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
传统节日

华人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故事相结合,加进了许多传奇色彩,而更为丰富多姿。例如中秋节原是一个民间欢庆丰收的节日,后来人们为这个节日增添了神话色彩,拜祭月亮和嫦娥就成了中秋节的习俗。

不论节日起源如何,华人节日加强了家庭作为社会基石的观念,是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喜庆节日(如春节)也好,纪念先人的节日(如中元节)也好,华人家庭都要聚首共餐,追念祖先。正是由于家庭凝聚力和华人节日之间存有这种密切的关系,保持传统节日就显得更为重要。.

华人不仅尊敬在世的长辈,也尊敬祖先。人们相信,这一代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是上一代人行善积德所带来的;而这一代人行孝,可作为下一代人的榜样。因此每一个华人节日的礼俗都包含了纪念祖先的仪式。

春节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 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来源

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仪式起源于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这个仪式虽然是在农历十一月间,但历来人们 都认为它是新年习俗的起源。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 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乃源自汉武帝定下的历法。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庆祝方式

春联

早在节日降临前一个月,一般华人家庭都开始忙碌,准备一番。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 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的习俗据说起源于汉代。那时候,人们是把神仙“神荼”和“郁垒”的画像贴在两扇门上。传说这两个神仙是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人们把 他们贴在门上可以消灾避难。宋朝的春联已演变为在对联上写吉利联语的习俗。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常见的有“财 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等等。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 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 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 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 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 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 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 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 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 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 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 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压岁钱)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 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元宵也称为“灯节”,中国古代自唐代以来就有观花灯的习俗,新加坡人可在这一天举办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猜“灯谜”也是古代“元 宵”节活动之一,谜语有猜字、短句、历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这种古老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华文的理解能力,应加以提倡 和推广。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 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 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迕鹘诘那?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 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 ,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 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 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 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一个纪念中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节日的两大特征是吃粽子和赛龙船。 今天,我们纪念端午节,应该注入新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个节日不只是纪念屈原,也应该纪念那些对 新加坡作过贡献的先辈以及为国捐躯的志士,通过这样的内容来提醒国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来源

屈原(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战国时代楚国人,深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过左徒(国王近臣〕和三闾大夫。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各诸侯国竞相称雄 兼并的时代,屈原一心一意想使楚国富强,因此主张改革政治,联齐抗秦。然而,他的才干却为一批朝廷贵族所嫉妒,他们千方百计排挤他,诬陷他, 昏庸的楚怀王听信谗言,最后把他放逐。

被放逐的20年期间,屈原四处飘泊,把所见所闻及内心的感受写成一首首感人的爱国诗篇,著名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这 些诗篇一直流传到今天。

公元前278 年,屈原眼看楚国就快被秦国吞并,悲愤绝望之下,在这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的人民得知屈原投江,纷纷划船去打捞尸体,他们 敲锣打鼓,以吓跑鱼虾,此后就形成了划龙船的习俗。

据说,由于人们找不到屈原的尸首,就纷纷把饭团投到江里,引开鱼虾,以免它们吃掉屈原的尸首(也有人说,把饭团投到江里是给屈原吃的。〕这就 是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纪念方式

吃粽子与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对大多数人家来说,在这一天,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人们通常在节日的前数天就准备好粽子,与亲友互相赠送或 拿来拜祭祖先。

端午节不应仅限于吃粽子和参加龙舟赛,我们应该把纪念的意义扩大,也就是同时纪念我们新加坡历来的爱国者,向年轻一代灌输忠于国家与献身社会 的精神。

我们建议华族同胞在这个纪念日,多关怀那些不幸者,趁这个节日举办社会活动,为贫困者筹募基金或赠送粽子给慈善机关,以便和不幸者分享。

学校方面,也可以举办以爱国为主题的活动,诸如诗歌创作、诗文朗读、写作比赛等等。

(摘自宗乡总会于1989年出版的《华人礼俗节日手册》)

乞巧节

乞巧节又称为“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 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来源

