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Yuan #155, Yuan Magazine, /星洲同安侨领林金殿

星洲同安侨领林金殿

文图 · 陈煜

林金殿(图源:《新加坡同安会馆特刊1931-1984》)

1929年3月21日,《南洋商报》刊登了一则林金殿(Lim Kim Tian,1879-1944)率领其子侄共同发布的讣闻,告知其父林廷洽于3月18日在厦门寓所寿终正寝,享寿86岁。得知这一消息后,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南洋工商补习学校、驳船业公局、青年励志社、怡和轩俱乐部、星洲幼稚园等多家团体,以林廷洽翁“乐善好施、硕德可风”为名,策划组织大规模追悼会,与林家戚友一同于4月21日在九龙堂举办盛大追悼会,显示林家在本地构建的社会网络,特别是林金殿的个人成就与社会影响力。

林金殿是二战前本地华社德高望重、个性鲜明的同安籍侨领,与同乡陈嘉庚、陈延谦为同时代的风云人物,是本地同安会馆的创办人之一。关于林金殿的生平事迹,新加坡和同安两地均有简短记录,介绍他在商业上的成就,在各团体担任的职务,以及慈善事业等。林廷洽早年南来星洲从事驳船业,金殿出生在同安老家,年少便前往西贡谋生,后亦南来本地子承父业,因诚实守信得以累积财富,成为驳船东主,将业务扩展到树胶民信汇兑等,1928至1941年间多次担任驳船公局主席,1925至1932年间担任四届中华总商会董事。作为闽帮侨领,他积极参与华社事务,在新闽两地为华侨教育慈善体育事业捐输巨款,1930年被推选为华民政务司署参事局中华总商会代表。

与许多华族先贤一样,林金殿自1920年代起活跃于本地多家富有影响力的华社组织,包括中华总商会、福建会馆、怡和轩等。此外,还有三家与之直接相关的团体,包括业缘组织驳船公局、血缘组织林氏大宗祠九龙堂,以及地缘组织同安会馆。本文通过分析林氏大宗祠九龙堂供奉的林金殿家族成员牌位,以及对早期华文报刊相关报道的疏理,对于这位同安侨领的家族世系与个性特征,以及他在新闽两地的贡献做出进一步疏理。

同安三林井头社林家

1927年,星洲林氏在林路的倡议之下创办九龙堂,林金殿是当时的董事之一,也是重要捐款人之一,名字出现在捐款碑记中,捐款额高达2千元(位列第六)。在九龙堂发现8尊原籍标注为“同安井头社(乡)”的牌位,记录了这个家族南来的谱系,其中一尊是林金殿与夫人梁喜娘的禄位,奉祀人为六位儿子,包括国泰、国发、国明、国联、国文、国家,相信是1928年九龙堂落成时供奉的功德牌位。另一尊为林廷洽与夫人陈氏的神主牌位,奉祀人为其子孙,包括长子金殿、次子金唇、幼子金丕,以及孙子国泰与国朗,这尊牌位应是在林廷洽去世后所立。值得关注的是,林廷洽晚年受洗成为基督徒,林金殿将业已辞世的两个弟弟的名字也刻在父母的牌位上,这都与一般祖先牌位的做法不同,牌位具有纪念意义,而非宗教目的。

尽管本地华文媒体对于林廷洽去世有大量报道,但均未写其生辰年代。根据去世时间与年龄(华人多用虚岁),推测林廷洽出生于1843或1844年,他的一生是19世纪中期来往星闽两地谋生的华工写照,既不同于贫苦卖身的苦力,亦不同于发家致富的钜商。

林廷洽出生于同安马巷三林之井头社,在这个三面环海的闽南乡村,林家世代务农兼事渔业,其父为林棗,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五。林家兄弟均身材魁梧,相传林廷洽少年老成,擅于排解劝导乡邻,化解夙怨争斗,深受乡里敬重。他不甘困于井头乡间,立志出外打拼光宗耀祖,32岁时(约1876年)南渡星洲,是早期自愿南来的华工之一。虽然当时华侨风气未开,林廷洽看到新加坡港运的机会,靠着驾小船搬运货物为生,受到华洋商家的信赖。

在星洲打工4年后,林廷洽思念双亲决定返乡,其父欣慰之余为他迎娶陈氏,次年生下长子金殿。为了养家糊口,他将妻儿留在家乡,再下南洋重拾旧业,3年后略有积蓄便返乡兴建宅邸安置家人。此后他往返新闽两地,分别于42岁、45岁、46岁生下次子金唇、三子金丕及幼女。值得一提的是,林廷洽在星洲从事驳船业,辛劳所得仅能维持生计,在长子金殿成年后,他才得以返乡安享晚年。根据林金殿的记述,他年少便离乡前往西贡谋生(相传年仅11岁),两个弟弟留在父母身边,不幸的是幼弟金丕早逝。17岁的他带着年仅12岁的金唇南来星洲,子承父业靠驾船搬运货物出卖劳力,赤手空拳逐步累积财富,终成商业钜子。然而,金唇在36岁的年纪早逝,林金殿深感悲恸,承担起抚养侄子侄女的责任。

