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28日

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

2020-04-21T13:45:19+08:00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化,加上国人的寿命因药物的进步而延长,因此国人对医疗保健信息的需求普遍增加, 而大量增加的新移民更需要对我国的医疗保健制度有所了解和认识。 4月28日下午,由宗乡总会主办、华侨银行协办、国家融合理事会赞助的“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以新加坡医疗和保健制度为主题,邀请了康威医疗集团总裁兼执行董事蓝秉汶医生,以及新加坡癌症中心的黄淑仪女士主讲。 新加坡的医疗体制 蓝医生首先介绍了我国的医疗政策,他表示,新加坡的全国医疗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相较于其他欧美国家来得低,这是因为新加坡政府采取“责任分担”的原则,希望政府、雇主及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医疗费用,并按照个人收入来鉴定补贴的程度,以此教育人民适当求医。 医疗体制共分为社区医疗、医院治疗及护理治疗,社区医疗为私人诊所及政府的综合诊所(polyclinic);医院治疗则分为公立医院和私人医院,公立医院有政府补助因此收费较为低廉;护理治疗可分为中期和长期,比如老人院、家庭医疗护理服务机构,多数为志愿福利机构,少数是私营机构。 政府在2012年新推出的社保援助计划,为40岁以上及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士提供医疗津贴,蓝医生鼓励大家申请此计划的补助,为自己谋求福利。 保健制度 黄淑仪女士则讲解新加坡的三大保健制度-- 保健储蓄(Mediasave),健保双全 (Medishield) 和 保健基金 (MediFund)。本地公民和永久居民都能享受保健储蓄和健保双全的配套,唯保健基金仅开放给本地公民,这是新加坡政府致力于为国民提供负担得起得的医药费,并为有需要的病患提供帮助而设立的医疗津贴制度。保健储蓄是从工作人士的薪资中,每个月扣除6.5%-9%,自动储蓄至保健户口,来支付其医疗开支或家人的住院费用。它可以提供住院病人每天最高450元的医疗津贴,或最高300元的手术费用津贴。 健保双全是用来支付长期住院治疗费,但病人须先支付部分费用,健保双全将补贴80-90%的余额。保健基金则为那些即使获得政府津贴、保健储蓄、健保双全和乐龄健保后,还是负担不起医药费的国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网。 发言人说,无法支付医药费的病人,可向公共医院、医疗机构和获保健基金认可的中长期护理机构的医疗社工求助。这些机构的保健基金委员会,将决定个别申请者可获得的援助金额。 近150位本地公民及新移民出席了讲座,并在问答时间积极的提问。有者询问永久公民和公民在医疗津贴上的区别,蓝医生表示,永久居民只享有公民一半的津贴,而持工作准证的外国人,则无法享受政府的津贴,但可依靠工作保险补贴。 当天出席的公众也获得华侨银行赞助的礼包,以及由康威医疗集团提供的3份医疗的幸运抽奖奖品。

新移民与新加坡社会系列讲座2020-04-21T13:45:19+08:00

四大名楼 重启石叻坡记忆

2020-04-22T10:59:40+08:00

4位主讲人讲解4大名楼的历史故事。左起为吴庆辉、柯木林、李叶明(大会主席)、潘宣辉、陈继廉及陈丁辉(特邀翻译) 新加坡是个传奇的岛国。先辈们胼手胝足,几经风霜方能在这里扎根,安居乐业。追溯新加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先贤,我们都不难发现他们在发迹后都爱置产。这些建筑风格迥异,装潢别出心裁,突显出主人家的喜好及气质。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4月7日联合举办《石叻坡记忆》活动系列之一: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座谈会,回首我国四座风雨名楼,聆听个中故事。活动有幸请到四位历史学者,柯木林、吴庆辉、潘宣辉及陈继廉,分别将南生花园、振裕园、晚晴园和金钟大厦的历史娓娓道来。 消失的南生花园与振裕园 首先登场的名楼为南生花园。根据主讲人柯木林的推测,南生花园原址就在在黄埔西路第34座组屋的位置上。南生花园是一座大花园,里面有假山、池塘、果园、珍禽、花草树木等。其主人是胡亚基,人称“黄埔先生”。胡亚基祖籍广州,是一名成功商人,为英国舰队提供食水与煤。他也是中国、日本和俄国驻新加坡领事,是历史上的“外交达人”。胡亚基飞黄腾达后,便在实龙岗路买了一座洋房,取名“南生花园”。 胡亚基故于1880年,其子胡亚业7年后也去世,南生花园易主。佘连城买下南生花园后将它改名为明丽园(Bendemeer House)。佘连城逝世后,南生花园自此便凋零、荒芜,最后还被夷为平地,后人再也无法一窥它的风采。 第二座已消失的历史建筑为振裕园。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吴庆辉表示,我国共有两座振裕园,一座是东陵振裕园(Magenta Cottage);另一座是加东振裕园(Mandalay Villa)。建于1882年的东陵振裕园是富商李清渊的故居。这栋洋房曾经是满清亲王和北洋水师的行邸,风光一时。加东安柏路的另一栋振裕园(Mandalay Villa)是其子李浚源的居所。李浚源是本地响当当的侨领,夫人陈德娘是活跃于本地上层社会的名流,热衷公益慈善,曾在此渡过其传奇性的一生。 现存的晚晴园和金钟大厦  马里士他的晚晴园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名建筑。晚晴园馆长潘宣辉在座谈会上除了为来宾讲解洋房的历史,也和大家分享了研究心得。晚晴园原名 “明珍庐” (Bin Chan House),第一任主人为广东商人梅泉宝。梅泉宝是爱马人士,明珍庐侧边还设有马房。1902年,明珍庐转卖给柔佛义兴成员之一林亚相。林亚相待在明珍庐的时间不长,接着房子就辗转落到张永福手中。 晚晴园因孙中山曾于20世纪初几次入住,并在此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进行其革命活动,从此与近代中国革命和民国创立有所连结。2011年10月,晚晴园内部整修并重新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地同步庆祝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最后一栋历史名楼是现为丹麦教堂的金钟大厦,主讲人为陈继廉。金钟大厦由陈笃生的后裔陈武烈所建,1910年竣工。这栋建筑充满了新古典主义风格,还夹带了浓郁的土生华人气息,中西合璧,尽显气派。 这栋洋房曾接待不少显要人物,其中一位便是孙中山。1911年孙中山乘船抵达新加坡,谣传有人要行刺他,于是同盟会的支持者便安排他下榻于地处隐秘位置的金钟大厦。另外一位名人则是泰国王子卡拉邦思。陈家与泰国皇室来往密切,当年王子在新加坡染病,最后病逝于此。 座谈会得到公众的热烈支持与响应,当天吸引了将近200人出席。与会者对本次活动评价颇高,甚至还有观众要求加场演讲。宗乡总会将于今年9月再次与国家图书馆携手举办《石叻坡记忆》系列活动之二,届时将展出珍贵的侨批文物及史料。

四大名楼 重启石叻坡记忆2020-04-22T10:59:40+08:00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