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两个脍炙人口的传说:织女和牛郎都是天上的仙人,一个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一个在天河西面看牛。天 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为夫妻。婚后两人贪图逸乐,荒弃劳作。天帝一怒之下把他们分开,并限定他们每年只许见面一次,那就是在七月 初七这一天。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一天织女下凡,遇见牛郎,两人后来结为夫妇。这事让王 母娘娘知道了,一道令下,派天神把织女捉回天宫,后来王母娘娘被这对夫妻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于是允许他们每年相会一次。就在七月 初七晚上,所有的喜鹊都群集天河上,筑成鹊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庆祝方式

这个节日已越来越少人知道。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这一天,牛车水一带到处张灯结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 会”聚集在这里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 、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 织女乞巧。

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已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摘自宗乡总会于1989年出版的《华人礼俗节日手册》)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来源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 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 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 ”,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庆祝方式

道教与佛教信徒庆祝中元节的意义虽不相同,但在新加坡庆祝仪式大同小异,祭拜时以食物作祭品,焚烧金银纸等等。因此,每逢中元节,在路旁 和组屋楼下,到处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烧金银纸,建屋发展局还特地为此设置金银纸焚烧炉,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庆祝方式是邻里之间组织大规模的中元会,中元会每年选出一位炉主,主持中元会事务,以及向会员收月捐等。中元节一到 ,这些月捐便用来购买祭品。拜祭完毕后,所有祭品均分给会员,每人一份。

中元节的宴会热闹精采,宴会上投标“福物”,把庆祝气氛推上高潮,投标所得,用来补贴第二年购买祭品的费用。当晚也选出新的炉主。

中元节虽然是一个宗教节日,但是由于节日本身劝人尽孝,对非信徒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节日当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亲友的节日。

我们希望,新加坡人在祭祀祖先鬼神之余,也应该多关心和多帮助那些孤苦老人、贫困的人及其他不幸者。

(摘自宗乡总会于1989年出版的《华人礼俗节日手册》)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因为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 所以称为中秋节。节日的特色是吃月饼和提灯笼。 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 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赏月一面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图景。

来源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家人。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这个家人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 神话有关。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 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 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

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 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庆祝方式

中秋节在新加坡是相当热闹的。节日降临前的一个月,月饼灯笼就开始上市了。月饼,不仅满足人们的口福也用来祭祖拜月,更是亲戚朋友互 相馈赠的节日佳品。除了月饼,中秋节的另一种节日佳品是“柚”。

对年轻人而言,令他们感到兴趣的是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灯笼,他们也趁着节日的机会,展露制作灯笼的才华,大人们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灯 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会上尽情娱乐。

新加坡人也可以参加由民众联络所或会馆主办的中秋晚会。一家人一起赏月也是一件美事,在家中摆上瓜果、月饼,再添上孩子们的灯笼,就 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中秋夜。

为了使中秋佳节的气氛更浓,庆祝活动更普遍,我们建议在公共场所张挂灯笼,同时主办猜灯谜等活动。

(摘自宗乡总会于1989年出版的《华人礼俗节日手册》

冬至

冬至是全家团聚庆丰年的节日,在农历里,冬至是一年中排在最后的一个传统节日。这天家家户户吃“汤圆”,象征家庭的和谐与团圆。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根据气候的变化规律,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两个星期定一个节气,冬至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一天,距离农历新年还有六个 星期,也就是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来源

“冬至”的意思就是“冬季到了极点”,这个“极点”指的不是气温,而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线〕,北半球白 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冬至”原是农民农忙 之后庆丰收的节日。

周代把元旦定在冬至日,汉武帝重修历法,改元旦在正月初一,自此历代相沿未改。由于元旦曾定在冬至日,因此,历代皇帝仍把这一天当作元旦 一般大事庆祝一番,也因为这个缘故,今天许多华人还有过冬至增添一岁的观念。

庆祝方式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在新加坡 ,一般华人家庭都有过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每逢节日前夕,菜市场小贩就开始售卖糯米稞,人们买回糯米稞之后,喜欢制成粉红及白色两种大小如 小圆球一般的”汤圆“,以示吉利。

(摘自宗乡总会于1989年出版的《华人礼俗节日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