林金殿在星洲获得商业成功,妻儿亦留在同安老家,林廷洽得以含饴弄孙。1919年林金殿一度想要返乡与家人团聚,林廷洽为了让他安心发展事业,带领家眷南来星洲与之团圆。1921年,林廷洽思乡心切,林金殿遂携家人护送其返乡。1924年,与林家过往甚密的厦门雅化女子学校校长康伯沧夫人李人敏(又写作李怜悯),将林廷洽接到女校隔邻的寓所,照顾其至逝世。林廷洽去世时,林金殿身在星洲,李文敏代为主持丧务,将灵柩暂停,直至1929年4月林金殿率妻儿返乡为父奔丧安葬。

九龙堂供奉的林金殿夫妇禄位

一代星洲驳船业之王

1819年新加坡开埠后,航运因贸易而兴起。由于港口水位特点,大型船只无法靠岸装卸货物,需要䑩艇摆渡,南来华工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从事驾船搬运的工作,以福建人和潮州人居多。本地贸易发展仰赖驳船业的运作,驳船的收费、税费、安全、䑩工生计等问题,均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由于驳船业主间的相互竞争,䑩工争取工作机会等原因,时常发生械斗,为了协调帮派之间的问题,以及维护驳船业的群体利益,1894年成立了驳船公局。1920年代,林金殿由驳船劳力起家成为驳船业主,1928年至1941年长期担任驳船公局主席,被视为二战前本地的“驳船业之王”。1946年,本地媒体曾报道,“著名航业权威之林金殿有限公司,战前拥有舟艇达三百余艘,现仅余十余艘耳”。

林金殿出身驳船业,深知这一行业的规则与风险,加上其性格豪爽,诚实有信,敢作敢当,是强有力的领导。虽然不谙英文,却能与英国殖民政府交涉,勇于维护社群利益。他曾分享个人经验:“鄙人原为劳动界,赤手空拳,捱过摇大舟古生涯,至今成为一小资本家,概系以忠实待人所致,所与交接者,均属外国人,虽不谙外国语,仍能如此经营,日有进展者,忠实二字所赐也。”1926年,林金殿代表驳船业发声,向辅政司、华民政务司,陈述驳船业面临的难题,请求修改新加坡大䑩条例,陈述䑩船的安全与䑩主责任问题,避免将风险全部转嫁于䑩主,影响行业的发展。

1928年华社为山东惨祸筹赈,在本地划分区域募款,针对䑩主和䑩工群体设立“海上特区”,由林金殿领导驳船业的募款,除了公司个人捐款,每条船按照收益征收一定比例的捐银,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1930年世界经济危机之际,新加坡百业萧条,依靠劳力维生的䑩工小贩深受打击,驳船公局联合各界成立华侨团体援助小贩䑩工联合会,向政府请愿放宽管理条例,避免小贩䑩工因严苛的管理而被迫失业。1933年,由于殖民政府颁发新的“劳工保障律例”,驳船公局组织人员加以翻译讨论,协助䑩主了解相关保险费用,在确保工人生产安全的同时,联合商家调整收费以维持行业稳定发展。

1931年5月31日,新加坡同安会馆成立典礼合影,前排坐者右起第八位为林金殿(图源:《新加坡同安会馆特刊1931-1984》)

个性鲜明的闽籍侨领

林金殿在商业投资方面常常开风气之先。1925年倡议设立妇女职业公司,帮助妇女进入社会参加工作;1929年领导创办国货公司,宣传普及国货的消费。同时倡议在厦门鼓浪屿设立厦门闽侨日报有限公司,作为华侨在闽南的言论机构,通过媒体宣传普及现代观念,推动华侨在闽南的实业投资。1931年,连同其他闽侨发起厦门大同银行,向社会招股。为了支持马来亚黄梨种植联合罐头制造有限公司的创办,他于1934年率先认购优先股一千股和普通股五百股。虽然有些事业未能实现,却显示了他的远见魄力。

林金殿一生资助本地众多华侨教育机构,包括星洲幼稚园、中华女校、南洋女校等。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他与林路等先贤创办南洋工商补习学校,不仅慷慨认捐月捐,并将碧城实得力门牌36和37号两座栈房捐出作为校地;1927年南洋华侨中学复办,他作为校董慷慨认捐,也是侨界募款的重要推手;1928年九龙堂成立后,他与林秉祥等董事赞助设立夜学,为中学毕业生提供基础商业教育。与其他侨领不同的是,林金殿热衷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担任星华运动会主席,资助各类赛事,常开放其别墅供学校社团游玩,视为有益身心的公共活动,并且领导本地拒毒会,设立戒烟医院等。

因为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林金殿经常往来新闽两地,在祖籍地贡献良多。不仅在同安资助创办学校,例如,为马巷启智学校捐款,在井头独资设立九牧学校等,为厦门青年会建筑、厦门大学公医院、厦门中山公园等现代设施建设捐款,也跟随其他侨领为他们原籍的慈善事业捐款,例如,漳州英华学校等。

日本占据新加坡前,林金殿携眷前往香港避难,于1944年病逝于香江,这个家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笔者推测,新加坡中峇鲁一带的金殿路(Kim Tian Road)亦有可能是以其命名,是这位同安侨领星洲足迹的珍贵纪念。

(作者为ON-LAB创办人兼主持人、本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