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Oneness #34, Oneness Magazine, /旧中鲁是个怎样的地方?

旧中鲁是个怎样的地方?

文| 余经仁   图| 新加坡报业控股

中峇鲁,位于新加坡南部的一个城镇,早在上世纪30年代时,就因为盖建大批的钢骨水泥民居闻名,成为新加坡的第一个卫星镇。即使到今天,中峇鲁也由于这些房屋完整保留下来,散发着古色古香的迷人风采,在海内外享有声誉,一再吸引本地人与外地旅客,慕名前来游览怀旧。

改良信托局住屋,是我国最早期的公共住屋。

新坟场成第一个市镇

中峇鲁(Tiong Bahru)的名字,译自闽南语的“冢”与马来语的“新”,也就是新坟地的意思,不过,新坟地名字到底不吉祥,结果译成“中峇鲁”这么一个信雅达的名称。

当开埠人莱佛士1819年登陆新加坡后,这个地处东西方十字路口的岛屿,就吸引各地人涌入。历史档案显示,我们的先民在上世纪20年代初,也陆续从中国漂洋过海南来到新加坡谋生。

中峇鲁一带的前改良信托局组屋。

当时,他们大都聚居在新加坡河畔、牛车水与直落亚逸一带,与这里毗邻的中峇鲁地段,自然成为人们百年后入土为安的场地,中峇鲁“新冢”的名字由此而来。

不过,随着更多移民入境,住屋成了首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英国殖民地政府随即看准中峇鲁地区,开始清除这里的坟地,好腾出地方来兴建更多房屋,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

在1927年成立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 Improvement Trust,即建屋发展局前身),接着从现在的中峇鲁路与振瑞路交界开始,概括忠坡路、成保路、茂源台、齐贤街,大兴土木展开建屋工程。新加坡的第一个市镇,应运而生。

这些房屋群的最大特色,是外型设计独特、砖墙梁柱牢固,因此,一提起中峇鲁,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这些老房屋,这些老房子也无形中成了中峇鲁地区的地标。

不过,若论中峇鲁地标中的地标,就应数成保路尽头、茂源台大牌78座的一栋建筑。这栋建筑楼高五层,是全镇的至高点,居民因此统称它为“五楼”。在五楼后方房屋的地下层,它还建有防空壕的设施,是新加坡唯一拥有防空壕的民宅区。

摄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峇鲁成保路,这些房屋今天仍完整保留,路的尽头是全镇的最高建筑物“五楼”。(互联网)

住宅区里建设防空壕,那是因为当时世界时局动荡,第二次世界大战眼看随时爆发,英国政府为此未雨绸缪,在建屋时同步建造防空壕,以免居民受害,造成无谓伤亡。

果然,日军1941年在攻占新加坡之前,就对新加坡展开多轮大轰炸,中峇鲁因为地近新加坡中央医院,一再成为日军袭击的目标。当年,中峇鲁许多居民在敌机前来轰炸警报响起时,都纷纷相率躲进防空壕,甚至是在防空壕内留宿,以防不测。

尽管如此,根据老居民回忆,中峇鲁当时还是挨了两颗炸弹,其中一颗是落在齐贤街前方的草地,把地面炸开一个大洞,所幸无人伤亡。另一颗同样击中齐贤街房屋,燃烧弹从屋顶直穿而下到二楼,把一名在阳台好奇看飞机的少年,烧得遍体焦黑,当场丧命。

和平后,信托局恢复兴建住屋的功能,它在林烈街、金榜路与中峇鲁路两旁继续兴建民居。至50年代时,中峇鲁的居民人口已经达到两万人之多,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落户,都有安居幸福的感觉。

迄至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开展保古大计,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申令加以保留,中峇鲁这片独特的民居群理所当然被圈中,中峇鲁的原貌,就此完完整整地保留下来。当局的这一项政策,让人们今后无需通过图片或影像,来追忆中峇鲁的市容模样,诚属万幸。

尤有进者,政府这些年来也允许屋主改变用途,结果许多房屋先后摇身变成民宿、咖啡厅、茶座、酒廊与食肆。今天,人们穿街走巷进入这个住宅区,但见处处人潮,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另一番活力与气息,越发使游人流连忘返。

璇宫戏院的旧日辉煌

如果说中峇鲁这片老房屋是老中峇鲁地区的地标,那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第二座地标应该是璇宫戏院了。

璇宫坐落在金殿路中段,与茂源台相对遥望,在那个年代,它是整个中峇鲁地区唯一的电影院及娱乐场所。入夜,这里总会吸引中峇鲁、河水山与红山附近的居民,扶老携幼相拥前来散心,或者观赏一场电影,度过一个欢愉的夜晚。

