画家相比,显得与众不同。
符致珊的作品以表现自然风景的 水墨画为主,也有极少数油画和人物 肖像作品。他擅长的还是水墨,并且 尤以早期淳朴自然的甘榜田园风景为 主题,相信与童年成长记忆和他的性 情有关。观赏他的风景水墨作品,无 论是故乡海南岛,还是中国各地名山 大川,以及世界各地美景,在细节处 总是不经意流露出南洋风景熟悉的笔 触和气息。万水千山走遍,最美依然 是故乡田园,这才是他魂牵梦萦,得 心应手的景象。
他的作画工具是东方的,画面处 理结合了西方绘画理念:注重透视、 光影,构图工整,布局舒朗。印象深 刻的是他对于树木、树林的处理:置 于画面近景的是井然耸立的挺拔的树 木,成为映入观众眼帘的第一形象; 然后才开始描摹刻画处于中景和远景 的山峦、丛林、甘榜人家等。近取其 神,远取其势,于是他的南岛村居就 跃然纸面,并且这类题材多次出现, 反映出他对此题材的热爱。正如他曾 经表示过:“我通常在国外作画,因 为我所喜欢的本地题材大多数已经 被现代的东西所取代,我喜欢不经破 坏的自然景物。”中国画就是寄情山 水,他在他的作品中留住了永远的南 洋和童年。

《符致珊自画像》木刻 (1966) 34X25cm
这些年,符致珊回到他出生的 地方,在那里安享几年平静祥和的晚 年时光,他的辞世也可以说是一种 圆满。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
参考资料:
1. A tribute to Foo Chee San: moments and milestones〉(南洋艺术学院,2012)
2. 符致珊画展》(1982)
3. 情韵创意》(2002)
4. 艺坛四友》(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