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华社

——专访宗乡总会初创时的重要推手蔡锦淞

文 · 欧雅丽     图·受访者提供

2022年2月,蔡锦淞将珍藏36年的有关宗乡总会筹建的文件捐赠给总会,从左依次是宗乡总会副会长曾建权、蔡锦淞、会长蔡其生、秘书长吴绍均

2022年2月,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简称宗乡总会)收到了一份珍贵的赠礼。曾担任宗乡总会秘书长近20年的华社前辈蔡锦淞先生将自己精心保存36年的三份文件捐赠给宗乡总会,这些文件详细记录了1984年宗乡总会成立缘起及经过,再现了宗乡总会筹建时的背景、创建原因,以及参与筹建的相关人员所做的工作,对研究本地社团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蔡锦淞近照,背景画作上是祖籍泉州的东西塔,为晋江画家王维宝所赠,由新加坡国宝潘受題词

捐赠者蔡锦淞先生自1970年代加入晋江会馆后,积极参与华社事务,在宗乡总会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乡总会成立后,他从1988年开始担任秘书长,直到2005年卸任,积极推动宗乡总会会务发展。他不仅对宗乡总会的发展贡献良多,也曾担任多个社团组织的要职。在四十多年的社团生涯中,他前后担任过的社团职务多达四十多个,可以说他是新加坡和本地华社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源》杂志特别对蔡先生进行了专访,藉由他的人生故事让年轻一代了解华社前辈如何在艰苦创业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回馈社会的精神,希望他们可以从中获得激励与启示。

学生时代展现领导才能

1946年,蔡锦淞在新加坡出生,是家中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他的父亲蔡世柑来自福建晋江,在当时新加坡排名前三的进出口贸易商四海源做经理,后转至激成公司担任要职。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漂亮贤惠,可是在他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终年39岁。他与母亲的感情甚笃,直到现在,母亲的照片还珍藏在他随身携带的钱包里,一直陪伴着他。后来,父亲再娶,继母也是位有着华人传统美德的女性,孝敬公婆,疼爱儿孙,特别是在父亲中风之后,继母更是细心照顾。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蔡锦淞一路来都在华校就读,小学毕业于明新学校,之后进入德明政府华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南洋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华校的教育背景让他对华族文化的传承有一份执著和责任感,这或许是他成年后献身华社事业的一个原因。

学生时代的蔡锦淞就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1962年,他和一些同学联合编辑了德明政府华文中学中四毕业特刊;1964年,他又担任了德明政府华文中学高中毕业特刊委员会主席。在南洋大学就读期间,他担任了南洋大学学生联谊会会长、南洋大学商学会总务、南洋大学摄影学会副秘书等职务。1969年至1971年,他在军队服役,军阶中尉,也是在服役期间,他在马来语补习班认识了他的太太陈秋桂。

初入社团 事业起步

蔡锦淞的父亲蔡世柑曾任晋江会馆三届会长,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参与晋江会馆的活动。1969年,大学毕业的他就在晋江会馆协助会务,开启了社团生涯。

1971年,父亲任职的激成公司老板何瑶琨与友人合资,在印尼万雅佬市(Manado)美东镇创设一间印尼最大规模的椰油厂,邀请蔡锦淞担任厂长。蔡锦淞至今还清晰记得那段在异乡打拼的日子,当时的美东镇只是一个小镇,仅有一个警察局、一个邮政局和几间小商店,要建厂的地方荒草丛生,当时他会的马来话不多,与当地人语言不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两年时间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厂房,椰油厂顺利投产。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建厂的经验,以及遇到困难如何坚持去解决困难的意志。

1973年从印尼回到新加坡的蔡锦淞不甘心为别人打工,一心想要开创自己的事业。恰好他在印尼的旧老板来新加坡,因他在印尼建厂时的表现,这位老板与他谈起了合作搞贸易的事。于是,他创建了新雅都(Singardo)贸易公司,开始了创业的旅程。刚开始时很不容易,他在维多利亚街租了一间100多平方英尺的小办公室,公司从经理到杂工,都由他一人负责。公司没有自己的货仓,他经常穿着T恤短裤,带着一组工人,一天内奔波好几个仓库装箱拿货,载到码头装货下船送去印尼。

做贸易赚了一些钱后,蔡锦淞和几个合伙人去汶莱搞房地产,在汶莱成立了白兰园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兴建了138间半独立式别墅和排屋,这是汶莱当时的第一个屋业发展计划。不久后,他和友人在新加坡成立金厦发展有限公司,承建政府组屋。金厦成立后恰好赶上八十年代政府加速建屋计划,标到了不少组屋建筑工程,为公司的发展打下基础,并进一步进军私人房屋发展。

