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Oneness #38, Oneness Magazine, /新新女性自强手册

新新女性自强手册

文│罗一峰   图│受访者提供

生活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样子,
女人更有不同的面貌与潜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
今日的新新女性越走越强势。
强,不在于威权、傲慢、霸气、强横;
而是智慧、自信、从容、独立。

昔日女性在社会无形框架下被制约机会;
今日的她们多了选择的权利。
她们可以选择家庭、也可以选择事业,
但更多人选择游走于两者之间。
她们忠于自己想要的生活,
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路长,没关系,重要的是走对;
跌倒,也无所谓,关键是要懂得爬起。

这一期的《华汇》专题,
走访不同类型的新移民女性,
她们融入生活,她们关心社会,
活出自己的个性,演绎精彩的人生。

 

周璠:百变角色应付自如

周璠(新公民,原籍成都)的人生是一块大饼,她将大饼分切成四份:事业、家庭、社会公益、个人爱好,四样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周璠大学修读MBA国际市场,2013年加入老公创办的秘书公司,负责为公司制定品牌策略。她成功为公司建立社会企业形象,而公司也凭借品牌优势而获得客户支持。

做好业务之余,周璠没忘记拨出时间回馈社会,她不仅充当善济医社的爱心大使,还兼任他们的媒体编辑;她也是东北社区发展理事会促进就业和终身学习小组成员。

周璠将自己的爱好融入社区活动,与老人打成一片。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无论多忙,总会抽出时间陪孩子,“参与孩子的成长是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记忆,我不想有这方面的缺失,所以绝不错过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时间。”

游走于多个角色,周璠不认为有任何冲突,反觉得相辅相成,“只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不视困难为困难,一切会迎刃而解;另外,一定要有很好的时间管理概念,充分利用片段化时间,便可兼顾很多事情。”
在疫情之前,她将亲子时段融入到她的义工活动中,鼓励孩子参与慈善工作,“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人间疾苦,这对小孩的品格与思想塑造很有帮助。“

在工作上也一样,她在协助外国企业落户的同时,也帮助企业融入本地的社会圈子,“我会邀请企业高管出席慈善晚宴,如果他们有捐款的意愿,我也会代为安排。其实,慈善捐款可让企业获得扣税,是双赢策略。”

周璠强调当一个人同时兼任不同角色时,情绪一定要管控好,“我不会把情绪与压力带回家,特别是女性不高兴的时候都写在脸上,回家后就跟小孩发脾气是很不应该,我会特别提醒自己控制好情绪。”

去年起,她从零基础开始学写书法,因为写字帖,抄佛经,可以让她管好情绪,舒缓压力。

“包容、慈悲与大爱。内心可纳万物,不把任何人当成竞争对手。”

 

 

韩丽梅:不为男性标准而活

韩丽梅(新公民,原籍山东)是健身教练,她如果不说,别人也许不知道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她也毫不掩饰,自己已年过40。

信心满满的她原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女孩,然而1998年,她参与新中教育部的合作项目前来我国念高中。她说,那时候因为英文说得不好,根本听不懂同学说些什么,这让她产生了挫折感,但随着学习能力的加强,国际视野的拓展,自信心也慢慢积累。

2004年自南洋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在十数年的工作生涯里,她的身份从半导体工程师到金融工程师,再到今日的健身教练。韩丽梅表示,“转换跑道不是因为找不到方向,而是不断尝试突破事业瓶颈。”她是在生下两个宝宝后,有了“健身”这个新的奋斗目标。

她坦言,开始时是为了恢复身材而去跑步健身,后来兴趣渐浓,她不但请教练一对一培训,甚至还去报读私教课程,考取执教证书。此外,更在社交媒体上建立社群,传达女性健身知识。

“女性往往从小就被灌输一种被人疼、被人爱、受人保护的刻板印象,我想告诉她们,女生不要以瘦为美,健康大于骨感,肌肉不再是男生的权利,健身也能让女性由内至外散发正能量。”

韩丽梅不以男性观点的“白瘦幼”为审美标准,提倡女性应有健康美。

韩丽梅原本只是以兼职形式与网友分享健身知识,不过社群的粉丝不断壮大后,她索性开班授徒,自行创业。有人惊叹于她兼顾事业与家庭的能力,她却说,“其实没有所谓的家庭与事业平衡这回事,外面的人看到的平衡,其实是因为家里的爸爸负重前行,担起了看管孩子的责任。”虽然家人很支持,但她仍对家庭有一份莫名的亏欠感,也承认面对社会眼光仍感压力,“现代社会赋予女性的各种角色比男性还多,比方说男人出来拼搏事业,应酬加班被视为理所当然,可女性却会被问及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之类的事;孩子在学校有事,老师第一时间通知的总是妈妈,女性总一直被教育成以家庭为重。”

