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Rotate to Landscape
for Better Experience

招募华工
闽南过番歌谣
帆船上的移民
广东红头船
第一艘厦门帆船开到了新加坡
停泊于新加坡码头的红头船

操作指南

* 移动段用户可以用屏幕按钮来操控船的行驶。
* 电脑用户可以用方向键来操控船的行驶。
* 用相机按钮来切换船上和船外视角。
* 点击收集金币。
* 如想取消金币记录,在右上角藏宝箱里点击清空按钮。

我知道了

下南洋

早期过番下南洋的华族移民以广东人和福建人为主。英荷公司通过驻扎在厦门、广州港口的洋行在中国招募掠卖劳工。被招募的华工,被称为苦力或“猪仔”。新加坡不只是个转口贸易港,也是当年华工集散中心。他们先到新加坡,然后再转移到东南亚各地工作,到霹雳开采锡矿、到印尼种植甘蔗等。

我知道了

背景信息

1822年莱佛士设立新加坡市区计划委员会, 以便规划市区的发展。委员会规定新加坡河南岸为华人区; 而河以南的濒海地带则划入商业区。图示当年杰克逊按照委员会指示而绘制的新加坡市区图

我知道了

招募华工

出发做工的华工

闽南过番歌谣之一
闽南过番歌谣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流传于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人社区的部闽南方言长篇说唱诗。它叙述清末南安县境一个穷困农民,为环境所迫,漂洋过海到"番平"(新加坡)谋生的艰难过程。

帆船上的移民正在等待他们未可预卜的命运

广东红头船

清政府规定各省商船、渔船在船身头尾部位和大桅杆上半截用漆涂上不同颜色,以方便辨认和管理。红头船是早期广府、客家和潮州移民下南洋的海上交通工具。有别于广船,福建船则漆为青色,称为绿头船。

1821年2月4日, 第一艘厦门帆船开到了新加坡, 开启了福建商贾和移民南来新加坡的先河。

1825年前后停泊于新加坡码头的红头船

1860年前后的牛车水, 远处可见其地标——马里安曼兴都庙。这里后来发展成为牛车水。

1890年刚启用的约翰斯敦码头,俗称红灯码头,是此后移民上岸的落脚点。

移民抵达新加坡后首先经过检疫消毒才能上岸。

移民被隔离中

从19世纪40年代以来,新加坡也成为华工集散总汇。那时,大批华工到新加坡后,再被转运到马来亚和到荷属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工作。

华工在霹雳拿律(今太平)开采锡矿

1856年的直落亚逸。早期这里是福建移民的落脚点。

1880年的直落亚逸, 远景左侧隐约可见天福宫双塔, 当时直落亚逸湾填海工程正在进行中。

来自广东的三水女工,习惯头戴红色头中,因此被叫做红头巾。图示三水女工进行天福宫的修葺工作

红头中女工集合在工地一起用餐

潮州人善于经营海产和其他土产出入口贸易以及巴刹小贩生意。新加坡河南岸基一带是他们聚居的地区。

很多早期移民都是靠出卖劳力谋生,当搬运工人、人力车夫、船夫等

搬运货物的劳工

海南街一帶是海南人聚居的地区。二战前,许多日本人居住在这里,其中有的开设摄像馆。图示街上许多日本商店的招牌

19世纪中叶之后, 随着甘蜜胡椒种植业的发展, 港脚地区也形成了聚落, 进而发展为乡村。

19世纪的新加坡郊区满布甘蜜胡椒园。甘蜜是早期华人的重要经济作物, 产品主要外销到中国和欧洲, 用于皮革工业的鞣剂和染布的颜料。

1844年, 陈开顺、陈旭年等带领大批华工到柔佛开发甘蜜胡椒园丘, 形成港主制度, 造就了柔佛的开发。

甘蜜园地区一般都兼种胡椒, 因为园丘里提炼甘蜜之后的甘蜜渣可以用来保护胡椒根, 也是胡椒的肥料。

0
展厅1 展厅2 展厅4

如需清空金币记录,
请点击

清空金币

用手指或鼠标滑动屏幕来移动视角; 将船开到港口最右边,按上方向按钮来飞往下一个地点。