涉足贸易和建筑业之后,蔡锦淞又逐渐向其他行业发展,相继成立了福成机件供应有限公司、金股发展有限公司、金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锭发贸易有限公司等,分别经营土产杂货出入口、五金建筑材料、化工原料、卫生器材等业务。他还在吉隆坡成立了新雅都贸易(马)有限公司,也在香港成立金卫(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蔡锦淞和弟弟妹妹们分工合作,在事业上屡创佳绩。经历了事业初期的艰苦,又经受了经济萧条时的低谷,蔡锦淞的事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了高峰,在最辉煌的时候,公司每年的营业总额高达三四亿元。

最年轻的社团领袖

在事业起步的同时,蔡锦淞也积极参与到华社的事务中。1978年,他担任晋江会馆康乐股主任,在会馆积极推动文化康乐活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立了舞蹈团、戏剧团、华乐团、南音组、乒乓球队和跆拳道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会馆比较消沉的时期,新加坡刚刚独立,国人的身份认同转变,年轻一辈宗乡观念淡漠,再加上华校逐渐衰落,读英校的人增多,社会逐渐西化。当时他还率先提出会馆要发展必须要开放,因此晋江会馆的活动可以开放给全新加坡的人,甚至是其他种族同胞。他认为这样做,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会馆文化,也可为会馆的发展和接班找到一条生路。

在他的带领下,晋江会馆康乐股茁壮发展,团员达到了300多名,使晋江会馆一跃成为当时新加坡年轻成员最多、会务最蓬勃的一个会馆。蔡锦淞说:“晋江会馆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也鼓舞了其他会馆,它们也开始发掘自身的专长,搞起活动来,比如惠安公会和安溪会馆先后成立了舞蹈团,福州会馆创办了华乐团,南洋方氏总会搞了‘三月集锦’、‘七月集锦’演出,潮州八邑会馆出版丛书,海南会馆举办文史讲座等。本地宗乡团体主要的社会功能逐渐从早期的照顾乡亲宗亲,为他们谋福利转换到传承和弘扬华族文化”。

1982年,蔡锦淞以36岁的年纪,出任晋江会馆会长,成为该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会长,也是当时在新加坡土生土长的第一代最年轻的社团领袖。也是在同一年,他第一次回到了父亲的故乡——晋江。

1994年5月1日,世界晋江同乡总会创会会长蔡锦淞在晋江举行的世晋总成立庆典上报告成立经过

宗乡总会的重要推手

1984年正当宗乡团体彷徨之际,4月15日时任内阁部长暨人民行动党主席王鼎昌访问丹戎巴葛选区,首站在晋江会馆。在交流会上,时任晋江会馆教育股主任曾渊沧博士提出了会馆与国家认同的课题,表达了对会馆在新时代面临困境的隐忧。王鼎昌部长最后一站是在丹戎巴葛民众联络所,蔡锦淞在对话会上指出“新加坡有4000多个各类型的民间组织,约有10万人在这些组织扮演领导的积极作用,政府应该重视并鼓励这些民间团体,尤其是宗乡会馆积极参与社区发展工作。因为宗乡会馆可在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蔡锦淞的话给王鼎昌部长留下深刻印象,不久后,王部长就邀请蔡锦淞安排几位较活跃的会馆代表,和时任高级政务次长庄日昆、政务次长何家良共进午餐,共同讨论宗乡会馆面对的难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会议上,王鼎昌部长肯定了会馆过去做出的贡献,也认为会馆依然可在新时代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与会代表们建议举办全国宗乡会馆研讨会,请王鼎昌部长主持并发表讲话。

午餐会后,庄日昆次长负责跟进此事,他多次与蔡锦淞和其他会馆领袖举行会谈。1984年10月30日,《联合早报》董事经理黄锦西设午宴,邀请各大会馆代表共同商议宗乡会馆研讨会事宜。蔡锦淞向与会代表报告主办研讨会的缘由、目的及意义,并提出计划书请出席者交换意见。经过讨论后,与会代表同意研讨会由七间省市级会馆,连同当时有文化活动的晋江会馆及惠安公会联办,《联合早报》赞助。工委会以黄祖耀为主席,张良材及蔡锦淞为副主席,胡杰为秘书,林理化为财政,余下代表分任其他职务。

1984年12月2日,由九个宗乡团体联合发起主办的“全国宗乡会馆研讨会”在潮州八邑会馆举行,出席者包括来自185个会馆的665名代表和来自华族文化团体的37名代表。研讨会上,5名代表发表了主题演讲,蔡锦淞是其中一位,他的讲题是《晋江会馆自我更新的步骤和经验》。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提出要成立一个协助宗乡会馆间彼此合作的中央机构。