她希望让孩子看到妈妈也可以有自己的事业,为追求目标孜孜不倦。

“对于信念坚持不移,虽然过程会觉得累,但不会放弃。”

 

 

叶文静:谁说女人一定要结婚生子

叶文静(新公民、原籍四川)在本地大学毕业后,就从事产业市场销售,在短短三年晋升到集团副总经理一职,成为公司内唯一如此快速坐上这个位置的人。之后,她随着大老板跳槽,事业一直扶摇直上,如今她已是一间地产发展公司的区域销售总监。

周边的朋友都说她是女强人,可叶文静觉得“女强人“这个称号,总有点男女不平等的意味,别人可能认为是赞美,她则不以为然,“事业上成功并不表示就是女强人,因为女性可以在不同方面来表达她的成功。例如在家庭方面、生活或个人发展方面。”

叶文静指出,以前社会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如果没经历过结婚生子,就会被说成是个不完美的女人。现在这个观念已改,女性可有更多的选择。“身边有的女性朋友,年到40若还没有孩子的,她们会去做试管、也可能领养孩子、甚至找人代孕。她们有更多的选择在事业与生活之间取得平衡,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一定非得结婚生子。”

对于自己事业的成功,她认为性格与机遇决定了一切,“坦白说,职场上没有特别公平,机遇也不是每个人会有的,公平在于机会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压力,就白白把机会给放掉了。”

2016年叶文静在上海的房地产发布会上接受访问。

自幼受过专业舞蹈培训的叶文静,特别能吃苦耐劳,“以前受训可不轻松,加上极为竞争的环境,不管在体力上或精神上,都须承受比常人更大的痛苦,现在回过头看,艰苦的训练也让我培养起坚持的精神。”她也特别感恩上司的提携与信任,在很多项目上让她放手一试,才能在事业屡创佳绩。

多年前,叶文静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留下豪语,“刚来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是,现在我什么都有。”此时此刻的她,看法是否依旧?

“那时候的我的确很满足,想想初来乍到时举目无亲,什么身份也没有,所以对一切感恩。如果现在你问我,我想还可以做得更多,因为每一个年龄段的期望值都在改变,特别是女人,上升期是有时间限制,50岁以后就是下降期,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做最后冲刺,不让自己后悔。”

“卓越,不是争强好胜。它不一定指事业,也可以是家庭、情感、个性独立上优于他人。”

 

 

于岚:宛如新加坡友善大使

律师,总给人一种强悍的感觉?作为律师事务所顾问级合伙人的于岚(新公民、原籍南京)并不同意,她认为这只是民众受电视剧影响的一个普遍误解。实际上,律师在谈判桌上,是用专业知识和软性技能,为客户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于岚毕业自北京大学法学院,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硕士,2012年移民我国。目前是英国、美国纽约州律师,新加坡注册外国律师,也具备中国律师资格。主要工作是为上市公司,私企及高净值人士提供包括涉及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跨境兼并和收购、合资、私人财富规划等的法律服务。

她说,律师事务所的一般男女律师人数比较均衡,但一到合伙人级别,男律师就比较多。“晋升到合伙人后,加班是家常便饭,很多女律师,到了结婚生娃的阶段,变得有点力不从心,有的会选择暂时退出事务所,转到企业去做法律顾问,以便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这是女性自己的选择,不是事务所给她们压力。”
已婚的于岚选择追求自己的梦,

“其实我也是有压力,而且带给我很多焦虑与痛苦,可我的目标一直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与合伙人,我觉得当有梦想的时候,就比较能够克服困难与消融压力。”当然,这也是因为有家人与孩子的支持。

于岚在事业上追求自己梦想的同时,也会尽量拨出时间陪伴女儿。

在本地生活十年,于岚不觉得有任何不适应。至于外地人批评新加坡繁文缛节特多,她又如何看待?“我会用详细周到来形容。法律条文多没关系,重要的是够清晰,解读这些法律条文也正是我们专业人士存在的价值。很多人来新加坡,不管是投资还是移民,不正是喜欢新加坡的法治与安全吗?因为新加坡有一套完整细致的法律和良好的法治体系,给他们带来保障。”

于岚还笑称自己可以成为新加坡的友善大使,因为她每一次跟中国企业家客户交流时,除了体会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诉求,还会尽力协助他们调节自己,以适应本地的经商和居住环境。“生活工作这么多年,我对新加坡特别有感情,也非常支持新加坡政府,特别在疫情中,可以看到政府的努力,我以身为新加坡人为荣。”

