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主讲人讲解4大名楼的历史故事。左起为吴庆辉、柯木林、李叶明(大会主席)、潘宣辉、陈继廉及陈丁辉(特邀翻译)

新加坡是个传奇的岛国。先辈们胼手胝足,几经风霜方能在这里扎根,安居乐业。追溯新加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先贤,我们都不难发现他们在发迹后都爱置产。这些建筑风格迥异,装潢别出心裁,突显出主人家的喜好及气质。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与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于4月7日联合举办《石叻坡记忆》活动系列之一:新加坡四大历史名楼座谈会,回首我国四座风雨名楼,聆听个中故事。活动有幸请到四位历史学者,柯木林、吴庆辉、潘宣辉及陈继廉,分别将南生花园、振裕园、晚晴园和金钟大厦的历史娓娓道来。

消失的南生花园与振裕园
首先登场的名楼为南生花园。根据主讲人柯木林的推测,南生花园原址就在在黄埔西路第34座组屋的位置上。南生花园是一座大花园,里面有假山、池塘、果园、珍禽、花草树木等。其主人是胡亚基,人称“黄埔先生”。胡亚基祖籍广州,是一名成功商人,为英国舰队提供食水与煤。他也是中国、日本和俄国驻新加坡领事,是历史上的“外交达人”。胡亚基飞黄腾达后,便在实龙岗路买了一座洋房,取名“南生花园”。

胡亚基故于1880年,其子胡亚业7年后也去世,南生花园易主。佘连城买下南生花园后将它改名为明丽园(Bendemeer House)。佘连城逝世后,南生花园自此便凋零、荒芜,最后还被夷为平地,后人再也无法一窥它的风采。

第二座已消失的历史建筑为振裕园。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吴庆辉表示,我国共有两座振裕园,一座是东陵振裕园(Magenta Cottage);另一座是加东振裕园(Mandalay Villa)。建于1882年的东陵振裕园是富商李清渊的故居。这栋洋房曾经是满清亲王和北洋水师的行邸,风光一时。加东安柏路的另一栋振裕园(Mandalay Villa)是其子李浚源的居所。李浚源是本地响当当的侨领,夫人陈德娘是活跃于本地上层社会的名流,热衷公益慈善,曾在此渡过其传奇性的一生。

现存的晚晴园和金钟大厦 
马里士他的晚晴园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名建筑。晚晴园馆长潘宣辉在座谈会上除了为来宾讲解洋房的历史,也和大家分享了研究心得。晚晴园原名 “明珍庐” (Bin Chan House),第一任主人为广东商人梅泉宝。梅泉宝是爱马人士,明珍庐侧边还设有马房。1902年,明珍庐转卖给柔佛义兴成员之一林亚相。林亚相待在明珍庐的时间不长,接着房子就辗转落到张永福手中。

晚晴园因孙中山曾于20世纪初几次入住,并在此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进行其革命活动,从此与近代中国革命和民国创立有所连结。2011年10月,晚晴园内部整修并重新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地同步庆祝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最后一栋历史名楼是现为丹麦教堂的金钟大厦,主讲人为陈继廉。金钟大厦由陈笃生的后裔陈武烈所建,1910年竣工。这栋建筑充满了新古典主义风格,还夹带了浓郁的土生华人气息,中西合璧,尽显气派。

这栋洋房曾接待不少显要人物,其中一位便是孙中山。1911年孙中山乘船抵达新加坡,谣传有人要行刺他,于是同盟会的支持者便安排他下榻于地处隐秘位置的金钟大厦。另外一位名人则是泰国王子卡拉邦思。陈家与泰国皇室来往密切,当年王子在新加坡染病,最后病逝于此。

座谈会得到公众的热烈支持与响应,当天吸引了将近200人出席。与会者对本次活动评价颇高,甚至还有观众要求加场演讲。宗乡总会将于今年9月再次与国家图书馆携手举办《石叻坡记忆》系列活动之二,届时将展出珍贵的侨批文物及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