璇宫戏院外与金殿路路口,当时也结集许多路边摊,在散场后,仍有许多人会继续留在摊口宵夜聊天,所以,这一带夜间永远灯光如昼、车水马龙,热闹喧哗非凡。

璇宫戏院票根,显示香港影星小娟(凌波)在1960年随片登台,并为国家剧场筹募基金。(互联网)

璇宫当时献映的主要是方言的厦语与粤语片,间中穿插日本与菲律宾的翻译华语片。那个时代流行影星随片登台,香港许多红星,诸如厦语片的小娟(后加盟邵氏机构易名为凌波)、丁兰,还有粤语片的陈宝珠、萧芳芳、冯宝宝,都先后到过璇宫登台,引来不少追星一族,璇宫魅力可见一斑。

60年代家住中峇鲁路信托局房屋的锺沛坊(70岁),对璇宫就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他记得璇宫每星期天上午11时都会加演早场,放映的是西部牛仔或泰山影片,作为年轻人,他经常也到戏院捧场。

他说:“每当星期天用过早餐后,我都会约同友人结伴而去。当时票价是一元,我们两人共坐一个位子,相当于一人只需付五角钱,真是物有所值啊。”

曾是中峇鲁地标的璇宫戏院已经拆除,无迹可寻。

他也说,璇宫经常会印制街招*,沿街挨户分发给中峇鲁一带的住户,介绍正在或近期将公演的影片,以广宣传与招徕观众。街招附上剧照和内容简介,让观众一目了然。

“这些街招很多是彩色印刷,特别精美,人见人爱,后来也成了我年少时的收藏品,就像人们收集邮票一样。可惜后来搬家,这些东西全部一把丢弃,否则现在重新拿来欣赏,肯定更叫人回味。”

进入70年代,本地的电影业开始走向衰退,璇宫随后也在没落声中连同其他一些电影院关门大吉。戏院原址后来曾发展成商场,最终又再改为私人公寓至今。风光了20多年的璇宫,今天已经消失无踪,无迹可寻,只残留在许多中峇鲁老居民的回忆中。

化粪池变草绿花香

从璇宫戏院徒步北上100公尺,来到中峇鲁地铁站,地铁站的西邻中峇鲁公园,从五六十年代至今,“身份”虽不同,但依旧是中峇鲁的一个知名地标。

今天的中峇鲁公园,百花盛开、鸟语花香、绿草如茵,风景宜人,是附近居民平时散步、健行、运动与游玩的好去处。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公园的“前世”竟是一大片化粪池,这里的几个大轮盘天天旋转,把附近住户人家转过来的排泄物“化整为零”。路人途经这里,不时都会闻到这些“夜来香”,难免有人要掩鼻而过。

化粪池闽南语称为“屎池”,人们只要一提起中峇鲁的“屎池”,就知道是在什么地方。

不过,中峇鲁这样逐步开发的地区,让化粪池占尽地方显然浪费。60年代过后,它也随着发展被拆除,改建成草绿花香的公园,变作是闹市中的一块绿洲。

1972年,年华双十的邓丽君来新加坡演出,电视台曾安排她到中峇鲁公园拍摄外景,轰动一时,公园也因为她的现身,留下一段佳话。

那一年在公园隔邻立道中学就读的林明仪(62岁,退休会计员),就见证了那一幕,近半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历历在目。
她回忆说,当天她们上课时,看到窗外的公园突然围来一群人,只见那些拿着打光摄影器材的技术人员在忙碌拍摄,而拍摄的女主角正是台湾歌星邓丽君。

中峇鲁公园。

她说:“接着,同学们都纷纷借口上厕所,向老师请准离开课堂,然后大伙儿一溜烟地赶到拍摄现场去亲睹心中的偶像。当中一名女生,还设法挨近邓丽君身边。”

她也记得,当时有一名男同学飞奔回学校拿来照相机,把实况拍摄下来,照片冲洗出来后,人手一张分发给班上同学留作纪念。

林明仪说:“两三个星期后,电视的综艺节目《花月良宵》播出了这段歌唱节目,邓丽君唱的正是大家熟悉的《向日葵》,歌声婉转甜美,唱作俱佳。”

时光流逝,经历近百年,中峇鲁的这三个地标,今天“命运”各有不同,但对于当地的老居民来说,总有一份旧物诉情的缅怀。

*注:街招是五六十年代时期常用的粤语用词,意指电影的宣传海报。

 

下期预告:1940年代的本地唱片行业

Home/Oneness #34, Oneness Magazine, /旧中鲁是个怎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