“活得坚韧,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舒然:积极推广本地文艺发展

在北京经营文化贸易20年的舒然(永久居民,原籍江西)来新加坡之后,开启了她的第二人生——专注于诗歌创作,她说,这是她在新加坡生活的启发。

“新加坡作为我的第二家乡,在扎根的同时,也打开我的观察与思考能力。”文艺创作不是新加坡的主流事业,舒然没试探文创风气的深浅就摸着石头过河,凭的是一股热情。“其实,我没想过把它当成生意来做,只是在这里接地气的生活启发了我,便想用诗歌来记录自己扎根的心路历程。”

平日她都将所思所想记录在手机上,走过的风景,遇过的人,来自生活的体验都是一首首诗。去年,因疫情引发的思考,让她诗情大发,还荣获2020首届紫荆花诗歌奖暨全球抗疫诗歌公益大赛二等奖。

舒然创作量旺盛,诗作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包括本地的《联合早报》《新加坡文艺》与《赤道风》等,并获奖无数,包括“2019年度华语诗歌春晚“十大华语诗人、“2020年国际诗歌文化交流奖“等。可她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她写的一篇关于新加坡语的散文,在网络上引起新加坡文化界人士的共鸣,甚至有人用作品配搭她的散文,进行二度
创作。

舒然邀会讲华语的印族女孩上春晚诗歌朗诵会,以突显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舒然也通过诗歌创作衍生许多活动,例如在2017创办了朗诵俱乐部,请名师在线传授朗读技巧;随后,她更成立了团队专门制作诗电影并上载到网络各大媒体上。

“我联系了不少本地诗人,尝试地将他们的作品制成视频,另请朗诵家朗读,作品经过文字、声音、画面等整合与混剪,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本地学者诗人陈剑看了她的制作后,即刻下单让她的团队负责制作20多个作品。

此外,她也不断为诗人、朗诵者开拓发表的平台。今年2月,她受邀担任春晚诗歌朗诵—新加坡会场的总策划,集合新中两地的文创人才,以诗歌形式将新加坡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发展搬上舞台。节目在中国平台“原点”直播,在线观看人次达到360万多人,增添了她对本地文艺发展的信心,“新加坡诗歌作品一直被忽略,而且没有公开朗诵过,这么大的浏览量,大家感到惊奇之外,也很欣慰。”

她接下来将推出第三本诗集《镜中门徒》和一部双语诗集《陌上桑》。

“以内心的驱动力,促使自己每日反思,在思想、人格、精神上独立自主。”

 

 

曾小耘:不运动的女孩攀上巅峰

曾小耘(新公民,原籍四川)从小就不是爱运动的人,可她在9月成功攀上海拔8163米的马纳斯鲁峰,即世界第八高峰,并成为第一个登顶成功的新加坡女性。从不运动的体质到登山运动员的水平,她花了四年时间做高强度的训练。

曾小耘在高中时获政府全额奖学金到新加坡读书,大学就读南洋理工大学数学系。念大学时她就通过穷游方式到各地探索新鲜事物,和不同族群不同阶层的人交流。毕业前,她参与了非洲坦桑尼亚一个志愿工作,让她有机会攀登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山,自此与登山结缘。从2015年至今,这名商务软件公司的全球策略及规划项目经理,已先后登上了5000-7000级别的数十座山峰。

喜欢尝试与突破的曾小耘,除了登山,她还涉猎攀岩、滑雪等户外活动。

成功不是一两天成就的,她也曾因经验与体能不足而放弃登顶,为此她为自己设定一个训练目标,“我大致上安排一周跑两天,力量训练一天,拉伸一天,周末两天去爬山,只留一天休息。”

可能是急于求成,过度训练让她一度患有轻度抑郁,“当我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后,便休息了几个月让身体放松,但我心态上从未放弃,所以即便经历苦难与挫折都不觉得痛苦。”她说,最重要是思想准备,她靠着意志坚持训练,保持随时能上珠峰的体能和训练量。

就体力而言,曾小耘认为男女各有优势,“男性通常有更强的力量,更快的速度,加上还要考虑女性周期会被高海拔打乱等因素,所以女性需要的训练比男性多。当然,女性也有优势,她们对高海拔适应相对轻松,具有耐力输出的持久和稳
定性。”

登山是一个很复杂的高风险运动,涉及体能,心理认知,野外生存经验,对环境的认识,风险把控,危机处理等,曾小耘说,“我经历过登山时与生死攸关的复杂环境,把这些技能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上时,可以更淡定的分析局势,看清现状,解决问题。运动也提高我的工作效率。”