1985年12月9日,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正式注册成社团。翌年1月27日,宗乡总会在香格里拉酒店举办了盛大的开幕典礼,主宾为时任副总理王鼎昌,来自会馆和社群的1000多名嘉宾出席了典礼。时任福建会馆会长黄祖耀担任宗乡总会首任会长,张泗川为副会长,张良材出任秘书长。隔年,蔡锦淞接任秘书长,直到2005年3月12日卸任为止,他在宗乡总会服务近20年。

谈起宗乡总会成立之初所面临的困难,蔡锦淞说,当时会馆对宗乡总会还有一定的顾虑,小会馆担心被合并,所以刚开始只有65家会馆参与,除了发起会馆外,很多都是发起会馆的领导人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说服相关会馆加入。刚开始总会没有办公场所,由福建会馆为总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总会的运作经费也主要是靠筹款。在他出任宗乡总会秘书长的二十年里,他为宗乡总会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推动总会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87年开始与其他机构一起联办的“春到河畔迎新年”,这项活动已成为我国华人农历新年最盛大的节庆活动。因为这项活动,他有近20年在“春到河畔”现场度过除夕夜,主持新年倒数活动。此外,他也协助成立了华社自助理事会,成立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每年两次为学校推荐华文书。他同时也是九十年代多个组织的创始成员。

1992年,华社自助理事会成立典礼,从左依次是:时任副总理李显龙、时任总理吴作栋、时任外交部长黄根成、时任新加坡教育部长李玉全、时任新闻及艺术部高级政务次长何家良、蔡锦淞

从1983年至2005年,蔡锦淞在各大社团担任的重要职务累积达40多个,其中包括中华总商会董事、华社自助理事会董事、福建会馆总务、国家艺术理事会理事、新加坡国会教育委员会成员、新加坡宗教和谐总统理事会理事、丹戎巴葛公民咨询委员会副主席、世界晋江同乡总会创会会长、新加坡济阳蔡氏公会名誉会长、同济医院董事等。他人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社团活动,他的付出也获得了肯定:1994年他被新加坡总统委任太平绅士(JP);1998年荣获教育部颁发长期服务教育奖;2000年荣获总统颁赐公共服务星章(BBM);在宗乡总会2005年出版的《总会20年》中,他被誉为“总会活动操盘的灵魂指战员”;2017年,荣获新加坡文化、社区和青年部颁发种族和谐贡献奖、文化艺术先驱奖;2019年,荣获人民协会颁发30年长期服务奖。

1998年,丹戌巴葛区囯庆晚宴时与李光耀资政交流,蔡锦淞也是当晚工委会主席

2005年,宗乡总会20周年庆典,时任副总理黄根成(左)颁发特殊贡献奖给蔡锦淞

功成身退 开启人生下半场

2005年对蔡锦淞来说是备受考验的一年。长年大量的社团活动花费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又因金融风暴的影响,以及与建屋发展局的工程合约纠纷,导致他的财务陷入困境。他在三天之内辞去了在各个组织担任的31个职位,其中包括宗乡总会秘书长。

事业遭遇挫折,不甘心失败的蔡锦淞又一次开始尝试创业,在印度友人的支持下,他与印度的一家上市公司合创一间国际公司,从事水务、煤气工业管道、水阀和钢铁相关行业。7年前,事业有了起色,他花了上千万元买了办公楼和近六万平方英尺的货仓。

蔡锦淞全家福,坐中太太陈秋桂,右一继母陈瑞珍;站立右一宇轩,左一宇昂,中宇翔,右二大媳妇周巧薇,左二三媳妇杨乔清,其他为两男三女孙

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的他,更加注意社会、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对相濡以沫的太太陈秋桂,他敬重有加。在他忙于社团活动的几十年里,他的太太服务于教育界,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她也是一名舞蹈爱好者。从20多岁相识,到如今三个儿子都事业有成,儿孙绕膝,他们已经相扶相伴近50载,每年的生日、情人节和结婚纪念日,他都送上鲜花,而且在结婚纪念日献上自创的小诗。从结婚30周年开始,他每五年都为太太出一本诗集,每一首小诗都配上他们一起去过的地方拍的照片做背景,记录他们相伴的珍贵岁月。

45周年结婚纪念日,蔡锦淞送给太太的诗集

尽管离开宗乡总会多年,蔡锦淞一直很关心宗乡总会的发展。他认为,历任会长、理事和执委会成员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创会会长黄祖耀和蔡天宝会长。相信新的领导层定能将宗乡总会带入更高领域,在文化艺术方面持续助力,为华社及新加坡的未来发展作出更全面的贡献。

(作者为本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