很多人登山,为的是满足征服感,而她却是为了融入大自然,“在宏伟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渺小如蝼蚁,没有征服可言,它更似一种把自己全身融入一个宏大的整体,然后敬畏和臣服。”酷爱登山,也因为可在无际空间探索无限可能。

“真诚,纯粹而坚定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尽所能为群体创造价值。”

 

 

马莉:越是艰难越要走下去

马莉(新公民、原籍吉林)是新加坡引进的首批华文教师,她曾在国际学校教过华文,也为社区居民上华文课。她说,要适应新环境不容易,走入社区可让她更易融入这里的生活。

1993年她创办了创新专业教育学校,马莉重视的不仅是语文教学,还有文化的推进,虽然不是一段易走的路,可她还是满腔热情推出一系列创新华文课程。

她首先推出了“相声无国界”的课程,培训洋人与本地学生说相声,并让他们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课程刚推出时还蛮受学生欢迎,可惜后来家长认为“孩子忙于背稿太劳累”而不了了之。

于是她退而求其次,拿掉文化部分,专心培训本地学生当主持人,并安排到958城市频道吸取实战经验。不料又因家长一句“不希望孩子太炫耀,学校成绩好就行了”而寿终正寝。

虽然每每做出一点成绩,就被一盆清水当头淋下,但马莉有一种与生俱来不妥协的性格,人家越说难做,她就越要去做,“我认为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一切事在人为。”就这样,凭着一点信念、一份坚持,这条路不知不觉间走了30年。

她的坚持还是有回报的。一向视“以德治学”为教育方针的她,获得家长认可,感激地对她说:”你不仅传授知识,还有品德。”;她也受邀参加CCTV春晚,被主持人誉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因为她在一个“不重视华语的环境,坚持下来”。她深感鼓舞地说,“我感动的,不是因为别人的称赞,而是他们的认可与共鸣。”

这一两年,中心因受疫情影响而学生减半,可马莉并没有退缩。“办教育不是为了赚钱,只要讲堂有一个学生,我也要教下去。”在未来日子,她希望能为自己找到接班人,传承她的理念。

继往圣之绝学,传华文于世界。马莉校长将继续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为使命,培养出更多懂华文、说华语的人才,竭尽所能为本地华文教育事业献出一份力量。

马莉率领中心学生参加国际象棋比赛。

“坚持的背后是坚强,坚强的背后是辛酸苦辣。”

 

 

简舒敏博士:想当“尼姑”的博士

简舒敏博士(永久居民、原籍马来西亚)小时候在“我的志愿”作文上填了“尼姑”,结果引来老师的关注,简博士说:“那时候并不知道有社会工作者、辅导员等职业,因为经常跟母亲到寺院,看到尼姑们都很和蔼,很爱助人,其实我当时想说的是,从事服务社会,扶贫济困的事业。”

简博士拥有理学学士学位,双主修数学、化学。1990年,她跟随先生移居狮城后,便投入社会服务行业。她从一名义工变成全职社区服务人员,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成为中心的部门主任。她默默的付出发自内心,管理层是看得见的。当没人载送中心的智障人士,她便充当司机;中心的厨娘突然有事请假,她就充当厨师变出几道菜肴为智障人士准备午餐。

“这是‘善心’事业,不能计较太多,不能抱着追逐名利的心态,不然很难持久。”她以爱心待人,无论是对同事、朋友、残疾人士、贫困老人,或亲人皆是如此。

简舒敏博士除了在大学授课,也在慈善培训中心担任讲师。

说到家人,简博士表示,在她那个年代,男女在家中的责任壁垒分明,所以家务由她一手包办。尤其后来,当她的丈夫在脑部手术后成为植物人后,她更是放下事业全身而退,晨昏定省照顾终日躺床的丈夫。

两年后,她的丈夫不幸逝世,但她并没有回到中心复职,而是以自由讲师身份,到各个大学与社区服务中心执教。谈到在大学执教,她说这是她一生中最感自豪的事。“当我还是部门主管的时候,利用工余时间完成了博士学位,随即大学便主动接洽我,并奉上一纸教职合约,让我有点受宠若惊。我以前在马来西亚念书时,一直都不是名列前茅,甚至是在及格边缘的学生,博士学位对那时候的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更别说是教学生,但人生就是这么奇妙。”

回过头看,简博士笑说,她虽然没有当成“尼姑”,却以另一个身份去完成“尼姑”的使命,就像早期为残疾人士成立的日间服务中心,后期培训更多学员当社工、辅导员来服务社会各阶层需要帮助的人士。

初心,一直都在。

“人生是不断地克服,尽管逆境不断,仍然迎难而上。”
Home/Oneness #38, Oneness Magazine, /新新女性自强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